(江西省乐平市乐港中心小学 江西 乐平 333300)
学校语文优质课竞赛已经结束,八位教师为我们展示了自己精心准备的语文课,他们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我们欣喜地看到了教师的迅速成长,他们大胆的创新、新颖的设计让人耳目一新、惊叹不已。课后我们进行了评课,我将自己听课后的感受进行了一些梳理,现就以下几个问题谈谈我个人看法。
在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的补充资料,向课外进行一定的拓展已是常见的教学现象。恰倒好处的拓展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以更好地熏陶学生情感,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但是如果教师仅仅是为了在课堂上有这样的一个环节出现,而不考虑其必要性,或处理好它出现的时间,都会让这样的拓展显得多余或不得体。
二年级的《三个儿子》一课中,教师引领学生学习课文后,出示了一首关于母爱的小诗和《三字经》中的“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的句子,并让学生诵读。这不仅让学生结合本文更进一步明白我们应该像文中的第三个儿子那样用实际行动去爱母亲,明白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样的资料补充,可以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让学生更好地积累语言,它取到拓展延伸的作用。
五年级的《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在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补充介绍了鲁迅对《儒林外史》的评价和《儒林外史》中刻画的其他人物及其特点,这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使得课内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在一起,促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吴敬梓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因此,补充什么样的资料,在什么时候出现补充的资料都是需要教师深入研究和思考的。
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运用,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日渐频繁。特别是在各种公开课、观摩课上,教师们总感觉如果不用上多媒体,就好象缺失了一样最重要的行头,又好象没有化妆的姑娘,在众多美女面前缺少应有的自信。可是,多媒体的课件的运用真的也需要教师把握好分寸,滥用不仅不能为课堂增色,还甚至成为整堂课的败笔,破坏了原本还美丽的“容颜”。
在一年级的《棉花姑娘》一课的开始,教师播放了一段根据课文内容制作的动画片,色彩绚丽的画面、生动形象的声音霎时间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看着因为得到了七星瓢虫的帮助,布满小洞的叶子飘落后又重新长出了嫩绿的新叶,看到棉花姑娘由愁眉苦脸变成笑容满面,学生也跟着乐了,一边是好奇,一边是欢喜。就在这样的好奇和兴奋中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了解棉花姑娘的经历和她神情变化的原因。有了这样的课件帮助,棉花姑娘形象也变得更加可爱了,很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而在《精彩的马戏》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感受黑熊踩木球的精彩,教师也让学生通过课件欣赏黑熊表演。可是,由于制作技术的原因,课件上的木球在黑熊脚下不停地旋转,黑熊却是张开双臂稳稳当当地站在木球上,丝毫没有身体左右晃动的危险,哪里还有什么“精彩”可言?学生又怎么能从这样的观赏当中感受到黑熊表演时的紧张?像这样的课件不仅不能帮助我们教学,反而给我们的教学带来麻烦。这样的课件展示还远远不如让学生结合文字和书中插图进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黑熊表演时的神态和动作,去用心感受“精彩”。这样的“脑动、心动、嘴动”比仅仅是“眼动”的效果要好得多。
因此如何使用多媒体课件,如何技术处理好课件,都需要教师结合课文的需要精心制作和谨慎使用。
恰倒好处的补白可以为我们的教学做好铺垫,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更入情入境地朗读。
三年级的《七颗钻石》一课,教师为了让学生更深入了解当时干旱的严重性和后来随着七颗钻石喷涌而出水柱后给大地带来的变化,教师设计了补白,让学生想象小姑娘来到河边、来到森林里、来到水井边所看到的景象,通过这样的想象和前后对比,能让学生感觉到此时水的重要性,感觉到爱的力量的伟大。是小姑娘的无私的爱感动了神,是她的爱使大地又恢复了生机。
通过补白,学生透过简单的文字读懂了更多的东西,学生走得更深,理解得更透。
对于文本的解读是个很专业的问题,凭我的素养也肯定谈不清楚这个问题。但我认为文本解读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在《小学语文教师》上有多篇专家谈到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我也深受启发。
名师王菘舟之所以能把一首只有几十个字的《长相思》上的如此情深深、意切切,能让所有听课的孩子和教师都进入他所制造的“境”当中,能让语文课诗意地栖居着,都是因为他早已走出了教材,走进了远比教材广阔的多的“文本”,在他写的关于《长相思》的备课感受中谈到的三次飞跃,让每一个教师心灵上都会受到震撼。他为了一首《长相思》阅读了纳兰新德的大量诗词和关于他的身平资料,还阅读很多诗词研究专家的评论和解读,他一次又一次地推翻自己的教学设计,一次又一次思考如何解读这首词。写下了一万多字的阅读笔记,将只有36个字的词写出了几千字的文本解读,正是有了他的广泛阅读和深厚的文学功底才造就了近乎完美的给人诗意享受的《长相思》。
当然我们不是名师,不可能达到他那样的境界,但我们依然可以努力,可以力求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更深入一些。
一年级的《棉花姑娘》中有:棉花姑娘惊奇地问:“你是谁呀?”教师都懂得抓住这个“惊奇”让学生读出惊奇的语气,但棉花姑娘为什么惊奇呢?仅仅是因为不认识七星瓢虫吗?棉花姑娘惊奇地不仅仅是七星瓢虫的外貌,还有它特异的捉虫本领。如果教师能把握这一点,对于后面让学生扮演七星瓢虫自我介绍时读出自豪的语气作用就更大了。
《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教师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文章写了什么,还要明白作者是怎样写的。引领学生在理解了文章内容之后体会作者的写法。可是教师归纳出来的是作者抓住严监生的神态动作来刻画人物。实际上本文真正正面描写严监生的笔墨并不多,更多的是通过诸亲六眷的语言和一定的环境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侧面描写应该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色,而教师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却忽视了这一点。
我们教师自身对文本解读的高度就决定了语文课的高度。因此对于文本的解读也是个很重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