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旭
(兴城市第二初级中学)
音乐能陶冶情操,丰富人们的生活,除了具有娱乐性,还能作为良好的媒介,实现教育和治疗的目的。许多相关研究表明,舞蹈与音乐结合教学能更有效地提高初中音乐的教学效率。
目前,初中音乐教学中尚且存在一些难题。例如,音乐知识内容丰富,但如果教师只教授枯燥的理论知识,就会增加学生学习音乐的难度。若教师能让学生逐渐感受到音乐中的情感,那么就能更好地培养初中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还能最大限度为学生提供帮助。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绘制过一条遗忘曲线,主要用以描绘人类的记忆规律,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他认为遗忘是有规律的,记忆在七天之后就会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但是有意义的学习材料可以减缓遗忘的速度。
有意义的学习材料是指彼此之间有相互联系的知识。因此,教师要注意将音乐与舞蹈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相辅相成,这样不仅可以使音乐学习变得有意义,还可以使学生融会贯通,实现学习的迁移,这既能体现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的理论,也满足了学生实际学习音乐的需求。在将音乐与舞蹈元素进行系统整合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找到了一种合适的学习方法,达到有效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的目的。
艺术具有一定的共性,音乐和舞蹈都属于艺术。这两种艺术形式在某种程度上是相辅相成的。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将舞蹈元素融入其中,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于音乐内涵的理解,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主动性,增强音乐鉴赏能力,具有良好的音乐学习态度。将舞蹈纳入初中基础教学要素后,学生会更容易理解音乐的相关内容,对音乐中表达的情感体验更深刻。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应理解、辨析、明了音乐与舞蹈之间的共性和特征。我们都知道,从舞蹈与音乐学习发展的各个方面来讲,将舞蹈融入音乐中不仅可以满足教学过程中学生基本的学习需求,同时还可以从本源上提高初中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学习能力。
音乐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无处不在,但在不同因素的影响下,初中生对音乐类型的偏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不同,对知识的了解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有效利用舞蹈和音乐的结合点。音乐和舞蹈二者其实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教师应使学生理解学习音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例如在学习歌曲《松花江》或《保存》期间,让学生逐渐了解抗日战争,感受音乐传达的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对音乐形成良好的、正确的理解。
受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在当前的中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都有待提高。面对这一现象,教师应积极做好课堂教学设计工作,提高音乐课程学习中舞蹈元素的内容和质量。这样,学生就可以逐渐对音乐有更深入的理解。在传统的中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全家红”式教学法,即先开展相关学科知识的简单讲解和教学。
另一个类似的方法是教师先提供一个简单的音乐欣赏模式。这两种教学方法相对简单,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师在让学生进行抽象记忆的同时,还应该结合形象记忆。那么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当中,可以将抽象的音乐教学与形象的舞蹈教学相结合,这有利于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迁移,以科学、合理和有效的方式开展音乐教学。
为了保证中学音乐课的整体质量和教学水平,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最终实现中学音乐教育的总体目标,教师应科学设计教学内容。例如,《茉莉花》一课,在学习这首民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为了充分体现《茉莉花》的特点,教师可让学生准备几支舞。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茉莉花》这首歌曲,而且能让他们了解舞蹈动作中的民歌,从而充分领略歌曲的魅力。
学生在发散思维的同时,能以一种自然而具体的方式融入舞蹈元素。课堂上,学生可以自行安排舞蹈动作,在编舞过程中了解我国民族音乐的特点和优势。为了提高中学音乐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教学效率,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提高音乐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
就目前的研究进展来看,在初中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将舞蹈元素与音乐进行有效地、切实地整合,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印象,还可以大幅提高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此举可以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积极性,减少学习困难,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获得音乐知识,促进初中音乐教学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