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歌教学中,一直有两个很直接的问题:一是如何设计教与学,一是如何检验反馈。传统的检验方式往往是给出一首诗,然后题设:运用了什么手法,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这样设题,易套模板答题,既检测不出授课的效果,学生完成的情况也不理想,更无法展现诗歌情思之美,也无法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教师为了指导学生完成这样的题设任务,教学自然也就容易陷入重复机械训练的窠臼之中。教师怎样才能将鉴赏诗歌的具体方法内化为学生的鉴赏能力?在教学任务群的提示下,教师可在鉴赏实践中以诗词为依托,在情境中设定一系列相得益彰的训练任务,创设诗歌鉴赏微专题任务群,这样的实践有语言有审美、也有文化和思维的含量。
《2017年版课程标准》明确,新课标是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语文核心素养包含具体实践活动中构建的语言经验、语言品质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这就决定了我们一线教师的教不能只是单一的书面解读,学生的学也不能是脱离实践的机械套作,最终的测评更不能只凭试卷当中的那几道题来说话。我们的教、学、评有一致的目标,即教是为了在核心素养基础上设计实践活动,学生在实践中形成核心素养,评是为了测查实践活动的过程与效果以及素养的达成状况。诗歌这样的文学体裁,需要在特定的活动情境中完成审美鉴赏。对诗歌的解读需要情感的参与,诗歌鉴赏微专题任务的完成也需要有相应的情境作为依托。因此,任务的设计力求贴近学习实际,实践活动情境的设置需促成学生的审美意境。这都体现着教师的创造性。
在“诗中物语皆情语”的微专题实践活动中,教师将“柳”这一意象再具化为“烟柳”,以2018年全国高考新课标Ⅰ卷诗歌鉴赏李贺《野歌》“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中“烟柳”这一意象为主线,串联韩愈“绝胜烟柳满皇都”、李商隐的“青门弄烟柳”、韦庄的“雨丝烟柳欲清明”、辛弃疾的“烟柳断肠处”等一系列有关“烟柳”的诗句,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先对“烟柳”这一意象形成鲜明的画面感,再把这一典型意境抽离具体的诗歌环境,形成共通的审美意境,最后通过特殊的情境搭配来表达自己对这一意象的独特理解。教师设置了这样的任务:①诗人对“烟柳”的描写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有何异同?②能在诗人融于“烟柳”的情感态度跟他们的身份地位、生活背景、人生遭遇之间找到合理的联系吗?③以上这些诗句中的“烟柳”,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从两个以上的角度来谈谈你的理由。④请你运用“烟柳”这一意象,拟写两句诗,表达你高中生涯最后一个春天的心情。⑤若将这几个诗句制作成动画,请依据诗句,为其中的“烟柳”编写画外音。
法国画家德拉库瓦说得好:“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本书。”人人尽管都有一部字典在手边,可是用这部字典的字来做出诗文,则全凭个人的情趣和才学。诗歌中“烟柳”这样的自然形象是间接的,隐藏在单纯的语言符号之中。教师必须通过学生的联想想象,才能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烟柳”的情感联系。这样的任务设置,教师依托于诗歌,借助探讨“烟柳”的意象内涵,让学生在春日柳叶初生、柳条泛绿的景象中去摹想那远远望去的一片朦胧,感受以烟雾形容柳的自然贴切。学生通过对间接的语言进行经验还原、形象填充来涵咏体味,梳理诗歌意象的价值作用,积累阅读经验,实现对诗歌意象的审美解读。教师检测学生以具体情境创作的形式体现,学生所得就是素质,而不是单纯的知识,学生获取的就是“情趣和才学”,而不是单纯的物象解读。
有问题才有方向。在“至今思项羽”的微专题实践活动中,教师借助群文阅读的原理,以课文解析辅助群诗鉴赏,以重要问题为支架,促进知识间的联系和迁移,关联相互渗透的知识点,设计了开放性的微专题任务群:
诗词资料:五律,孟郊(唐)《和令狐侍郎、郭郎中题项羽庙》;七绝,韩愈(唐)《过鸿沟》;七绝,杜牧(唐)《题乌江亭》;七绝,胡曾(唐)《乌江》、《垓下》;五绝,李清照(宋)《夏日绝句》、《绝句》;七绝,王安石(宋)《题乌江项王庙诗》;古诗,陆游(宋)《项王祠》。
课文资料:人教版必修一《鸿门宴》相关语段;人教版选修《项羽之死》。
基于文本的多样性,以问题支架引导学生认知项羽形象:
①研读唐代诗人孟郊、韩愈和宋代诗人李清照、王安石、陆游等的诗词,他们塑造的项羽形象有何异同?诗歌在塑造人物时的着笔点有什么区别?
②唐代杜牧的《题乌江亭》、胡曾的《乌江》以及宋代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和《绝句》等诗都把项羽该不该渡江作为个人命运中的一个关键转折点。探究这些诗对项羽渡江各持什么态度,谁才是项羽的知音,请结合诗词资料和课文资料加以说明。
③李清照《绝句》中有“乌江夜若渡,两汉不姓刘”的诗句,若“两汉”真的不姓“刘”,而姓“项”,那又会是怎样的一个项羽形象?请你尝试以七绝的形式呈现。
④请从不同文学体裁的角度,将宋代诗人陆游的《项王祠》与《项羽之死》《鸿门宴》的相关片段相比较,说说它们在叙述情节和塑造人物方面的不同之处。
⑤从文学审美的角度来看,上述诗歌所塑造的项羽形象,你更喜欢哪一个?请阐述你的理由,100字左右。
⑥以诗词资料为例,探讨诗歌中人物形象的映射作用,写一篇简短的文学评论。
围绕诗词材料,辅以史料传记,以问题引导,综合设计任务支架。完成任务的同时,学生对诗歌中项羽形象的把握不再是平面的,它逐渐立体,与诗人、与历史背景是有着纵横联系的。任务设计的出发点即在人物形象的审美鉴赏中发展、提升学生的感知思维,在完成任务的语言构建与创造中训练“确定目的”、“选择与组织内容”等写作能力。
诗歌教学也应以“素养为纲,实践为主线”作为任务活动的主要教学形态。诗词鉴赏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若教师只是停留于试卷当中的那几道题来解读诗歌,是很难把诗歌的意蕴内化为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的。为此,教师应该将相关的诗歌知识加以整合、综合运用、有效内化,形成诗歌研修的个人素养。依据《2017年版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我们在诗歌教学中不妨做做如此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