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结尾表达效果探究

2020-03-04 06:15
语文天地 2020年4期
关键词:角度小说文本

江苏省语文高考从2004年独立命题以来,2004~2007年文学类文本考查除了2005年的《波兹曼的诅咒》有点论述类文本的特质外,其余各年都以散文为主;而在2008~2019年这十二年期间,除了2009年的《上善若水》、2010年的《溜索》、2013年的《何容何许人也》、2015年的《比邻而居》外,其余各年均考查小说这一文学样式。

所选的小说文本,如若是中国现代的,基本靠近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时代背景,譬如《侯银匠》《这是你的战争》《邮差先生》《会明》《小哥儿俩》。当然,文本的选取不单单有中国作品,也有外国作品,如《安娜之死》《一个圣诞节的回忆》。而2019年江苏省高考文学类文本则选取了著名作家林斤澜的《表妹》,故事的时代背景则是放在改革开放初期,讴歌了处在变革中的伟大时代。

通过比对发现,在众多小说知识点的考查中,专家组成员似乎比较热衷于对小说结尾意蕴和表达效果的考查。

小说的结尾方式繁多,有大团圆式结尾,如《摆渡人》中迪伦与崔斯坦的互道“原来你也在这里”的无限温情。有留白式结尾,如《边城》中“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的无尽怅然。有卒章显志式结尾,如《追风筝的人》:“我追。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我追。”通过三个“我追”,“我”最终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逐步实现个人美好人性的回归。当然,还有一些或阴冷、或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方式,恕不一一列举。

小说结尾方式的多样性在无形中也影响着命题者的命题视野。回顾近几年的江苏省高考文学类文本的命题方式,如2012年《邮差先生》小说结尾的话的含义、作用;“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分析小说结尾话的含义和作用。2014年探究《安娜之死》结尾画线部分文字的意蕴。2016年探究《会明》结尾中“微笑的意义”的意蕴。2017年探究《一个圣诞节的回忆》结尾所体现的表达效果。

据此,通过典例呈现,力图明晰小说结尾表达效果的答题角度,以利于一线语文教师的具体教学。当然,所谓的角度难免有不当之处,还望方家指教。

首先以《一个圣诞节的回忆》(2017年江苏省卷)最后一题为例来谈一谈。

终于,又一个十一月的早晨来临,一个树叶光光、没有小鸟的冬天早晨,她再也爬不起来大声说:“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

明确:①呼应开头,完整小说结构;②清冷的氛围能和“我的朋友”欢快的话语之间形成反差,小说的张力得以增添;③对冬日清晨的环境描写,让“我的朋友”的辞世带上感伤的色彩;④叙述语言克制,蕴含着强烈的情感。

这段文字本身有环境呈现,有人物命运结局。显然,这道题分别从情节、效果、环境、语言四个角度进行分析呈现。

其次,以2018年模考卷《敲铜锣的孩子》为例,一起赏析其结尾的表达效果。

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夕阳红亮,将干黄灰白的羊凹岭涂染得明亮,又温暖。

明确:①和开头呼应,小说结构完整;②借助环境描写赞美在艰难困苦中所绽放出的人性美的光辉,让主题升华;③语言虽然含蓄,但蕴含着丰富、强烈的情感。

这段纯景物描摹的文字,让我们读后有着深深的温暖。我们会惊奇地发现该答案的组织与2017年的高考题有着惊人的相似,也是从情节、环境、主题、语言等角度进行观照。

接着,我们可以再以2018年模考卷《歌手》为例:

请探究小说结尾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歌手》(综合卷六)

山丘底下是一片广阔的平原。它沉浸在一片苍茫的暮霭之中,显得更加无边无际,仿佛同正在暗下来的天空连成一片。

明确:①因生活艰难,忧虑俄罗斯民族美好人性被遮蔽;②呼唤俄罗斯人真实、炽热、奔放的心灵回归;③寓情于景,含蓄蕴藉,让读者思考回味。(每点2分)

这段文字本身也属于环境描写,当它位于小说结尾处,我们的思考维度不能仅仅停留在环境的一个层面,要让思维的触角指向人物、指向主题;同时不应该仅仅只有文本意识,还应建构读者意识,思考读者读后的反应。

以上三篇结尾都属于以景结情的,不妨来看看以人物形象收束的结尾表达效果。我们以《苍蝇》为例。

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6分)

听差离开后,他开始回想刚才在想些什么来着。想什么呢?是……他掏出手帕擦擦脖子。他怎么也记不起来了。

明确:①将苍蝇折磨死后,一开始难过,却很快忘记,这充分体现经理人性扭曲和冷酷;②拼命回想刚刚所想,体现经理徒劳努力和生命空虚;③新想的事却难以回忆,故事的讽刺意味、荒诞感与悲剧性因此增强;经理“刚才所想”何事作者并未点明,留下的空白使小说增添张力。

答题维度分别从情节、人物、效果、读者等角度去切入。

而有时小说以次要人物或次要物象的命运结局为结尾,这时我们该如何着手呢?且看2018年模考《老妇与猫》的最后一题。

结合全文,探究小说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6分)

至于那只猫,后来给一位官员捉走了。他们给它打了一针,正如我们说的那样,“让它去安睡了”。

明确:①对猫的最终结局加以补充,完整情节;②借助猫的悲剧来烘托老妇人的悲惨命运;③阐述了作者对弱势群体的同情,批判并讽刺社会的冷漠无情;④所用语言克制,蕴含了作者强烈的感情。

不难看出,该题的作答角度依然是从情节、人物、主题、语言等角度进行分析。

由此观之,小说结尾段的艺术效果,可以从环境、情节、人物、主题、效果、语言、读者等七个角度去综合观照,可命名为“七级概念整合法”。

环境点明时令;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暗示社会环境情节产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憾人心;呼应上文情节、解释悬念,使情节更连贯人物凸显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心理,丰富人物形象主题点明或深化主题,同时应结合内容具体分析,文章赞颂、讽刺、揭露了哪些方面效果构成张力,形成讽刺,以景结情语言叙述语言克制读者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耐人寻味;震憾人心,给人以悲伤(愉悦)之感

诚然,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不能硬贴标签,理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不可无条件地照搬照抄。在答题时,务必要树立四种意识,即:着眼全篇,整体把握的整体意识;角度分明,层次清晰的层次意识;立足文本,言之有据的文本意识;要点明确,术语规范的要点意识。

由此可见,小说结尾自有其精妙处,让我们能不断地咀嚼回味,咂摸其中的深义,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神奇效果。细读文本,品味文字,总能收获别样的精彩,然而,当我们将结尾的表达效果条分缕析诉诸笔端,却有千钧之重,因而进行适当的思维训练,提供清晰的答题角度,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在江苏省高考卷向全国卷过渡的当下,每一位江苏语文人肩上都担负着神圣的使命。让我们在摸索中不断前行,希冀语文的明天会越来越美。

猜你喜欢
角度小说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神奇的角度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角度不同
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