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红 冷佳 黄琼
老年患者由于神经功能紊乱常引发排尿功能障碍,从而导致尿潴留或尿失禁,临床常采用留置导尿管等措施避免患者浸泡于漏出的尿液中[1],气囊导尿管具有操作简便、固定可靠等优势,广泛运用于临床。但老年患者由于器官功能退化,长期留置气囊导尿管过程中极易发生漏尿[2],加之高龄患者皮肤弹性差、免疫力低、抵抗能力差,易受刺激而引发感染、压力性损伤等并发症,延长治疗时间,浪费医疗资源[3-4]。因此,本研究探讨老年长期留置气囊导尿管漏尿的原因,并提出相应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70例老年长期留置气囊导尿管导尿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均于我院ICU住院;年龄≥65岁;留置导尿管时间≥28 d;无精神疾病史;认知、理解能力正常,能进行本研究相关调查;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报予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排除标准:恶性肿瘤;预计生存期<3个月;合并膀胱结石;因相关并发症行手术。其中男53例,女17例。年龄65~90岁,平均(76.33±5.29)岁。病程1~5年,平均(2.03±1.07)年。留置导尿管时间30~65 d,平均(48.29±8.44)d。留置次数1~4次,平均(2.15±0.87)次。原发疾病:神经源性膀胱38例,脊髓损伤20例,脑损伤8例,肾积水3例,尿失禁1例。
1.2 方法
1.2.1 导尿操作方法 采用0.5%碘伏消毒后行局部麻醉,成功后行导尿,均采用一次性气囊导尿管(型号12 F~18 F),向球囊里注入15~20 ml生理盐水,然后缓慢将导尿管向外轻轻牵拉至有轻微阻力为止。
1.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放置尿管操作环节、老年生理性病变及尿管留置状态下引发并发症3个方面对漏尿原因进行分析,并针对原因提出相应护理对策。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进行描述性分析。
本组70例老年长期留置气囊导尿管导尿患者中有15例(21.43%)发生漏尿,其中放置尿管操作原因5例(33.33%)、老年生理性病变原因6例(40.00%)及尿管留置状态下引发并发症4例(26.67%),具体见表1。
表1 老年患者长期留置气囊导尿管漏尿原因分析
3.1 老年患者长期留置气囊导尿管漏尿原因分析 留置导尿管漏尿问题一直以来困扰着许多患者及家属,亦给临床护理工作带来压力,漏尿是由多方面、综合性因素所致,并不是单一方面原因,因此临床工作中应重点分析不同类型漏尿原因,并能够有的放矢、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降低漏尿现象的发生[5]。本研究分析我院收治的70例老年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的漏尿情况及原因,漏尿发生率为21.43%,将原因归纳为放置尿管操作、老年生理性病变及留置导尿管引发并发症3个方面,并提出针对性护理措施。
3.1.1 放置尿管操作 尿管型号不合适、尿管插入深度不当、气囊检查不仔细、气囊注水量不合适及气囊与膀胱颈口嵌顿不良等均是操作导致的漏尿原因,因此临床护理人员依据患者病情及尿道情况选择大小合适的尿管,插入导尿管前仔细检查气囊的密闭性,观察气囊位置是否正常,留置尿管时气囊内注水10~20 ml为宜[6-7],有效降低因操作原因导致的导尿管漏尿。
3.1.2 老年生理性病变 (1)膀胱痉挛。气囊导尿管的前端是圆头,其直接接触膀胱壁,并嵌顿于膀胱顶部,能够刺激膀胱肌肉使其发生强烈的收缩反应,还会增加从膀胱颈到尿道的移动速度,老年患者生理功能发生退行性病变,膀胱发生痉挛,尿道括约肌功能不全,膀胱颈开放,从而发生漏尿情况[8]。因此患者可锻炼膀胱反射功能,有效防止膀胱痉挛,确保其生理功能。另一方面,运用气囊导尿管时,注入液体或气体进入气囊内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执行,在不适用导尿管脱出且有最佳导尿效果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气囊内液体或气体,或尽可能使用容积较小的气囊导尿。(2)尿道括约肌松弛。老年患者激素水平下降,易发生尿道萎缩、尿道口变小,因此极易发生导尿管型号与尿道结构无法完全吻合的情况,从而导致漏尿的发生[9];同时,老年患者尿道紧张度降低,无论导尿管是否紧密都极有可能通过导尿管或者尿道发生尿液外流的现象。(3)膀胱容量减小。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大,膀胱容量会不断减少,膀胱容量的减小会导致尿液无法承载而外流。临床护理过程中依据老年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导尿管,不宜太细或太长,同时改进导尿管插入技术,避免插管引起的损伤。
3.1.3 并发症原因 (1)便秘。老年患者由于新陈代谢缓慢、活动量小、胃肠道动力较弱等因素,极易发生便秘,因此患者大便时会增加腹压,从而压迫膀胱使尿液从尿管周围流出。因此临床护理中应鼓励患者多运动,增加粗纤维类饮食,有效促进排便,尽量减少增加腹部压力的动作。(2)尿路感染。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而尿路感染会引发膀胱刺激征,且尿管异物亦会刺激,膀胱在多重刺激下极易出现不自主收缩,引发尿管周围漏尿[10]。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定期更换尿管及尿袋,做好尿道口、尿管的消毒工作,并随时保持尿道口、尿管及尿袋清洁,定期冲洗膀胱,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的风险。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条件下,应鼓励其多饮水,以起到生理性冲洗膀胱的作用。同时,应针对尿常规检查或尿培养异常患者进行抗感染治疗。(3)尿管堵塞。尿管若出现曲折、压迫或者尿液沉淀物、血块堵塞等,会导致尿管引流不畅而发生堵塞,尿液会积于膀胱中,使膀胱内压增高,进而发生尿管周围漏尿现象。尿管堵塞的神志清醒患者会有憋尿感,而昏迷、意识不清的患者甚至会发生膀胱破裂,因此临床护理工作中针对患者尿袋引流量减少或消失的情况,首先检查是否尿管曲折、受压,并合理固定尿管,避免患者改变体位压迫尿管。(4)尿管刺激。部分留置尿管患者由于心理紧张、尿道异物感明显等因素,常会出现膀胱逼尿肌收缩不稳定,甚者出现痉挛、下腹部疼痛等,进而导致尿管周围漏尿。此种情况多见于首次留置尿管患者,症状较轻者可予以适当心理干预,症状较为严重者可予以减轻尿路刺激的药物。
3.2 护理对策
3.2.1 心理干预 留置尿管患者由于疾病、生活自理缺乏、活动受限等多种因素常产生自卑、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致使患者出现膀胱逼尿肌收缩不稳定,进而产生漏尿,因此临床护理中医护人员需向患者讲解放置尿管可能产生的不适情况,并告知其症状会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消失,嘱咐其不要自主排尿,告知家属或陪护放尿时的要点,避免尿管脱落,同时多与患者沟通交流,保持其心情舒畅,帮助树立信心。同时在操作时应尽量减少室内人员,减轻羞涩感,缓解其心理及生理压力。调节适宜的室内环境,操作时注意动作轻柔,避免粗暴行为[11-13]。
3.2.2 饮食指导 医护人员嘱患者多食用粗纤维食物,以有效促进排便,若有需要可予以缓泻剂保持大便通畅,同时嘱咐患者避免用力排便,以免压迫膀胱而发生漏尿;针对吸烟患者应告知其戒烟,以防因咳嗽、咳痰而导致腹内高压。
3.2.3 保持尿管引流通畅 临床医护人员可定期使用0.02%呋喃西林冲洗膀胱,并鼓励患者多饮水,以增加排尿量,同时达到稀释尿液的目的,有助于引流。采用生理性方法较人工冲洗膀胱效果更佳,另外,可予以碳酸氢钠100~200 ml冲洗,有效预防钙盐沉淀,或者口服碳酸氢钠片以碱化尿液,减少分泌黏液,防止尿垢形成,保持尿管引流通畅,避免堵塞造成漏尿;医护人员定时检查导尿管有无受压或变形,并及时更换或调节引流袋,保证其位置位于膀胱下50 cm处[14-15]。
3.2.4 避免膀胱痉挛 护理人员冲洗膀胱时调节冲洗液温度,尽量使水温接近人体温度,避免冷刺激造成的膀胱痉挛而引发漏尿;同时,保持冲洗通畅,避免膀胱处于空虚状态或者引流管折叠、扭曲导致引流不畅而造成膀胱痉挛;可调节膀胱冲洗液速度并挤压引流管以预防尿管阻塞;必要时遵医嘱应用解痉镇痛药,密切观察用药反应[16-18]。
3.2.5 合理操作 临床护理人员应仔细检查留置导尿管患者气囊密闭性及气囊位置,确保插入尿管操作规范,避免过深或过浅,气囊注水量适宜,选择合理型号的导尿管,有效控制因操作环节失误而导致尿管周围漏尿,同时医护人员还应做好尿管的消毒工作,避免发生感染。
综上所述,老年长期留置气囊导尿管患者出现尿管周围漏尿的情况较为常见,针对此类问题先对漏尿原因进行分析,并依据不同原因予以不同处理措施。本研究从留置导尿管操作环节、老年生理性病变及尿管留置状态下引发并发症方面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措施,以此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