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愈君 赖观好 林凤媚 冯雪影
我国女性的盆底功能障碍(PFD)患病率为40%~60%,其中已婚女性群体中PFD压力性尿失禁发病率为50%,而妊娠、分娩则是PFD的高危因素[1]。临床治疗包括保守和手术[2]。信息—动机—行为(IMB)模型强调基于具体信息转变个体动机,并为其提供可行行为技巧促使其行为得以转变[3]。本研究在PFD产妇中应用IMB模型,探讨其对产妇锻炼依从性及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8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产后PFD产妇4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盆底肌检查、测定确诊为PFD;单胎产妇;妊娠前无PFD病史;已充分了解研究详情,且自愿参与。排除标准:存在其他高危妊娠因素;合并盆腔感染或结核等疾病;存在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疾病;认知、沟通能力障碍。将产妇随机等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产妇年龄23~33岁;孕次:初产妇12例,经产妇8例。试验组产妇年龄22~34岁;孕次:初产妇11例,经产妇9例。两组产妇的年龄、孕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常规健康教育、盆底功能常规锻炼及日常生活指导等。试验组采取基于IMB模型的康复护理,具体如下:
1.2.1 信息干预(I) (1)PFD健康知识宣教。 护理人员向产妇发放PFD健康知识资料,包括健康手册、资讯指南等,向其介绍PFD病因、危害、治疗及自我管理等内容,重点强调PFD危害性及康复训练重要性,详细说明盆底功能康复训练项目及实施流程,以提高产妇健康认知水平,宣教周期4 d,及时了解产妇每天阅读情况及问题,并予以解答[4]。(2)PFD临床案例分析。选取我院收治的PFD产妇1~3例作为案例,借助临床数据说明案例产妇产后盆底肌、盆腔脏器脱垂情况,明确各产妇对应的康复训练计划,详细介绍盆底康复训练项目及训练效果,并通过图表形式呈现案例产妇训练后盆底肌力、盆腔脏器脱垂数据,促使其对康复训练效果深入了解,强化其对康复训练重要性的认知,增强其训练积极性[5]。
1.2.2 动机干预(M) 研究组织“医护-PFD产妇-PFD康复产妇”3方交流会,交流会上,医护人员引导PFD产妇陈述问题、说明内心顾虑,而后引导PFD康复产妇介绍自身康复历程及经验,并一一解答产妇问题;最后,医护人员从专业角度解释相关问题,引导PFD产妇与康复产妇交流、学习,增加康复训练积极性[6]。
1.2.3 行为干预 (B) (1)盆底训练方案。护理人员借助盆底生物刺激仪检测产妇盆底肌电信号,了解其盆底肌肉舒张、收缩功能,进而生成肌力图、压力趋向,据此制订与之相符的盆底肌训练方案[7]。训练方案所涉项目有布勒盆底肌训练、生物电刺激、阴道垂体锻炼、中药熏蒸及穴位按摩。(2)布勒盆底肌训练。研究根据产妇实况将训练周期缩减为7周:第1周以基础训练为主,引导产妇练习“盆底肌肉自由收放”,包括慢速收放、快速收放,前期以慢速收放为主,一收一放为1组,每组10 s,每天练习20~30组,后期以快速收放为主,每天练习30~40组,练习过程中,逐渐增长盆底肌收紧时间,并调整呼吸节奏;第2,3周以臀部训练为主,指导产妇向外转动髋部,并向上提升,扭动胯部,使其向某一侧倾斜,每天练习2次,每次20 min[8];第4,5周以盆底肌强化训练为主,取站位,先缓慢收放盆底肌并逐渐加快速度,后两腿与肩同宽,由慢到快收放盆底肌,再后两腿张开至两倍肩宽,由慢到快收放盆底肌,且每次收放盆底肌时对应起立、下蹲动作,上述动作每天2次,每次10 min;第6,7周以跳跃式训练为主,指导产妇收紧提升肛门,逐步练习“小步跳跃-大步跳跃-大步冲刺跑”,每天2次,每次2组[9]。(3)生物电刺激干预。引导产妇取仰卧位,连接盆底生物刺激仪,将中性电极片粘贴于产妇腹肌、髂骨上,在电极探头上涂抹导电膏,后将其置于产妇阴道内,调节电流参数为0~70 mA,根据产妇感受调节刺激频率,Ⅰ类纤维对应刺激频率为8~32 Hz,Ⅱ类纤维对应刺激频率为20~80 Hz,,脉冲200~500 μs,每次20 min,后予以生物反馈模块10 min[10]。(4)阴道哑铃锻炼。选择合适阴道哑铃,将其置于安全套内,而后置入产妇阴道,指导其缩紧阴道确保哑铃留置其中,并练习咳嗽、步行、小步跳跃等动作,确保阴道哑铃不脱出,并测定其位置,每次练习2次,每次10~20 min[11]。(5)中药熏蒸及穴位按摩。中药熏洗:选取PFD熏蒸中药包,包括伸筋草、当归、海风藤、川穹、独活、木瓜、透骨草等各10g,将药包放入熏蒸机内,引导产妇取坐位,借助蒸气熏蒸15~20 min,每周2次,连续熏蒸4周[12]。穴位按摩:取产妇合谷穴、少泽穴为主穴,以少门穴、三阴交、足三里为副穴,产妇取俯卧位,基于拇指按揉合谷穴、少泽穴,每穴位2~3 min,以产生得气感为宜,如产妇气血不足,则前期辅之以少门穴、三阴交、足三里按揉,每天2次,每次10 min。
1.3 评价指标 (1)盆底功能恢复。研究基于盆底肌力、盆腔脏器脱垂定量分度(POP-Q分度)评价产妇盆底功能恢复状况,其中盆底肌力测定选会阴肌力测定法,包括0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Ⅴ级,如产妇测定级别≥3级,则功能有效,反之则无效;POP-Q分度通过测定生殖道裂隙长度、会阴体长度、阴道前壁中线和阴道后壁中线距离处女膜处(Aa、Ap点)、阴道前壁脱出距离处女膜最远处(Ba点)、阴道前窟窿或阴道残端距离处女膜处(C点)及阴道后窟窿距离处(D点)实施分度,得到0度、Ⅰ度、Ⅱ度、Ⅲ度、Ⅳ度,度数越大,则脱垂越严重[13]。(2)锻炼依从性。如产妇在盆底肌肉锻炼、盆底生物反馈、熏蒸按摩中,能按要求按时、按量地完成训练,则认为“锻炼依从”,统计锻炼依从产妇例数,取均值计算依从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等级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
2.1 两组产妇盆底功能恢复比较(表1,表2)
表1 两组产妇盆底肌力状况比较(例)
表2 两组产妇POP-Q分度比较(例)
2.2 两组产妇锻炼依从性比较(表3)
表3 两组产妇锻炼依从性比较(例)
产后PFD对产妇生理、心理均造成了一定影响,导致其生活质量急剧下降。临床针对PFD产妇多采取康复训练,但因常规康复训练内容单一,且缺乏有效训练引导,故还需予以完善。
基于IMB模型的康复护理,主要通过健康知识宣教、临床案例分析向其介绍与盆底功能障碍有关的健康信息,以强化其认知,并组织开展三方交流会,以明确其动机并加以引导,进而增强其康复训练积极性。结果显示,试验组产妇盆底肌测试、POP-Q分度评价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开展布勒盆底肌训练,包括基础训练、臀部训练、强化训练、跳跃式训练,逐渐增大训练难度及强度,保证了训练适应性,促使盆底肌力得以逐渐恢复;借助盆底生物刺激仪对产妇Ⅰ类纤维、Ⅱ类纤维进行刺激,以促进交感神经兴奋,对副交感神经产生抑制作用,能实现对肌群及组织的直接刺激,使其得以收缩,可增强盆底肌锻炼效果[14];针对产妇实施阴道脱垂锻炼、中药熏蒸及穴位按摩,能增强阴道紧致感,缓解盆腔脏器脱垂症状,同时,通过中药熏蒸、穴位刺激作用,可舒筋活络、祛风除湿,直接作用于病灶,增强干预效果。试验组产妇的盆底肌肉锻炼、盆底生物反馈及熏蒸按摩依从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面向产妇实施信息干预,介绍了与PFD有关的健康知识,分析了临床治疗案例,使产妇对PFD及康复训练产生了确切认知,增强其训练依从性;组织开展“医护—PFD产妇—PFD康复产妇”3方交流会,从医护、产妇两视角介绍了康复训练及治疗,详细说明了康复训练项目及具体步骤,明确了训练中常见问题及处理办法,可增强锻炼依从性[15];借助盆底生物刺激仪测定产妇盆底肌肉状态,据此确订训练方案及训练强度,能保证训练方案科学性、训练强度合适性。
综上所述,基于IMB模型的康复护理在产后PFD产妇中的应用,能增强产妇锻炼依从性,有助于促进盆底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