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飞 周寒茹 董顺红
有研究发现[1],股骨骨折多发于老年群体,其在老年人骨折中的发生率达到了28.71%。超过60%的股骨骨折有外伤史,肢体短缩功能障碍显著,局部存在大血肿、开放伤及出血等症状,部分伴有髋关节脱位、膝关节骨折等其他损伤[2]。股骨骨折非手术治疗有悬吊牵引法、罗索氏牵引法及平衡牵引法,手术治疗则以内固定术为主[3]。递进式康复护理强调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小目标,并据此开展康复训练,逐步实现康复护理总目标。本研究在股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中应用递进式康复护理,探讨其对术后功能恢复及负性情绪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股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86例,纳入标准:临床诊断、X线片检查确诊为股骨骨折;确定行内固定术治疗;无其他部位骨折,且单侧股骨骨折。排除标准:伴有颅脑损伤;伴有伤口严重感染;合并重要脏器器质性疾病。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中男33例,女10例;年龄35~64岁,平均(48.35±5.53)岁;骨折位置:股骨颈14例,股骨干11例,股骨粗隆间18例;骨折侧向:左侧19例,右侧24例。观察组中男31例,女12例;年龄33~66岁,平均(49.63±5.52)岁;骨折位置:股骨颈13例,股骨干11例,股骨粗隆间19例;骨折侧向:左侧23例,右侧2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位置及骨折侧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护理,包括康复知识常规教育、常规主被动运动、按“坐位—床边站立活动—辅助器行走—拄拐行走—独立行走—上下楼梯—负重训练”顺序开展步行训练。观察组予以递进式康复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 病情评估分级 (1)评价量表。选用梁佳艺等[4]提出的“骨折运动康复评价量表”及Autar量表[5]进行评估,评估指标有年龄、体质状况、内固定及骨折处愈合状况、VAS疼痛评分,量表总分为100分。术后,护理人员每周据量表评估1次,并结合评分分级分为Ⅰ,Ⅱ,Ⅲ级。(2)分级标准。Ⅰ级:评分为81~100分,VAS评分<2分,Autar评分0~10分,术后康复训练安全性高,可选项目包括踝关节训练、股四头肌训练、直腿抬高训练等。Ⅱ级:评分为60~80分,VAS评分为2~4分,Autar评分11~14分,术后安全性较高,组织损伤严重,且骨折及内固定处愈合情况欠佳,以直腿抬高训练为主。Ⅲ级:评分<60分,VAS评分>4分,Autar评分≥15分,软组织损伤严重,且内固定处恢复差,以卧床被动运动为主。
1.2.2 确定递进目标,开展视频健康教育 (1)确定递进目标。通过文献检索搜集“股骨骨折固定术”相关文章,选出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2018年至2019年发表文献共142篇,阅读文献内容,整理文献中的术后Harris评分并计算其平均值,得到术后第2个月评分(78.32±6.24)分。将文献分析所得Harris评分作为递进目标,据此开展康复护理工作。(2)视图结合式健康教育。结合分级训练计划绘制递进式康复训练流程图,印制并发放纸质版流程图,介绍康复训练开展条件、实施步骤及注意事项等;通过网络搜集与股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康复训练相关视频,所涉内容有踝关节训练、股四头肌训练、直腿抬高训练、卧床肌肉长收缩训练等,每段视频介绍1项训练项目,共5 min;在流程图健康教育中,护理人员结合健康教育所涉训练项目播放相应视频短片,并陪同观看,剖析视频要点,以强化对康复训练项目的认知[6]。(3)负性情绪指导。因股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康复进程缓慢,且日常生活受到影响,故易出现焦虑、紧张情绪,可采取同伴支持交流[7]。研究基于微信平台组建同伴支持交流群,每个交流群10~11例患者,共4个群,引导2017年度我院收治的股骨骨折内固定术康复患者8例加入交流群,每群2例康复患者,每周组织1次线上视频交流活动,交流内容包括康复治疗经历、康复经验、自护技巧、注意事项及问答;疏导患者情绪,使其认识到康复训练的科学性及有效性,增强其康复信心,给予其情感支持。
1.2.3 康复训练实施
1.2.3.1 Ⅰ级康复训练 (1)卧床被动运动。术后第1天即可开展卧床被动运动,保持仰卧位,对四肢肌肉、肢体关节进行按捏、转动或屈伸,包括肘关节、膝关节屈曲伸直运动,肩关节、踝关节旋转运动,每天2次,每次运动15~30 min。训练时,指导患者练习胸腹式呼吸以调整运动呼吸节奏,保证呼吸通畅[8]。(2)关节主动屈伸。术后第3~6周,指导患者开展关节主动屈伸活动,患者取卧位或半卧位,根据护理人员指令,先后慢速抬高两侧下肢至距床面30 cm,保持4 s左右,而后向胸部慢速屈曲膝关节,保持4 s左右,伸直膝关节并慢速放下肢体,2侧下肢交替执行,每天2次,每次10~20 min[9]。(3)股四头肌收缩。患者术后第2~3天可开展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指导其取半坐位,将患侧肢体膝关节下垫放1个小毛巾卷,根据护理人员指令收缩患肢肌肉作伸膝趋势,保持4 s左右,而后放松,每天练习2次,每次20~30组[10]。
1.2.3.2 Ⅱ级康复训练 (1)术后疼痛管理。VAS评分为2~4分,可采取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止痛,或指导观看娱乐视频、聆听音乐及开展娱乐活动等方式转移注意力,从而缓解疼痛[11];推拿按摩:术后6 h起,按压太冲、足三里、阳陵泉以及三阴交等穴位以产生酸麻感,每天按摩3次,每穴位按摩1 min;选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基于由上到下的顺序进行推拿,以产生酸胀感为宜,每天2次,每次10 min[12]。(2)直腿抬高训练。术后第1天开展卧床被动运动,具体操作同Ⅰ级;术后第3周起,如骨折处恢复良好,可指导患者开展直腿抬高训练,取仰卧位或半卧位并伸直患肢,根据指令缓慢平直抬高患肢,前期抬至与床面成20°角,而后逐渐增大抬高角度,并保持4~6 s,每天2次,每次10 min。
1.2.3.3 Ⅲ级康复训练 (1)术后药物镇痛。患者VAS评分>4分时,以弱阿片类联合西乐葆口服止痛为主,并加以心理干预,具体操作同Ⅱ级;耳穴压豆:术后第6 h起,选取神门穴、皮质下穴,使用医用酒精对耳郭部位进行消毒,而后用医用胶布粘王不留行籽,贴于所选穴位处并按压,每天3次,每次2 min,连续实施5 d[13]。(2)卧床被动运动。术后第1天指导患者开展卧床被动运动,具体操作同Ⅰ级。(3)神经肌肉电刺激。仪器参数:Am-800型神经网络重建仪,输出单向方波,频率为50 Hz,脉宽0.2 ms。刺激实施:患者取仰卧位,在健侧、患侧粘贴检测、治疗电极贴,刺激强度为20 mA,持续5~10 s,每次20 min,每周3次[14]。
1.3 观察指标 (1)术后功能恢复情况。术后第2个月采用Harris量表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评价指标有疼痛状况(44分)、关节活动度(5分)、关节功能(47分)、关节畸形(4分),评分越高,表明关节功能恢复越好。(2)负性情绪。于术后第2个月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负性情绪,SAS,SDS各有20个条目,每个条目按1~4分4级评分法,将各条目得分相加即为总粗分,总粗分乘以1.25取整数部分即为标准分,满分100分。评分越高,表明心理状况越差。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标准α=0.05。
2.1 两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评分比较(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患者术后负性情绪评分比较(表2)
表2 两组的术后负性情绪评分比较(分,
谭婷婷等[15]研究发现,常规护理下老年股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7.02%,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为(79.35±9.62)分。为促进术后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还需制定系统、科学的康复护理计划。本研究在股骨骨折内固定术中应用递进式康复护理,选用自制的“股骨骨折内固定术康复评定量表”评估病情,据此实施分级,确定各级对应康复训练项目,并指导开展康复训练,实施康复护理。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术后第2个月的髋关节Harri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人员借助自制的“股骨骨折内固定术康复评定量表”评估病情,据此实施分级,为各级患者选择合适的训练项目,有助于保证康复训练科学性,能强化训练效果,可促进术后恢复;护理人员借助流程图、视频短片开展了视图结合式健康教育,向患者介绍了康复训练流程及具体项目,说明了康复训练注意事项,能强化其对康复训练的认知,增强训练依从性,有助于改善术后恢复效果;研究结合Ⅰ级、Ⅱ级、Ⅲ级病情状况指导开展相应训练,包括卧床被动运动、关节主动屈伸、股四头肌收缩、直腿抬高训练,能增强肌力,增加关节灵活度,可实现对步态的有效纠正。实施神经肌肉电刺激,能实现对支配肌肉神经的有效刺激,可促进肌肉收缩,有助于强化肌力,促进运动功能恢复。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术后第2个月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人员采用同伴支持交流法实施负性情绪指导,创建了同伴支持交流微信群,组织微信视频会议,以交流康复经验、学习自护技巧等,为患者抒发内心情绪、解除内心困惑创造了良好机会,有助于改善其负性心理;本研究根据患者各级病情状况确定合适运动项目,据此制定递进目标,保证了目标的合适性,有助于增强其康复信心;护理人员借助VAS量表评估疼痛程度,并选择合适的疼痛管理办法,如心理干预法、药物干预法、耳穴压豆及按摩推拿,能实现有效止痛、减轻痛苦,减少疼痛因素对情绪的干扰,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综上所述,递进式康复护理在股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中的应用,能促进其术后功能恢复,有助于缓解负性情绪,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