递增式康复护理路径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

2020-03-04 00:59:12贺娜
淮海医药 2020年6期
关键词:稳定型耐力心绞痛

贺娜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急性心肌梗死与劳累性稳定型心绞痛间的一组临床表现,随病情进展,心绞痛症状持续性加重,发作时间延长,若不能及时有效治疗,在心绞痛发作后3个月内约30%的患者进展为心肌梗死[1]。目前,冠状动脉介入(PCI)术是治疗心绞痛的有效方法,但手术效果除受手术操作技术影响外,与术后康复密切相关。研究[2]发现,PCI术后,提升患者运动耐力,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改善生活质量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病情转归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康复效果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康复护理是近年新兴于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护理理念,而递增式康复护理路径是在康复理念下以递增式护理程序为指导的护理模式,临床应用中取得显著效果[3]。基于此,本资料选取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6例,旨在探究递增式康复护理路径在PCI术后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6月—2019年5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6例,将2018年6月—2018年12月收治的46例作为对照组,失访1例,2019年1月—2019年5月收治的50例作为观察组,失访1例。观察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42~78(58.58±6.58)岁;心功能分级:Ⅱ级20例、Ⅲ级18例、Ⅳ级12例;合并症:脑血管疾病3例,高血压7例,糖尿病5例,高脂血症4例。对照组:男25例,女21例;年龄40~81(60.23±7.02)岁;心功能分级:Ⅱ级19例、Ⅲ级16例、Ⅳ级11例;合并症:脑血管疾病5例,高血压6例,糖尿病4例,高脂血症1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选例标准 纳入标准:休息时心绞痛发作,原有稳定型心绞痛性质改变,轻微体力劳动即可诱发心绞痛,且心电图ST-T改变,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均行PCI术,术后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醒;签订研究同意书。排除标准:精神系统疾病者;手术或麻醉禁忌者;PCI术后严重并发症者;严重主动脉狭窄者;急性心功能不全者。

1.3 方法 完善相关检查,择期行PCI术治疗,并给予2组不同干预措施。

1.3.1 对照组 展开常规护理,严密监护患者生命体征及临床症状,若出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加强沟通,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并给予针对性心理疏导;指导患者术后科学合理用药,日常保持良好健康生活方式,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出院后给予电话随访服务,以指导并督促患者康复行为。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展开递增式康复护理路径,(1)康复计划制定:组建康复护理团队,由心内科护士长、高资历经验丰富护士组成,展开组间讨论,根据二级预防指南及心脏康复制定递增式康复护理路径,分为院内、出院后1~2周、3~6周、7周至6个月康复阶段;每次干预前与患者一同回顾上次干预内容,并补充掌握不足之处,干预后由患者确认;(2)递增式康复护理路径内容:①院内干预:a 健康宣教:以问卷形式对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相关疾病知识认知进行全面系统评估,针对性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宣教方式:护理人员讲解+患者复述,宣教内容:基本知识(心绞痛发作前兆、诱发因素、症状、治疗手段、PCI术、预后效果)、生活方式、饮食注意事项、运动锻炼方式(根据心功能分级制定科学运动方式)等;强调情绪激动、精神紧张、酗酒吸烟与心绞痛的密切关系,并告知患者遵医嘱积极配合治疗重要性;b 术后早期康复护理:术后第1天,拔出鞘管,协助患者翻身,同时活动对侧肢体,并对肢体和腰背部肌肉进行按摩;指导患者每日站立于床边5~10 min,1~2次/天,练习转身及肢体活动,并行深呼吸;逐步增加站立床边次数,鼓励患者绕床边活动,2圈/天;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鼓励患者室内自由活动,并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如阶梯锻炼;评估患者恢复情况,进行出院指导,强化康复指导,交代患者学会写心脏康复日记,内容包括:饮食情况、服药情况、体重、血压、排便情况、运动情况、复诊时间等;②出院后1~2周干预:电话随访,2次/周,询问患者出院后遵医行为,嘱咐其按时复诊,并给予针对性指导;详细讲述不良心血管事件危害、可能性、诱发因素、临床表现、预防措施等,进一步引起患者重视;③出院后3~6周干预:电话随访2周1次,提醒患者按时就诊,督促患者完成心脏康复日记,就诊时携带供医生查看;根据患者康复情况调整饮食方案、运动方式;④出院后7周至6个月康复阶段干预:电话随访1次/月,督促患者严格合理用药,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增强不良心血管事件预防能力。

1.4 观察指标 (1)2组患者体能恢复情况,包括首次床上活动时间、下床时间、首次上台阶级数;(2)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及运动耐力,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I-74)评估生活质量情况,总分100分,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好,运动耐力以6 min步行距离(6MWT)评估;(3)2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

2 结果

2.1 2组患者体能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首次床上活动、下床时间短于对照组,首次上台阶级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体能恢复情况比较

2.2 2组患者6MWT、GQOLI-74评分比较 干预前2组患者6MWT、GQOLI-74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患者6MWT、GQOLI-74评分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6MWT远于对照组,GQOLI-74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6MWT、GQOLI-74评分比较

2.3 2组患者MACE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MACE发生率6.12%,低于对照组的20.00%(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MACE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PCI术是目前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方法,可控制病情,延缓疾病进展,但出院后需有效康复,以提高运动耐力,降低运动诱发心绞痛可能性,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进而改善生活质量[4]。

护理工作中,患者出院时仅给予常规出院指导,出院后康复期无法获取个性化、规范化康复指导,PCI术后康复效果难以保障[5]。递增式康复护理路径是以护理路径为基础,通过对患者自我管理及心脏康复知识进行评估,制定患者入院至出院后康复期康复路径的一种护理模式[6]。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身体虚弱,运动能力下降,PCI术后恢复缓慢,递增式康复护理路径分阶段进行递增式康复训练,其中院内时进行健康宣教,协助患者提高疾病认知度,积极配合治疗,术后鼓励患者积极进行床上、床旁及户外运动,对患者早期体能恢复具有积极作用[7]。本资料发现,观察组首次床上活动、下床时间短于对照组,首次上台阶级数多于对照组,可见递增式康复护理路径可加速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后早期体能恢复。PCI术后康复效果与患者良好生活习惯及科学康复行为密切相关。院外康复护理目的在于督促患者保持良好行为,提高二级预防依从性,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递增式康复护理路径将院外护理分为出院后1~2周、3~6周、7周至6个月康复阶段,通过定时电话随访,对饮食、运动、复诊、用药等方面进行监督与指导,协助患者建立良好生活习惯,有助于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此外,研究[8]发现,运动耐力不足是诱发心绞痛发作重要因素。护理工作中,通过患者心功能分级制定合理运动计划,循环渐进增强运动耐力,对增强体质,减少心绞痛发作,提高生活质量具有促进作用。本资料发现,干预后观察组6MWT远于对照组,GQOLI-74评分高于对照组,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可见递增式康复护理路径在增强患者运动耐力,降低MACE风险,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递增式康复护理路径可尽快恢复患者体能,提高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降低MACE风险,是PCI术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有效护理方案。良好生活习惯建立是一个长期改变过程,临床护理工作中,需适当延长护理随访时间,确保患者养成科学健康行为习惯。

猜你喜欢
稳定型耐力心绞痛
倍耐力P Zero Elect原配超高性能极氪001FR
多面好手 倍耐力全新Cinturato P6
车迷(2017年10期)2018-01-18 02:10:57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6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35例
自拟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5例
3000m跑,锺练耐力和意志
如何在小场地上进行耐力跑
体育师友(2011年5期)2011-03-20 15:2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