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洁
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均是常见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也是女性常见病,该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尤其是盆底肌功能障碍剖宫产产妇的产后恢复更慢[1-2]。有研究[3]结果显示,残余尿量的监测以及膀胱功能恢复程度对该疾病患者术后恢复尤为重要,因此在盆底肌功能障碍产妇剖宫产后实施护理干预尤为重要。临床治疗该疾病应用较多是常规护理,但因工作人员严重不足、临床工作较忙等,责任护士无法对每例患者进行有效护理,而集束化护理指的是在患者难以避免的风险下进行相应治疗方式,由医护人员为患者提供有效且安全的针对性护理干预方式[4]。鉴于此,本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85例剖宫产产妇患者,旨在探讨集束化护理在盆底肌功能障碍剖宫产产妇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17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85例盆底肌功能障碍剖宫产产妇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42例;年龄22~45(33.51±2.69)岁;产后时间1~12(8.26±3.18)d;盆底功能障碍类型:阴道后壁脱垂14例,阴道前壁脱垂12例,子宫脱垂3例,宫颈脱垂6例,尿失禁5例,粪失禁2例。观察组43例;年龄24~43(33.57±2.70)岁;产后时间1~11(7.21±3.38)d;盆底功能障碍类型:阴道后壁脱垂12例,阴道前壁脱垂13例,子宫脱垂4例,宫颈脱垂5例,尿失禁4例,粪失禁5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本资料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①符合《妇产科学(第8版)》[5]中盆底肌功能障碍诊断标准;②剖宫产产妇;③患者或其家属知情且签字。(2)排除标准:①合并全身感染性疾病;②合并凝血功能障碍;③严重心脑肝等功能障碍疾病;④伴有恶性肿瘤者;⑤精神障碍疾病或家族有精神疾病史者。
1.3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定期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给予科学饮食指导;定期为患者翻身;留置管期间做好尿管护理;拔管后叮嘱多饮水,帮助患者自解小便。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行集束化护理。(1)针对性评估:根据患者年龄、手术方式以及术前排尿习惯,为其制定属于个人的健康档案,并为其评估术后可能会出现的尿潴留以及排尿困难等危险因素,提前制定解决方案。(2)个性化心理护理。多与患者深入交流,并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及时疏导其不良情绪,缓解紧张情绪,提高其护理依从率。(3)术前功能锻炼:于术前3 d指导患者功能性锻炼,患者呈平卧位,深呼吸,吸气时收缩阴道、会阴以及肛门,持续时间8 s左右,但臀部以及大腿部不参与收缩;呼气缓慢且放松,以上锻炼15 min左右每次,1天4~6次,反复练习,直至掌握。(4)术后排尿训练:拔除尿管后,进行饮水计划,1 000 mL温开水,在2 h内喝完;患者拔管后1 h左右,询问患者是否有尿意,协助患者小便,防止其憋尿;无尿意患者可按摩下腹、听水流声或热敷进行排尿;按摩手法:将手掌放于患者膀胱底部,自上而下推移按摩;以上措施失败可以采用诱导排尿法,使用开塞露20~40 mL放于患者肛门处,可在患者排便时促进其排尿。(5)疼痛护理:可通过转移注意力如放音乐、看视频等缓解其疼痛感,疼痛感较强,无法忍受,可遵医嘱进行止痛泵止痛。
1.4 评价指标 观察并了解2组患者首次排尿情况以及自解3次小便后的残余尿量。首次排尿情况:尿潴留诊断标准:不能自行排空膀胱,残余尿量>100 mL;术后8 h仍不能自主排尿,残余尿量>600 mL,2者符合一种,则可诊断为尿潴留。从患者拔管后计时,统计其第1次排尿的时间以及4 h内、4~8 h内以及8 h后排尿例数。盆底肌力改善情况:医生采用手测肌力法对患者护理前以及护理后1周盆底肌力进行检测评估。评分标准:0分:肌肉无收缩强度;1分:肌肉发生颤动,持续时间1 s,收缩次数1次;2分:肌肉不完全收缩,持续时间2 s,收缩次数2次;3分:完全收缩没有对抗,持续时间3 s,收缩次数3次;4分:完全收缩且有轻微对抗,持续时间4 s,收缩次数4次;5分:完全收缩且持续对抗,持续时间5 s,收缩次数≥5次。
2.1 2组患者首次排尿情况比较 2组首次排尿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观察组4 h排尿比例多于对照组,8 h后排尿比例少于对照组,尿量≤100 mL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4~8 h排尿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首次排尿情况比较
2.2 2组患者盆底肌力改善情况比较 护理前2组盆底肌力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盆底肌力评分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盆底肌力改善情况比较
盆底肌功能障碍患者经剖宫产后,多数患者可能会产后出现尿潴留等疾病,尿潴留是指膀胱内尿液较多,且无法自行排出,使患者的膀胱出现膨胀和隆起,导致患者下腹部胀痛[6]。因此,积极探讨一个有效的护理方式,对降低剖宫产产后发生盆底功能障碍尤为重要。
集束化护理干预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患者进行个性化分析,从而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护理方式,针对性解决患者临床问题,以达到最好的护理效果[7]。本资料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首次排尿时间短于对照组,4 h内排尿比例多于对照组,3次自解小便后尿量<100 mL比例多于对照组,且护理后盆底肌力评分高于对照组,表明对剖宫产产后发生盆底肌功能障碍产妇行集束化护理,有助于加快盆底肌力恢复,促进患者排尿。分析其原因在于,集束化护理干预首先了解所有患者并对其进行评估,掌握患者具体疾病情况,提高整个护理工作效率。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部分患者因疾病部分较为隐私,导致患者出现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因素,同时格外关注排尿等内容,而精神紧张则会使得膀胱逼尿肌异常,影响排尿,对患者进行充分的心理疏导,可有效放松其心情,让患者客观对待尿潴留,对尽快排便有促进作用[8];盆底肌锻炼指的是对盆底肌肉,尤其是肛提肌,进行自主性收缩训练,可有效提高盆底肌力以及逼尿肌功能,从而促进盆底肌力的恢复和增加排尿的代偿力量;且进行腹式呼吸,可增加腹肌的压力,有助于尿液的排出[9];产后患者进行术后排尿训练,饮水计划、按摩腹部、诱导排尿法等均可有助于患者排尿,对于排尿特别困难者,可通过特殊手段,即对患者进行开塞露帮助,促进排便;强烈的疼痛感会导致患者机体处于紧绷状态,降低排尿意愿,可通过转移注意力或止痛药品的帮助,使其降低疼痛感,使其放松,促进其排尿[10];以上方式对排尿均有一定促进作用,因此观察组患者排尿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盆底肌功能障碍剖宫产产妇行集束化护理可有效促进患者排尿,提高术后膀胱功能,改善盆底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