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贫困地区农户多维贫困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青海藏区四县的实证调查

2020-03-04 10:15刘丽娜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饮水贫困地区基础设施

李 波,刘丽娜

(1.中南民族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430074;2.湖北师范大学 经济管理与法学院,湖北 黄石435002)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脱贫攻坚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不可否认,贫困地区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部分贫困农户还处于多维贫困状态,巩固脱贫成果存在一定挑战。张丽君等认为,基本公共服务差是导致贫困地区远离现代文明的根本原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可以进一步优化农民生活条件,使信息传递最大化,推动贫困地区的发展[1]。陈闻鹤等分析认为,“卫生设施→健康状况→医疗支出→耐用消费品”是农村家庭主要贫困传导路径,社会福利、农村居民医疗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为我国实现贫困地区脱贫以及乡村振兴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2]。高杰等认为,生产性基础设施条件应该与小规模农户经营相配套[3]。李俊杰等认为,贫困地区教育设施较为缺乏,师资水平不高,导致贫困户文化程度低,谋生技能不足,是致贫不可忽视的原因[4](492)。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物质的贫困只是一时的,而精神贫困的影响却更为深远。教育缺失是一些贫困地区贫困个体脱贫的主要障碍之一,深化贫困地区的教育改革,加深其对贫困的认识,激发贫困户的主体意识必不可少。人才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而言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农村贫困群体脱贫道路上处于领军地位。郑惠强肯定了人才的重要作用,贫困地区要实现持续发展,首先要引进人才、留住人才、育得人才,这样才能创造贫困地区的崭新局面和美好未来[5]。卓伦·木塔力甫针对贫困地区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流失严重、素质偏低等问题,认为不应仅仅单纯引进人才,同时要考虑如何调动人才的积极作用,以促进贫困地区发展[6]。人才是实现贫困地区脱贫的关键要素,相较于其他资源,人才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推进贫困地区的长远发展,必须把培育和引进人才放在突出位置。

综上所述,贫困主体的内生发展动力对贫困地区持续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需要进一步考察与贫困主体内生发展相关的因素,建立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基于这种考虑,课题组深入青海省尖扎县、泽库县、共和县、兴海县四县进行社会调查,在考察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劳动者素质技能以及教育等方面对于青海省脱贫攻坚的影响。

二、多维贫困测度方法

Sabina Alkire和James Foster创新出一种新的贫困测度方法,即A−F法[7]。本文利用该方法先从多个维度对调查个体或家庭进行评价,再在各个不同维度上设立不同的合格标准,根据此标准判断青海藏区四县的某个农户在该维度上是否贫困。

1.贫困维度的选择和确定。对于维度的选择,其中收入状况和消费支出的使用最为广泛,在此基础上,本文增加身体健康水平、个人受教育程度等进行多维贫困指数的测算。设贫困县农户个数为n,贫困维度为d,则矩阵为:

式中,Xij表示样本i在维度j上的量化值,其中,i=1,2,3,…,n;j=1,2,3,…,d。

2.各个维度贫困线的确定。将农户i在j维度上被剥夺的值标记为Zj(Zj>0),将其实际取值与被剥夺的值进行比较,若实际取值大于被剥夺的值,则称该农户在该维度上为贫困户,记为1,根可以得出一个贫困剥夺矩阵g(0)。在这个剥夺矩阵中,定义农户i所忍受的总的贫困维度为即为剥夺矩阵中列向量的加总。

3.多个维度被剥夺识别。假设在k=1,2,…,d的情况下,ρk就表示为在k个维度时,判断该农户在第k个维度上是否贫困函数式,记为

4.贫困加总。通过不同维度的加总,得到多维综合指数。经过多维贫困识别可得到处于多维贫困状态的农户数量,故多维贫困发生率可以表示为但是,这个方法对于贫困程度的相关分布情况以及深度均不敏感,为了更好地研究贫困问题,Alkire和Foster改进了该方法,得到了一种新的多维贫困测量方法——A−F方法。公式如下:

式中,M0为多维贫困指数,n为贫困县中农户数量,d为维度总数量,平均剥夺份额的计算公式为:

5.权重。多维贫困总指数不仅依赖于评价指标的选定,也取决于各指标的权重大小。权重不同,多维贫困总指数的结果也不相同。本文采用相等权重法,各维度权重用wj表示。

6.多维贫困指数分解。因为多维贫困指数测量方法具有可按时间、地区、维度等加以分解研究的优点,故本文按照维度对多维贫困指数进行分解,计算各维度对多维贫困指数的重要程度,维度j对贫困指数的贡献率为

三、青海藏区四县多维贫困测度

(一)青海省四县农户基本情况调查

1.调查样本区域分布。数据为2019年7月课题组在青海省尖扎县、泽库县、共和县、兴海县所采集的建档立卡户数据,只保留了在所选指标上均存在完整数据的家庭样本。在有效样本中,尖扎县为3 048户、泽库县为5 216户、共和县为3 430户、兴海县为2 692户。

2.农户户主特征分析。如表1所示,从调查对象的收入状况来看,共和县有1 605户农户收入低于贫困线,占比为46.79%,是四个贫困县中收入低于贫困线人数占比最多的一个县。从农户文化程度来看,四个贫困县农户总体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下的户主为13 590人,占比高达94.46%,这充分说明青海贫困地区教育条件仍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不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应通过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来促进减贫效果。

表1:四县受访农户样本特征

从农户的身体健康状况来看,除共和县之外的三个县农户健康人数占比都高于70%,这可能得益于青海大病医疗保险制度的全面覆盖,让贫困农户都能看得起病,治得起病;从住房状况和饮水状况来看,四个贫困县情况都较好,说明青海在危房改造和饮水安全方面都较为重视,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剥夺阈值确定

剥夺阈值的确定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联合国发布的MPI指数;二是参考国内外文献中对多维贫困指标的设置;三是综合考虑我国实际情况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人均收入、户主受教育程度、户主个人健康、住房状况、饮水安全等5项指标作为多维贫困测算的变量。(1)收入维度。研究使用人均年纯收入来衡量,采用3 747元作为收入贫困剥夺临界值。(2)教育维度。受教育程度使用户主已获得的最高学历表示,选取文盲/半文盲、小学作为剥夺临界值,即户主受教育程度为文盲/半文盲、小学,则该家庭在教育上贫困。(3)健康维度。虽然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经实现了在农村的全面覆盖,但由于收入水平的限制,重大疾病和长期慢性疾病的医疗费用对农村家庭而言仍然难以负担,故本文将体弱多病、残疾人,以及患有长期慢性病、大病的人视为健康贫困。(4)住房情况维度。以所住房屋是否为危房为依据,若所住房屋为危房,则视为住房贫困。(5)饮水情况维度。以居民是否可以安全饮水为依据,若不能安全饮水,则认定为饮水贫困。

(三)测算结果及分析

1.单维贫困发生率。为分析我国青海省部分贫困县在各个维度下的贫困状况,首先分别从收入、教育、健康、住房、饮水情况5个维度计算不同维度下的贫困发生率,总体贫困发生率排序为:教育(94.47%)>健康(27.1%)>收入(13.94%)>住房(6.49%)>饮水情况(5.14%)。从总体来看,教育贫困发生率占比最高,是贫困户脱贫的主要制约因素。样本中户主健康贫困发生率达到27.1%,当中不乏患有大病或残疾的人,虽然农民基本上都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但大型的医疗机构往往都在距离较远的县城,时间成本以及交通成本较大,出现较多有病就拖的现象。收入贫困发生率达到13.94%,脱贫形势依旧严峻。住房贫困发生率为6.49%,饮水贫困发生率为5.14%,因为住房和饮水被划为贫困的家庭较少,表明政府对住房和饮水扶贫事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比较尖扎县、泽库县、共和县、兴海县四县贫困发生率,可以发现四县贫困特征具有与总体类似的特点,教育贫困非常突出,户主教育贫困发生率均超过90%。此外,共和县收入贫困发生率为46.79%,严重超出其他三个县。

2.多维贫困测算。由上文的分析可见,青海藏区四县的部分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较深,不易脱贫。多维贫困指数核算的结果表明(如表2所示),总体在收入、教育、健康、住房、饮水情况任意一个维度中存在贫困的农户达到96.37%,27.23%的农户在两个维度同时存在贫困,7.05%的农户在三个维度存在贫困,2.86%的农户在四个维度存在贫困,在五个维度上均存在贫困的占0.22%。从整体来看,在某一维度上的贫困覆盖面积较大,但从多个维度来看,贫困人口并不多,处于三维及三维贫困以上的农户占比为10.13%。比较尖扎县、泽库县、共和县、兴海县四个贫困县,可以发现泽库县的单维贫困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三个县,为73.52%,尖扎县、共和县、兴海县分别为62.76%、34.43%、52.70%。

贫困贡献度方面。通过对四县的多维贫困指数进行分解,可以得到各维度对多维贫困指数的贡献(如表2所示)。为便于比较,本文将不同维度下的贡献度进行均值处理后发现,随着维度的增加,多维贫困发生的贡献率在各维度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

总体贫困贡献率排序为:教育>收入>住房>健康>饮水,教育、收入的平均贡献率更大,而住房、健康、饮水的平均贡献率相对较小。比较四县平均贡献率,教育的平均贡献率最大。受教育程度低是青海省四县单维贫困的主要制约因素。从青海四县总体各指标来看,受教育程度低是贫困发生率最高的指标,受教育程度低严重制约了四县人力资本的提升。

总体贫困贡献率排序为:教育>收入>住房>健康>饮水,这说明教育、收入的平均贡献率较大,而住房、健康、饮水的平均贡献率相对较小。比较四县平均贡献率,教育和收入均为平均贡献率最大的两项。受教育程度低是青海省四县单维贫困的主要制约因素。从青海省四县总体各指标来看,受教育程度低是贫困发生率最高的指标,受教育程度低不仅制约了四县人力资本的提升,更制约了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深化贫困地区教育改革,全面改善贫困个体的受教育条件,不仅要打好“硬件”这一基础,更要通过对“软件”的升华来彻底消除教育贫困。

表2:多维贫困指数(M)及对不同贫困维度的贡献率

四、青海省四县多维贫困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青海省四个贫困县多维贫困特征较为明显,故进一步构建不同贫困维度下的OLS和Logit模型,对多维贫困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从更深层剖析贫困地区现状。由于收入、健康、教育、住房、饮水状况已经体现在多维贫困测度中,本文采用与多维贫困测度无关的指标构建影响因素,以免模型产生内生性问题。因变量的构建以贫困维度为基准,属于该贫困维度为1,否则为0;自变量主要从个体、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入手,个体方面包括性别、年龄、是否具备劳动能力;家庭方面包括家庭人数、家庭属性;社会方面包括是否参加大病医疗、基础设施状况。

分析表明(如表3所示),个体因素中性别、年龄、是否具备劳动能力的估计系数均显著。其中女性为户主的家庭更易陷入贫困状态;在14 386户家庭中,户主平均年龄为47.03岁,估计结果显示,随着年龄增长,陷入贫困的可能性越大,年龄较大的农户大多思想观念老化,对事物接受能力弱化,积极性不高,同时身体条件也越来越差,故在改善贫困方面潜力较为薄弱;户主具备劳动能力的农户较不具备劳动能力的农户贫困发生的概率降低了约2.4个百分点。

表3:模型运算结果

家庭人数和家庭属性会加剧多维贫困的发生。家庭人数越多,农户处于多维贫困的可能性越大;低保户家庭单维贫困发生的可能性要高于多维贫困发生的可能性,潜在原因在于低保户家庭在享受国家政策方面具有优势,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多维贫困发生的可能性。

在社会因素方面,参加大病医疗与基础设施状况改善是缓解贫困地区农户多维贫困的重要保障。估计结果显示,参加大病医疗的农户陷入单维贫困的风险较不参加大病医疗的农户低0.92%,陷入二维贫困的风险低0.78%;拥有较差基础设施的地区陷入单维贫困的风险比拥有较完善基础设施的地区高7.69%,陷入二维贫困的风险高1.24%。因此,较为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缓解农户多维贫困状况。

五、青海贫困地区反贫困路径

(一)教育脱贫

1.夯实教育基础,解决语言文化差异。语言文化差异是民族地区长期贫困的重要原因。解决语言文化差异可以使民族地区更好地与外界联系,有利于生产要素和先进生产生活方式融入民族地区的发展。解决语言文化差异要从开展学前教育入手,帮助大多数民族地区学生学好普通话,有效解决母语向普通话过渡的障碍,加强双语教学,提高普通话推广水平,优化少数民族学生的教材,从根源上为解决语言文化差异夯实基础。

2.激发内生动力,解决精神贫困。教育是对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投资,短暂的外部投资只能暂时脱离贫困,一旦扶持的力量撤走,贫困地区将面临返贫风险。扶贫的关键不是依靠外部力量,而是内部的“造血”能力。开阔贫困户的视野,激发其自身的进取心,提高贫困户知识和技能水平,做好以扶智为推动力的扶贫,做到精神脱贫,为贫困户增收以及地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3.加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资源短缺是制约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普遍存在师资数量和质量等问题。增加民族地区教师待遇,对民族地区高校实行特殊政策倾斜以吸引人才。此外,在师资引育中,注重加强民族地区认同感、归属感宣传教育。要从加强民族地区的宣传入手,树立对民族地区正确的认识,以人文关怀吸引人才,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提供相对自由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同时用好对口支援、委培代培、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等政策资源。

(二)技能脱贫

1.培养与优势产业相适应的技能。依托各地自然资源条件,有针对性地发展壮大特色产业,通过优势产业组织贫困地区农户学习不同的技能,形成村、组、户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相互监督、相互促进,不断提升贫困地区内生增长动力,促进贫困地区农户的持续增收。

2.按照劳动力的需求实行精准培训。一是将劳动力按照各自的需求加以区分,根据劳动者的时间进行安排,留出其在秋收季节回家务农的时间。二是根据技能特点和贫困户自身学习能力,进行技能和人员有效匹配。

3.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贫困地区可以利用网络等方式开展技能培训,在更大范围和空间内获取培训资源;同时,可以将贫困地区的教师、学生召集起来进行交互式教学,将优质的技能带到贫困地区的各个角落,提高贫困地区劳动者的整体技能。

(三)基础设施建设脱贫

1.完善贫困地区交通设施建设。贫困地区交通设施较为落后,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从贫困地区国道、省道的升级入手,加强贫困地区内部和外部道路建设。提高贫困地区物流运输能力,使贫困地区与外界互通有无,发挥交通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阶段的重要作用。

2.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贫困地区的饮水安全、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户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现如今贫困地区水利基础设施有所改善,但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旧突出。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把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县市政府政绩考核中,将基础设施建设的监管任务下放,具体到村、镇,同时也要加强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相互衔接,防止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3.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贫困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信息化水平低下,严重制约生产生活水平的提升。因此,在加大信息基础硬件建设的同时,也要从打破贫困地区陈旧的观念入手,向贫困地区群众普及互联网知识。以网络为载体,以乡镇为单位,创立电商平台,实现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与市场无缝对接,为贫困地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猜你喜欢
饮水贫困地区基础设施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简易饮水鸟
养羊饮水技巧多
比亚迪集团扶贫
基础设施投资项目
前7个月国内充电基础设施增加12.2万台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西南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在桂林举办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
新政府会计准则规范公共基础设施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