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猛
随着社会竞争加剧,家长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以幼儿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随国家新政策出台像雨后春笋般蓬勃壮大发展起来。但是,有些幼儿园是冲着经济效益而来,打着开发幼儿智力旗号,一味迎合家长攀比心理,仓促上马,对学前教育仍停留在一种简单、肤浅的低层次认识,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缺乏审慎思考,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面更是向小学看齐,生搬硬套小学的课程模式。
一、幼儿园学前教育特征
在幼儿园阶段,产生认识盲区和错误做法有很多原因,除了主办者素质及办学条件、生源竞争等因素以外,还与园方及家长缺乏对幼儿园教育 “学前性”特征认识以及实施过程的整体把握与科学操作不规范有关系。为此,务必从理性上强化学幼儿园“学前性”教育特征,尽可能减少认识误区。
1.学前教育泛指“入学之前的教育”,即0~6岁儿童的教育。这个阶段教育具有显著的“儿童性”特征,是专门针对人的“幼稚性”阶段的教育,是合乎该阶段儿童的认知能力,以及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学前教育作为国民教育重要的一环,是终身学习的开端,为人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的阶段。民间有句俗语:“三岁看小,六岁看老”。精神分析派弗洛伊德早在20世纪初就指出幼儿期经历对人的一生的作用,人本主义学派也证实了该观点。学前教育并非附加的、为小学服务的预备性教育,而是教育的最初阶段。学前教育与小学、中学、大学的教育既相互独立又循序渐进,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揠苗助长”。
2.学前教育的“学前性”具有史学根据。在我国,早在先秦时期,《礼记·内则》篇中便有从儿童能食能言时便进行教育的描述。魏晋南北朝颜之推也在《颜氏家训》中指出,对儿童应从“婴稚”时期起“便加教诲”,强调父母对年龄幼小的子女不能“无教而有爱”。
在西方,一些古代哲学家、教育家也有过关于学前教育的论述。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第一次提出了儿童从出生起就在专门机构中养育的学前公共教育思想。19世纪后期,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等通过对学前教育的研究和实验,认为儿童应在集体中活动,在实际生活中学习,“让儿童在生活中预备生活”。
到20世纪初,我国各地先后设置了少数幼儿园。在幼儿园实施方面,先仿效日本,后学习欧美,受教会影响较大。当时也有创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学前教育,如陈鹤琴创办了南京鼓楼幼儿园。
3.从“学前教育”的具体实施来看,“学前性”仍是学前教育的主流。教育家们都为此做出了不懈探索。首先,中外教育家把“学前教育”作为专门科学来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学前教育的“学前性”特征。比如,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最先把学前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系统地论述了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内容和方法。他认为儿童发展是渐进的过程,教育应适合儿童的发展,教育应以儿童的自主活动为基础。他重视游戏的教育价值,把游戏作为幼儿园的主要活动,还设计了一套游戏和教学材料。
比利时教育家德克罗利的教育体系以三个过程为基础:观察、联想、表现(通过活动,通过口头语言、文字和手工来表示)。他还重視并亲自编订了一些教学游戏。
在我国,学前教育工作也注意在实践方面科学地揭示了学前教育的“学前性”特征和规律。例如“一日生活皆课程”。对幼儿园一日常规过程的组织,儿童生活护理和身体锻炼,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都取得了成果,推动了学前教育的发展。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从学前教育的学前性特征出发,对幼儿园的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和设备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与实验,撰写了《幼稚教育》等著作。这些研究与实验的成果,均为学前教育确保其“学前性”特征而作出了最有效的探索。
二、去学前教育的“小学化”对策
为纠正学前教育所产生的认识盲区和错误做法,不仅要从理性上强化对幼儿园学前教育的“学前性”的认识,还应通过幼儿园在学前教育实践中尽可能把握学前教育特征。
(一)幼儿教育特别要坚持的“学前性”特征
1.幼儿阶段最重要的不是学知识,而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让孩子形成终生受益的品质、态度、情感、习惯,这比学知识重要的多。当然,也要掌握一些必要的知识、技能,但这并不是幼儿教育阶段最主要的任务。
2.最适合培养幼儿的方式是一日生活游戏而不是说教。实践证明,说教法不适合培养孩子,游戏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孩子可以在游戏过程中体验生活场景,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学会养成习惯。
(二)要准确把握幼儿园教育的“学前性”特征
1.准确把握学前教育本质。从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学前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方面来看,处在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园教育,是“对三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教和教育的机构,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详见《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二条)。
2.准确把握学前教育目的和任务。幼儿园学前教育是学制的第一环节,其教育的任务,在《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三条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形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3.准确把握学前教育的内容。在《幼儿园工作规程》第四章指出: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是体、智、德、美诸方面的教育应互相渗透,有机结合。合理地综合组织各方面的教育内容,并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幼儿一日活动的组织应动静交替,注重幼儿的实践,保证幼儿愉快、有益的自由活动。幼儿园日常生活组织,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必要合理的常规,坚持一贯性、一致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
4.准确把握学前教育的组织形式与方法。游戏是学前教育的主要形式。讲究教学的基本理论及如何通过游戏、教学和日常生活等组织形式,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和指导游戏。应因地制宜地为幼儿创设游戏条件(时间、空间 材料)、游戏材料应强调多功能和可变性。应充分尊重幼儿选择游戏的意愿,鼓励幼儿制作玩具,根据幼儿的实际经验和兴趣,在游戏过程中给予适当指导,保持愉快的情绪,促进幼儿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三)要准确把握、坚持: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是有区别的教育
虽然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是相互衔接的两个教育阶段,但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在教育性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区别很大。
1.幼儿园教育“教养并重”,小学教育则“以教为主”。幼儿园教育除了对幼儿进行全面、和谐发展的启蒙教育外,还要给幼儿生活以照料和养育等。
2.幼儿园教育课程与小学课程,虽然都是以课程形式为主,但幼儿园的教育课程以游戏活动为主,分成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而小学的课程则以科学知识呈现型为主。如,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音乐、美术)等课程,到了中高年级还增加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主要是因为幼儿最初需要的是对世界总体的最基本认识。
3.由于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主,所以教学方法则十分注重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而小学教育则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教学,要通过观察、思考、操作、探究、讨论、表达等形式来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相关能力的培养。
总之,要注重学前教育的规律和实践。为此,幼儿园学前教育务必从理性上牢牢把握“学前性”特征,在实践上需进一步加强落实,让在园幼儿充分展现儿童天真、愉快玩的天性,返璞归真,以改变当下学前教育的错误认识与错误行为。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