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冰而行

2020-03-03 08:58吴玉南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破冰诗歌教学隔膜

吴玉南

摘  要:教师在诗歌教学时发现学生对于中华传统经典的诗歌作品在理解上肤浅模糊,在情感上无法达到共情的深度,而在品读赏析上更有隔膜。学生和诗歌作品之间如同有一块寒冰,而教师要做的就是打破寒冰,消释这之间存在的隔膜,让学生可以领会诗歌之妙,体悟诗词情感。

关键词:诗歌教学  隔膜  破冰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02-0069-01

关于初中生在诗歌学习方面的要求,新课程标准重点强调了积累、感悟和运用。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欣赏水平”及“审美情趣”。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在诗歌学习和欣赏中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多方面的,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做的就是帮助学生化解与诗歌的隔阂,拉近与诗歌的距离。

1   破除肤浅阅读造成的隔膜

1.1 准确解读字词

理解诗歌第一步就是理解字词,因而帮助学生准确解读字词就十分关键。教材中虽然对于大多数重要的字词都有注释,但还是有不全面的情况。例如,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夜雨寄北》一文中对“剪烛”一词并无注释。“何当共剪西窗烛”一句中关于“剪烛”的理解。教师应该明确这个是为了剪下已经燃烧过的灯芯是为了调亮烛光,这样才有了下句“却话巴山夜雨时”,久别的双方彻夜长谈。如果不强调,学生会产生误读,从字面直接理解成剪灭灯芯,也就无法把握上下句整体性的意境美。

类似这样的字词虽不是生僻字,在注释中并无解释,但是对于年代久远的一些作品来说,里面涉及一些生活习俗等差异,教师应当将这些意思补充给学生,以弥补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依靠自身无法正确理解,让学生在准确把握诗句语言字义的基础之上再去解读文本。

1.2 比较区分字词

由于汉字的独特性,属于表意文字,所以常常出现形同音义不同,或是形音相同而义不同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抓住这个特点,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词义的差异加深对字词和诗歌的理解。例如“可怜”一词。在七年级下册《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一句,里面的“怜”是“怜悯,同情”,“可怜”就是“值得同情”的意思。而在辛弃疾的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结尾抒情句“可怜白发生”中的“可怜”是“可惜”的意思。由此可见,同一个词在不同诗词中会有完全不一样的内涵,所体现的情感基调也完全不同。而学生往往对字义的把握存在单一性的局限,因此教师教学时一定要帮助学生加以区分。

此外,通过区分汉字读音,尤其是在诗歌中把握其古音,也可以帮助区分字义。

1.3 补充相关背景

古诗词教学中依循教学思路要对诗人和写作背景进行简单介绍,正所谓知人论世,但是对于作品中涉及到的一些生活经验、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等,教师也要让学生有所了解。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让学生和文本平等的对话,消解与文本的隔膜。

例如陆游的作品,学生在解读时一定要把它放置到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中,不能脱离时代特征,更不能用现代的价值观念去评价,而这需要教师的引导。以七年级下册《卜算子·咏梅》为例,陆游以梅花自比,“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做尘,只有香如故。”当诗人在政治中遭受诽谤,不得志时,他只能保持自己孤芳自赏的品格,不同流合污,而他全部的希望也只能寄托于皇帝。封建文人的命运是不能自己把握的,他们所有的政治抱负和理想都要获得明君的赏识才能得以施展。如果理解了这一层思想,也就可以手握这把钥匙去打开并进入辛弃疾、杜甫、杜牧等众多富有家国情怀的诗人的世界。

最后,教师在解读和补充的过程中要注意诗歌的整体性把握,要根据不同文本的情话从实际出发,注意避免过度阐释,背离于作者原意,喧宾夺主,从而顾此失彼,走向另一个极端。

2   破除情感审美不足的隔膜

2.1 欣赏用词之巧妙

阅读诗词,欣赏诗词精彩的遣词用字,学生需要带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会。但是由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局限,往往他们的欣赏只停留于表层,这也导致对文本的理解不透彻,把握不到位。教师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调动起内在认知,从而体悟诗句之妙。

2.2 感受情感之独特

诗歌是情感表达的艺术,而这种情感的表达更因为作者的个性而绽放光彩。诗歌是诗人独特情感化的外化,是瞬间情绪的显化。教学中要带领学生感受诗人的个性化情感表达。如题材相同的咏梅词,手法上也都是以梅自喻,陆游和毛泽东的《卜算

子·咏梅》却呈现出不同的情感色彩。毛泽东的词作一个“笑”字就将积极乐观,自信向上的情感基调显露无疑。而陆游的詞却是“寂寞” “愁”绪无限,孤寂凄凉。而这正是诗词的魅力所在。

要注意的是,诗人的情感是流动变化的。孙绍振在《关于古典诗歌欣赏的对话》一文中谈到“读诗,不能仅仅僵化地根据意象来按图索骥,还要努力贴近诗人瞬间变化的心灵”,教学中教师要把握住诗歌中的情绪起伏和情感变化。

3   破除意象断裂的隔膜

3.1 把握经典意象的常与变

诗歌中的意象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也是主观与客观的和谐统一。意在象之中,象在意之内。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纯洁的“莲花”,有寄托游子乡愁的“子规”,有傲雪开放的高洁的“梅花”。“夕阳”是失落和消沉,“柳絮”是飘零和孤寂。如最常见的“明月”这一意象,在古诗中大多用以抒发思乡之情,正所谓“望月思乡”。学生早已从李白的《静夜思》中获得对这一意象的积累。故而在学习常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句时,自然能够调动对该意象的情感体会。

3.2 把握多个意象的整体性

诗歌中的意象选择往往并不是单一出现的。多个意象的连用在古诗词中极为常见,而且能够强化情感的表达。这就形成了意象组。例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意象营造出萧瑟凄凉之境,“古道、西风、瘦马”也是极富哀愁的景象,这六个意象正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从意象的整体性来把握,欣赏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挖掘意象的内涵,体会诗人的独特匠心,透彻把握诗人的情感,从而达到对诗歌审美层面的体悟。

4   结语

总之,语文教材中选入众多经典的优秀的古典诗词,对于提高中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情感内涵,陶冶心灵有着极大的作用。古典诗词的价值和魅力在当代社会是有增无减。语文课堂要进入诗词世界,领略诗歌之美,教师就应带领并和学生一起破冰前行,打破诗歌隔膜化阅读。

猜你喜欢
破冰诗歌教学隔膜
一种高压钢化橡胶双隔膜滤板
一种高压钢化橡胶双隔膜滤板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初中英语诗歌教学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大型氢气隔膜压缩机的开发及应用
法媒:北京“破冰”北极
经上下腔静脉联合介入治疗隔膜型布-加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