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教师用书》部分课文参考译文评析

2020-03-03 22:55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大英用书通顺

贺 玲

(湘南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郴州 423000)

由郑淑堂总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是目前国内本科院校普遍使用的国家级规划大学英语教材。该教材选题广泛,关注时代热点,注重信息性和实用性,是目前比较适合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使用的好教材。为方便教师备课及授课,该教材还配套了《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教师用书》(第三版)[以下简称“《新大英教师用书》(三版)”]。笔者在使用该参考书的过程中,发现其所提供的课文参考译文大多忠实于原文,语言通顺易懂,其中不乏令人叹服的佳译妙笔,但同时也发现了部分译文存在翻译不妥之处。这些翻译不妥之处虽说不是主流,但由于其面对的读者是广大高校教师,故很容易让高校教师质疑其译文质量乃至学术参考价值和学术权威性,因此很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翻译标准

翻译标准是评判译文好坏的尺度。然而,在我国翻译界,学者在翻译标准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争论,尚未达成共识。早在1898年,我国翻译家严复依据自己翻译《天演论》的实践和经验,提出了“信、达、雅”翻译标准。“信”是指译文忠实于原文,“达”是指译文流畅,“雅”则是指译文典雅。这一标准因反映了翻译的基本特点和规律,一经提出即为翻译界所认同和推崇,并推动了我国翻译工作的发展和翻译理论的研究。此后,我国翻译界掀起了翻译标准的讨论热潮,学者对于翻译标准的阐释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1935年,鲁迅提出“忠实、通顺”翻译标准,他在《“题未定”草二》中写道: “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个方面,一是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风姿。”[1]1951年傅雷提出了“神似”翻译理论,他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中说道: “以效果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2]1964年,钱锺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提出: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为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3]再后来,又有许渊冲的“意美、音美、形美”三美原则,刘重徳的“信、达、切”翻译标准,桂乾元的“信、顺、传神”四字标准等。综观各家学者的观点,尽管学者们对翻译标准的阐释不一样,但大多数学者在翻译标准的具体内容上还是有一些原则性的共识,即好的译文内容要忠实于原文,译文文字要通顺。茅盾曾在1954年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对于一般翻译的最低限度的要求,至少应该是用明白畅达的译文,忠实地传达原作内容。”[4]因此,笔者也认为“忠实”和“通顺”是现时评判译文好坏的最基本标准。接下来,笔者拟援引“忠实”和“通顺”这一翻译基本标准,对从《新大英教师用书》(三版)中选取的一部分翻译不妥的译文例子进行评析探讨。

二、译文评析

笔者依据“忠实”和“通顺”这一翻译基本标准,从《新大英教师用书》(三版)中选取了一部分翻译不妥的译文例子,对其翻译质量进行评析,并提出了个人修改意见,希望引起大家对《新大英教师用书》(三版)课文参考译文质量的重视。

(一)译文欠忠实

翻译标准“忠实”是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把原文的内容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出来,不得有任何篡改、歪曲、遗漏或者任意增减的现象。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内容是评判译文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然而,笔者在使用《新大英教师用书》(三版)时发现不少译文完全违背原文,未能准确传递原文所承载的信息。这些背离原文内容的译文主要是由于译者误译和对词义把握不当造成的。

1.误译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本着认真负责的翻译态度,正确理解原文,做到对原文和读者负责,避免出现误译的现象。然而《新大英教师用书》(三版)有不少译文存在误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译者的疏忽大意造成的。如以下示例。

例1: When Cliff was awarded the first prize of$10,000, he said he didn’t know there was a prize and insisted that he had not entered for the money.(第一册,Unit 5 Section A)

译文: 当克里夫得到一万元奖金时,他说他不知道比赛还有奖金,并坚持说他不是为了钱才参赛的。

在英语原文里,作者在谈及奖金时用了货币单位美元。然而在译文里,译者没有经过任何汇率换算,便把“$ 10,000”奖金简单译成“一万元”。如不看原文,译入语读者会误以为奖金是一万元人民币,这让实际奖金大大缩水。很明显,这个误译是译者过于粗心大意所造成的。而且这种涉及资金的数字上的误译有时还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所以 “$ 10,000”应改译为“一万美元”。

例2: Later, he took the name Malcolm X after joining an organization called the Nation of Islam, a religious group that had changed major practices and beliefs of mainstream Islam to apply more specifically to the condition of African-American people in the United Statesin the early 1960s.(第二册,Unit 2 Section B)

译文: 后来他加入了一个叫“伊斯兰民族”的组织,之后改名为马尔科姆·艾克斯。“伊斯兰民族”是个宗教团体,它改变了美国主流伊斯兰教的一些主要的习俗和信仰,使之更适用于19世纪60年代早期非裔美国人的特定情况。

很明显,原文的“in the early 1960s”指的是“20世纪60年代早期”。然而粗心的译者竟然把它译成“19世纪60年代早期”,这种完全背离原文的低级错误实在是太不应该,也反映出译者在翻译时态度还是不够严谨认真。所以“in the early 1960s”应改译为“20世纪60年代早期”。

例3: With an investment from his father’s company, as well as a chunk of his own inheritance, Smith brought hisfirst delivery planesand in 1971 formed the Federal Express.(第四册,Unit 3 Section A)

译文: 史密斯用父亲公司的投资和自己继承财产的一部分购买了第一架快递飞机,并于1971年创建了联邦快递。

在原文里,“planes”是英文可数名词“plane”的复数形式。再依据整个英文句子和常识,史密斯购买的应该是第一批快递飞机,而非译文里的第一架飞机。估计译者在翻译时只注意到了修饰词“first”而没有发现“planes”是可数名词复数形式,因此很仓促地就把“first delivery planes”译成了“第一架快递飞机”。所以“first delivery planes”应改译为“第一批快递飞机”。

2.词义把握不当

汉语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错综复杂的语义关系。在英译汉时,我们应对译词的内涵意义和搭配关系加以反复琢磨,以便准确地表达原文的实际内容。[5]《新大英教师用书》(三版)有部分课参考译文对词义把握不当,有失原义。如以下示例。

例4: Riding on his bicycle, he’d ride past my dorm as if “by accident” and pretend to be surprised to see me. I liked theattentionbut was cautious about his wild, dynamic personality.(第二册,Unit 4 Section A)

译文: 他骑着自行车经过我的宿舍,装作与我“偶遇”,看到我时还假装惊讶。我喜欢被重视的感觉,但对他的野性和充满活力的个性却小心谨慎。

原文中的“attention”作名词,有“注意”和“照料”之意。依据前文,文中男主人公为引起女主人公的注意,故意骑车经过她宿舍制造“偶遇她”的场景。因此后文中的“liked the attention”应该表达的是女主人公很喜欢这种被人注意、被人关注的感觉。但是译者却把此部分译成“喜欢被重视的感觉”。“重视”与“attention”在原文的语义内涵“注意”相去甚远。所以“attention”建议改译为“被关注”。

例5: He attributes the success of the companysimplyto leadership, something he deduced from his years in the military, and from his family.(第四册,Unit 3 Section A)

译文: 他将公司的成功简单地归因于领导力,而这一推论则来自于他的军旅生涯及其家庭的影响。

原文中的副词“simply”在英文中是个多义词。它有“简单地,简易地”和“仅仅,只不过”两种基本词义。作“简单”解时可修饰动态动词,一般位于句末。作“仅仅”解时可修饰动态动词、静态动词、系表结构、形容词、名词、介词短语或从句。同时依据上下文,文章主人公Smith先生多年以来一直是联邦快递公司的掌门人,他把公司的成功仅仅归功于领导力而非其他因素。因此译者将原文里的“simply”释义为“简单地”是不确切的,有失原文含义。此外,原文的后半句也是翻译不妥,但由于牵涉到语篇问题,暂且不在此处讨论,稍后将作另外讨论。原文里的“simply”建议改译为“仅仅”。

(二)译文欠通顺

翻译标准通顺是指译文必须通顺易懂,符合译入语规范,没有逐词死译、语言佶屈聱牙、逻辑不清的现象。译文是否通顺不仅能反映出译者对原文的理解程度,同时也能体现出译者的表达水平。《新大英教师用书》(三版)大多数课文参考译文基本忠实于原文,语言通顺、流畅; 但同时也有部分译文欠通顺,存在逻辑不清和语言晦涩的现象。由于中西文化差异,中英两种语言从词汇、句法到语篇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 因此,在翻译中,译者不仅要正确把握词汇的内涵,还应遵循译入语的句法规范、树立语篇意识,从而使译文真正达到准确、通顺和流畅。笔者将主要从缺乏语篇意识和不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两个方面对部分欠通顺的译文进行评析。

1.缺乏语篇意识

从现代语言学角度来说,孤立地看单个单词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当单词用于特定的上下文中时,我们才赋予其特定的意义。[6]笔者在使用《新大英教师用书》(三版)的过程中,发现有部分欠通顺的译文是由于译者在翻译时只着眼于一个单词,而不是着眼于整个句子乃至整个段落,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语篇。如以下示例。

例6: This is the most exciting place I have ever been. Suddenly my fatigue is gone.Icouldwalk along here forever, at least until I find out how to get aboard one of the boats.(第一册,Unit 2 Section B)

译文: 这是我到过的最令人兴奋的地方。忽然之间,我的疲惫消失得无影无踪。我可以一直在这里走下去,起码可以一直走到我设法登上其中的一条船为止。

原文中的“could”是英文中常见的情态动词,表示“能力”,相当于汉语的“能够、可以、得以”等意思。“could”通常被视为“can”的过去式,用于过去时态。但“could”并不总是表示过去,有时它可以用于虚拟语气表示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依据上下文,就会发现原文作者通篇用的都是一般现在时,故此处的“could”显然不是“can”的过去式,而是使用了虚拟语气,其目的是想表明这个令人兴奋的地方让故事叙述者“I”产生了一种违背客观事实的“可以永远在此走下去”的感觉。因此,译者只是简单、孤立地阐释了“could”的基本词义,并没有将其置于整个语篇、语境去理解,导致译文前后逻辑不够合理。为体现作者的用意,让上下文逻辑关系更合理,“I could”建议改译为“我觉得我可以”。

例7: He attributes the success of the company simply to leadership,something he deduced fromhis years in the military, and from his family.(第四册,Unit 3 Section A)

译文: 他将公司的成功简单地归因于领导力,而这一推论则来自于他的军旅生涯及其家庭的影响。

此例因译者对“simply”的词义把握不当在前面已讨论过。除了词义把握不当,此句的后半部分还存在因译者缺乏语篇意识而导致的翻译不妥。原文中“he deduced from...”是用来修饰不定代词“something”的定语从句,同时“something”又是前面“leadership”的同位语。译者在翻译此部分时只关注到了单词“deduce”却忽视了在定语从句中充当其宾语的“something”,即“leadership”。因此译文“而这一推论则来自于……”不仅不能清楚地描述上下文的逻辑关系,而且让译入语读者不知所云。为了让上下文衔接更流畅,“something he deduced from”建议改译为“而这一能力的获得得益于”。

2.不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

由于中英两种语言的语言表达习惯存在很大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使译文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否则就会出现译文佶屈聱牙,难以为读者所接受。笔者在备课时,发现《新大英教师用书》(三版)中的部分课文译文行文不流畅,读起来佶屈聱牙,很不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如以下示例。

例8: These ideas togethermoved him to appeal to the prison authorities for some paper and pencils.(第二册,Unit 1 Section B)

译文: 这些想法促使他向狱管请求,要了一些纸和铅笔。

译文虽然基本上忠实于原文内容,但逗号前后的内容衔接不流畅,读起来感觉两部分内容脱节了。为了让译文读起来更通顺,“moved him to appeal to the prison authorities for some paper and pencils” 建议改译为“促使他请求狱管给了他一些纸和铅笔”。

例9: This fertile body of workfrom ancient times, the very foundation of civilization, forms the basis of study of the humanities.(第二册,Unit 2 Section A)

译文:从古时起开始的这些充满想象的大量作品,正是文明的底蕴,它奠定了人文研究的基础。

原文里的“from ancient times”被译成“从古时起开始”虽忠实于原文,但译文读起来很别扭,很不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为了让此部分译文读起来更流畅,“from ancient times”建议改译为“从古时起”。同时原句中作“丰富的”解的“fertile”在译文中理解为“充满想象的”也是不恰当的。“This fertile body of work” 建议改译为“这些丰富多彩的作品”。

例10: The case for collegehas been accepted without question for more than a generation.(第二册,Unit 2 Section B)

译文: 受大学教育已毫无疑问被不只一代人接受了。

原文是一个被动句,译者在译文里仍使用被动句并没有问题。问题是译文里的这个被动句读起来佶屈聱牙,非常不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为了让整个译文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has been accepted without question for more than a generation”建议改译为“毫无疑问不只是被一代人所接受了”。

依据“忠实”和“通顺”这一翻译基本标准,通过对以上译文例子的评析,我们可以看出《新大英教师用书》(三版)中的部分课文参考译文确实存在不少翻译不妥之处。《新大英教师用书》(三版)作为具有较高使用价值的教学参考书,其译文质量将直接影响其学术参考价值和学术权威性。为尽量减少翻译不妥之处,提高译文质量,笔者建议译者在翻译课文时秉着认真、谨慎的态度,依据“忠实”和“通顺”这一翻译基本标准,做到准确传达原文内容,行文通顺流畅; 同时也希望编辑出版时提高责任心,对译文质量严格把关。上面对译例的评析和改译纯属个人看法,如有不妥,敬请广大编译者和教学同行指正。

猜你喜欢
大英用书通顺
全国优秀楼房猪场案例大英齐全农牧有限责任公司
吃书与用书
吃书与用书
“头脑风暴法”在高职院校大英翻译课堂的应用研究
用书装饰心灵
《大英儿童漫画百科》将出中文版
关于农家书屋用书出版的几点思考
句子雨
英语填词游戏
坐哪种船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