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双育”责任

2020-03-03 22:55钱振华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理论课育人思政

钱振华

(北京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3)

2019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在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既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深刻阐明学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又就如何办好新时代思政课做出部署、提出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学习与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就应担当起光荣的历史使命,承担起“育己”“育人”的双重责任。

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育人”责任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教育的关键问题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一)立德树人

俗话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不仅是党交给思政课教师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更是新时代赋予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

团结青年、引领青年、赢得青年,是党和国家的一贯宗旨。党和国家的成就靠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列成果的理论魅力,靠的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性魅力,靠的是无数优秀共产党员的人格魅力。能否在课堂上把这些魅力展现给青年学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二)铸魂育人

铸魂育人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手段,也是其核心问题。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政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高度统一的课程,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承载着鲜明的价值观,具有思想引领与价值导向的作用。因而,思政课既要向学生传递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与精神,更要向学生传递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体系。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与对党和国家、人民的热爱之情,融入师魂,厚筑师德,自知、自信,然后把这些道理讲清楚,让学生信服,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实践成果入脑入心。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在面对是非时能做出正确判断,面对困惑时能做出正确取舍,面对冲突时能做出正确选择,真正成为理想信念坚定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育己”责任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育人者要先育己、修己。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度评价思政课教师队伍在铸魂育人、立德树人方面的重大作用,深情嘱托广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对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要育人先定向

在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育人的生命线,这是政治问题与方向问题,是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遵循。思政课教师要真正做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就首先需要有较强的政治意识,树立政治理想,把握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提高政治能力,保持政治定力。

思政课教师是广大青年学子认识党组织,认识共产党人的一个特殊“窗口”。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加强党性修养,吃透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要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思政课教师必须认真学习与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思政课教学中始终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事关国家未来的前途和命运,思政课教师要牢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初心,始终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作为“传道”者的思政课教师,首先要 “明道” “信道”,育人者要先受教育。如果思政课教师自己没有真正的信仰,没有扎实的理论,怎么可能让学生相信你传播的信仰与理论呢?因而,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理论水平,追求并确立大境界、大胸怀、大格局,才能给学生引领人生航向。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在这个根本问题上,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要体现出坚定的育人战略定力和应有的精神状态,坚守初心和使命,培思想之元,固理论之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深悟透,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二)要树人先立范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1)参见宋·欧阳修《答祖择之书》。思政课教师只有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 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善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每一个思政课教师都是一面旗帜。正人者,先正己。“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高校思政课教师既要用语言讲解和传授知识,又要用行动来示范,起模范作用。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真学、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到学懂、学通、学透,领会精髓要义。只有做到融会贯通,才能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更好地传授给大学生,真正以真理征服人心。同时,思政课教师要靠人格魅力感召人心,触及灵魂。俗话说: 亲其师,则信其道; 信其道,则循其步。教师必须用言行一致和人格魅力熏陶大学生,真正做到言传身教,才能逐步使思政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和毕生难忘的课程。

(三)要铸魂先厚德

思政课传播的是正能量,自然要求思政课教师本身充满正能量。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前提是自己要有真善美的丰硕果实,应时刻注重为人师表,正己修德,自觉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

因为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思。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是塑造人的灵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和作用非同一般,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仅是一门知识课、一门通识课、一门原理课,更重要的是一门塑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大课程。思政课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这关乎到教育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问题。思政课教师之所以重要,在于肩负着对大学生形成崇高价值观的塑造使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高校思政课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递,更要重视提高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实践问题的能力,帮助大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师德是作为教师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这个“德”的内容应该更加丰富,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信”,对国和党与人民的热爱之“情”,都包含在列。思政课教师专注育人,特别是专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而思想又是最为复杂的东西,如何让年轻的大学生“知而后行,知行合一”,既是思政课的起点,也是其落脚点。让他人知,首先得自知; 让他人信,首先得自己信; 让他人有情怀,首先得自己有情怀。思政课教师必须以严格的自律意识,警示自己,鞭策自己,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说的和做的一致。只有这样,才能承担其铸魂育人的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落实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双育”责任的基本路径

中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在新时代,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行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新机制。

(一)构筑“大思政”协同体系育人机制

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调动一切相关社会教育力量,在党的领导下,相互配合。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 “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3]在现实中,真正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教学部门与职能部门联动,让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一切工作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系统性,只有在体系化推进中,才能紧密贴合社会现实,主动回应学生心声,才能使思政课教学有理有力。

(二)实行“贴心”式育人模式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一个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经师”是“授业解惑”的知识传授者,“人师”则是“以身作则”的道德传承者。高校思政课教师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这首先要求,思政课教师之魂必须由“德”“信”“情”构成。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注重人格感化,以塑造完全人格为己任。在育人过程中,要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紧紧围绕大学生、关照大学生、服务大学生,注重分析大学生特点和实际,走进大学生的“内心”。要正真做到“贴心”育人,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工作上突出“三个紧贴”: 一要紧贴时代发展变化,深刻认识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善于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新媒体技术,让思想政治教育“接地气”; 二要紧贴青年大学生个性发展特点,正确把握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情感丰富等特点,注意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多采用启发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方法,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让思想政治教育“真管用”; 三要紧贴大学生的成才需求,了解大学生专业差别和成才方向上的差异,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从而吸引学生主动靠近、自动连接,让思想政治教育“入人心”。

(三)实施“课堂主渠道、主阵地”育人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足、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用好主阵地。思政课教师必须博览群书,知识渊博,拥有世界眼光和大历史观,才能通过古今中外的纵横比较,把大道理讲明白,讲清楚,讲得令人信服,讲到学生心坎里。只有如此,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的优秀课程,充分发挥教学主渠道功能,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的关系,珍惜韶华,脚踏实地,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四)发挥理论课话语体系的育人功能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着新时代、新形势。在此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创新与发展,对宣传主流意识形态起着重要作用。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4]。这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必修课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互联网与自媒体时代,由于信息传播具有及时性、便捷性、复杂性等特点,这在某种程度上,使思政课教师不再拥有以前所拥有的那种信息优势,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日益显现。因而,思政课教师应适应互联网与自媒体之时代要求,针对高校学生的特征,充分运用互联网与自媒体之长, 对课程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创新。在互联网与自媒体时代,思政课教学应构建理论课的对话机制, 坚持话语体系的继承性和创新性, 重塑人文关怀, 坚持“漫灌”和“滴灌”相结合等路径,使思政课话语体系不仅“新颖”,而且“管用”。

四、落实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双育”责任的方法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5]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既是对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肯定,也是对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期望。这就需要在落实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双育”责任的过程中,坚持方法创新。

(一)教学研究平台创新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讲好思政课,没有几把“刷子”不行。思政课教师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思维新、视野广、业务素质过硬,才能真正讲得理直气壮,才能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研究不能“闭门造车”,而应通过创新教学研究平台,在与同行的交流中探讨新方法、新路径。比如,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定期举行“北京高校思政课教师同备一堂课”活动,通过集体交流研讨,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共同上好北京高校思政课。备课会通过北京高校思政课高精尖创新平台,面向全市高校进行网络直播。北京各高校以思政课改革创新为抓手,围绕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通过行业交流,建立教学案例共享平台。即通过行业学术交流,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政课教学中面临的挑战与困境,探讨大学生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新形势,分析当前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形成集体备课机制。另一方面,通过行业交流,夯实每位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储备。在行业交流中,可以形成老中青梯队的优势互补,以及不同背景院校的特色及优势,全面拓展和深化思政课教师的知识储备。

(二)教学手段创新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是实现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之一。随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的进步和应用,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教学要求,因此有必要将多种新技术引入其中,创新教学手段,“打造”新时代的思政课堂,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开始运用思政课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探索在思政课中发挥虚拟现实技术的优势,进一步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同时,许多高校还通过“慕课”教学等手段,推动思政课之传统优势同现代技术高度融合,从而能够使思政课实现从“点名课”到“网红课”的转变,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使思政课堂充满活力。

(三)教学理念创新

加强和改进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必须重视大学生的特殊性,保证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发展性,落实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强化教学目标的实践性。这就需要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协调的教学理念。思政课教师要引导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课堂教学,通过将理论融入具象化、现实化、中国化的具体问题之中,引导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习惯,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问题的解决是思想升华和能力培养的过程。教师要努力找准理论和现实的契合点,激发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参与性,形成与学生的良性互动,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理论课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