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 琴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江苏南京,211100)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加强,出入境人数屡创新高,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旅游外语人才十分紧缺。在我国,外语教育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渠道。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教育部201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将大学英语课程分为通识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个部分。此外,《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也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作了相应要求。由此可见,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应成为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确切地说,是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交际的人之间在语言、文化方面有差异。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有很多,但内容大体相近。如国内知名学者文秋芳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分为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前者包括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策略能力,后者包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灵活性。[1]高一虹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或素质。”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来自不同文化、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通过语言、非语言的方式进行有效、得体和适宜交际的能力或素质。它包括语言能力、非语言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等方面。[2]
高职旅游英语专业旨在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身心健康、全面发展,适应现代旅游业一线服务及管理工作的需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及职业素养,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创新创业意识,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和应用技能,较好的服务及管理知识和技能,面向高端酒店、国际旅行社、5A 景区景点等高端旅游企业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2019年,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的合并意味着旅游人才需具备深厚文化积淀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满足境内外旅游市场的需求。
当前,一些高职院校逐渐认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以旅游英语专业为例,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到教学大纲、教材等方面,都能找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元素。有的通过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编写校本教材、举办跨文化方面的讲座、委派教师境外学习等方式培养教师和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尽管如此,由于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有限,跨文化能力培养与语言教学脱节,学生跨文化实践机会缺乏,教学方法传统、单一,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提高不够明显,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效果不够显著。
1.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有限
由于师资紧缺,旅游英语专业教师除了担任本专业英语课程外,同时承担大学英语和其他专业英语类课程,每周课时量在16节以上,教学任务繁重。他们的主要精力在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上,对跨文化敏感度不够,进而忽视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而跨文化元素是隐匿的,需要教师花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度挖掘。教师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来自书本,实战经验不足。近几年,英语教师国际合作交流机会有所增加,但大多因时间短暂,合作交流内容不同,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收获甚微。
2.跨文化交际教学与语言教学脱节
国内外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面的研究比较多。这些研究普遍认为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密不可分,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统一,并与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的目标相结合,才能提高外语教学水平。[3]高职旅游英语专业开设的课程有英语精读、英语泛读、英语听说、英语写作和翻译等,也有学校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但课时不多,教师和学生大都重视语言形式,注重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关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结果,忽视了语言应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然而,脱离文化的纯语言教学就像是空中楼阁,无文化根基的交际效果不会理想,违背了语言学习的初衷。
3.学生跨文化交际实践机会不多
高职旅游英语专业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很少有机会与外国友人交流,只能在一定的仿真环境下,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同学的配合,完成教师布置的口语练习,从而完成交际任务。但偶尔碰到外国友人,学生不知如何开口,经常提出“Did you have lunch?”“Where are you going?”“Are you alone?”这样的问题,使外国友人十分尴尬。
4.教学方法传统、单一
旅游英语专业教师课务繁重,加之信息化教学技术薄弱,使用起来费时费力,大部分教师宁愿使用传统教学方式和手段,集中讲解语言点,句法语法满堂灌,省事不费力,从而忽视语言交际的功能,使学生失去了提高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机会。
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说:“混合式教学(blending learning)的原有含义就是混合式学习或结合式学习,即各种学习方式的结合,计算机辅助学习方式、视听媒体的学习方式与传统学习方式相结合,自主学习方式与协作学习方式相结合等。”目前最常见的混合式教学是替换模式(replacement modality)和补充模式(supplement modality)。替换模式强调课外在线学习,减少课堂授课时间;补充模式是将课外在线学习作为传统课堂学习的补充。Goodyear 强调:“所谓混合,不仅仅是面对面教学与在线教学的混合,更是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下与辅导方式的混合。”[4]
2020年1月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加快了混合式教学的推广使用。教育部2月初发文,要求各高等学校积极开展线上授课和线上学习等在线教学活动,保证疫情防控期间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各大高职院校纷纷开展在线教学,有的从现有国内一千多门课程中,为学生挑选课程,也有通过平台录播讲课视频,供学生在线学习。目前国内比较成熟的在线平台有MOOC 中国、爱课程、慕课网、中国外语高校慕课平台、中国大学MOOC、好大学在线、学堂在线、智慧树、职教云、蓝墨云、微信助教、微信墙、Ismart学习平台等。
混合式教学的主要优势有以下三点。第一,丰富教学活动。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设计师,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线上线下师生、生生互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第二,延伸教学内容和时间。通过微课、教学视频或其他方式,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补充,打破课堂教学时间的局限性。学生利用线下时间反复学习和巩固,提高教学的实效性。第三,改变传统评价方式。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评价方式更为多样,包括课前线上学习评价、课上学习评价和课后线下巩固构成的形成性评价,也包括教师评价、师生互评、生生互评。
旅游英语专业除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外,还可以从其他语言类课程中挖掘跨文化元素,在制订英语精读、英语泛读、英语听说、英语写作等课程的教学目标时,把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教学目标的一部分,充分利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将文化教育与语言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采用多种教学资源,合理布局教学内容,加强目的语文化知识与母语文化知识的互动,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考核比重,有效推动高职旅游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高职旅游英语专业英语教师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关系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效果。学校在提供外部环境和政策支持的同时,教师要全力以赴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全面掌握目的语和本土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在撰写教学计划时,教师须罗列各单元隐藏的目的语文化内容,对比本土语文化,把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精心设计课前准备环节,创新课堂活动,加强课后实践,改革教学评价,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连贯性。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提前将所学单元的相关课件、微课或其他音视频材料等上传至在线学习平台,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材料的学习和相应的练习。同时,教师要挖掘跨文化元素,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如在《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2》(第3版)第5单元“Spend or Save”的教学中,学生除掌握文章的知识点以外,还应了解中美文化的价值观、消费观差异。为此,教师可以推荐学生观赏美国电影《刮痧》或《老友记》等影视作品,要求每位学生找出至少5处反映文化差异的地方,发布到在线平台讨论区。教师随时监督学生线上讨论情况和作业完成的情况,并在课堂上加以点评。
融合数字化媒介的跨文化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和效果。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利用线上平台讲解学生反映的重难点,学生结合自身的跨文化经历进行发言,与其他学生分享交流,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交际情景,做到语言教学与跨文化能力培养两不误。例如,在学习《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3》(第3版)第4单元“Five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时,通过混合型教学模式,学生已知美国文化五大代表和中国文化代表。以此为基础,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举行一场关于中美文化象征的讨论会,让学生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或视频表达观点。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英语语言的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又提升了学生对异国文化的敏感性、接受性和包容度。
利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时,教师要注意加强课后实践教学,弥补课堂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在混合式教学模式
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评价手段和方式更是灵活多样,可以实现线上线下评价、师生共评、生生互评、阶段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结合。教师要充分利用线上平台,鼓励学生参与跨文化交际的在线讨论和互评,引入学生的自主学习反思性小结,以此全面系统地评价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有效体现跨文化英语教学的综合培养目标。[6]
本研究通过分析旅游人才需求,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思路。建立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混合式教学日益成熟和在线学习平台建设日趋完善,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在线平台的教育优势。高职院校要建设在线课程、优化跨文化教学资源、处理好线上线下逻辑关系,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水平,促进旅游外语的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