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域下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大学生就业帮扶工作

2020-03-03 21:06安邦国张宇博
教育观察 2020年18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精准扶贫贫困户

安邦国,张宇博

(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一、高校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一)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显示,2019届全国高校毕业生已突破840万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而2020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870万人,再次创近10年毕业生人数峰值,就业创业工作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1]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大学生作为高校毕业生中的重点人群和特殊群体,在家庭资源和社会资源不足的前提下,就业压力明显高于普通学生,就业形势更显严峻。

(二)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部分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不足

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快速学习的能力、掌握专业知识的能力、思维创新实践能力、吃苦耐劳精神和正确的“三观”。[2]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大学生主要来自贫困山区,学习生活的环境、条件等教学资源和家庭教育远不及在城市读书的学生,他们在社会认知、创新能力、专业技能和沟通表达能力上很难做到有机的统一,不仅很难树立长远的职业观和就业观,从而表现出就业核心竞争力不足的情况,而且在就业竞争过程中个人的表达能力、形象气质和专业熟悉度略逊他人,难以快速找到心仪的匹配工作岗位。

(三)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部分大学生出现“慢就业”现象

“慢就业”主要是指学生在毕业季到来时对找工作这件事并不着急,选择放慢寻找工作的步伐,延长寻找工作的时间,甚至出现逃避就业的情况。这种“慢就业”的待业现象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的推进,给社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带来了负面影响。[3]近些年,国家和高校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大学生给予经济方面的大力支持,但部分学生因此降低生活贫困危机意识,出现了自我要求降低和就业内驱力不足的情况,导致“慢就业”的现象在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大学生中逐渐增多,增加了高校落实国家“就业优先”政策的困难,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大学生就业精准帮扶工作造成了阻碍。

二、高校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大学生就业帮扶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就业帮扶工作精准性和实效性不够

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和二级学院是帮助学生就业的主要责任部门。面对上级部门的指标压力和就业考核压力,各二级学院在完成考核目标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机械性开展工作、对帮扶对象分析不透彻、制订笼统式帮扶方案等情况,以致帮扶实效性不够。[4]为落实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大学生就业帮扶工作,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资助中心管理部门、二级学院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等力量本应齐参与、共努力,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不仅力量分散,而且各部门往往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合力,导致就业帮扶工作流于形式,无法精准地开展帮扶工作。

(二)高校就业帮扶工作缺乏系统化培训和专业化队伍

目前,高校招生就业处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主要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工作部门的辅导员和班主任,但部分就业指导人员没有专业实践的经验、没有相关就业理论和就业技能技巧等,缺乏对学生专业的就业形势分析和判断,就业指导工作很难扎实推进。此外,就业指导人员由于日常工作繁忙,很难有机会接受专业的职业指导培训,对学生的个人情况掌握也不是很清楚,因此对学生的就业情况评估大多只能凭主观臆断,在就业指导中浮于表面内容和理论知识,局限于照本宣科,就业指导方案无法做到因人而异、因人而策。[5]

(三)高校就业帮扶工作往往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高校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过程中,多采取助学贷款绿色通道、国家奖助学金设置、勤工助学服务岗位、困难生补助等方式,保障学生顺利入学、安心求学。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国家政策支持和高校帮助,虽然能够快速有效地缓解个人目前的经济压力,但是这也容易造成学生就业内驱力下降,出现“慢就业”现象。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大学生由于家庭背景不佳、教育资源比较缺乏和实践能力较差等原因,内心存在心理自卑、人际交往过度敏感等心理问题,在应聘过程中表现不佳而降低了竞争力。同时,部分学生在面对选择就业行业、就业地域、薪资待遇时抱有较高期望,吃苦耐劳精神不足,不愿意去西部偏远地区或某些艰苦行业就业,放弃了较多就业机会。高校在实际就业帮扶的过程中,也往往容易忽略提升学生就业内驱力、锤炼学生就业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等,忽视了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高校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大学生精准就业帮扶研究对策

(一)深化改革考核体系,激发帮扶原动力

高校要结合国家要求,建立精准帮扶工作的考核体系,考核指标设计上尽可能做到全面、科学和合理,达到细化精准帮扶要求。一方面,高校要结合实际对原有的就业工作计划、实施方案和就业情况,找到问题和不足,及时修正方案;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大对精准帮扶的考核力度,对帮扶对象是否已建档立卡、就业是否为专业对口、就业是否达到学生本人理想状态等方面进行考核,用“精准扶贫”思想指导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大学生就业工作朝着“精准就业帮扶”的方向发展,推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大学生帮扶工作的精细化转变,实现帮扶对象、帮扶措施和帮扶管理的精准化,以考核督促落实,促进帮扶工作更加优质、高效。[6]

(二)整合资源力量,凝聚帮扶向心力

高校及其学院应当明确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大学生就业帮扶工作第一责任人,在校内充分调动招生就业部门、学生工作部门、院系负责人、教研室负责人、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家长、学生干部和就业创业学生社团等的积极性。高校要以“三全育人”思想做指导,发动各部门各教师一起积极参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帮扶工作,开展“一对一”或“多对一”的就业帮扶活动,或进行全过程的就业指导,从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大学生进入校园起,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或求职技能培训为他们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7]

(三)提升学生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高校应当熟悉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素质水平,有区别、有重点地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精准帮扶,不仅要做到经济帮扶,也要注重精神帮扶,不断引导学生自强自立、积极向上、提升专业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自立意识、吃苦意识和风险意识,从思想上解决贫困问题,激发学生励志求学、自主择业的内生动力。辅导员和班主任要不定期组织谈心谈话,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心理健康自我调节、情绪自我管理的学习专题讲座,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面对求职择业,增强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大学生的压力承受能力和心理调控能力,增强学生对求职就业的自信心和内驱力。[8]

(四)实施全程帮扶,保持服务持续力

从新生入学起,高校就要建立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大学生数据库,确定就业精准帮扶的对象,实施全过程就业精准帮扶。高校在学生大学一年级期间,要开始指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大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方法,帮助学生发现和挖掘自身爱好,培养个人兴趣爱好,激发学生内在潜能,明确职业追求和人生目标。在学生大学二年级期间,高校通过开展就业案例分析、简历设计大赛、模拟招聘大赛,系统讲授求职技巧和就业风险点评估,引导学生把握就业机遇,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形成合适的就业期望、增强专业认知和职业认同。在学生大学三年级期间,高校邀请企业相关人员或已就业学生到学校进行就业指导,利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和言传身教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和认同。高校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就业实习、市场调研分析等实践活动让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大学生早日适应专业职业生活。在学生大学四年级期间,高校根据学生的特点,制订“一对一”或“多对一”的帮扶方案,鼓励学生通过考研升学实现高质量就业,激励学生参加选调生选拔、“三支一扶”遴选和报考西部志愿者等基层就业项目,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大学生走向基层、服务基层,确保每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大学生有计划、有质量地完成自主择业和顺利就业。

高校在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大学生就业精准帮扶工作中,需要努力激发学生自身就业潜力和就业内驱力,借助社会企事业单位、家庭成员和校内师生资源协同合作,充分发挥高校的教育功能,形成精准就业帮扶的合力和联动机制,提升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大学生就业精准帮扶工作质量和工作成效。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精准扶贫贫困户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重要的是给贫困户一份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