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业指导课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

2020-03-03 21:06徐嘉辉
教育观察 2020年18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理论大学生

徐嘉辉

(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广西桂林,541006)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率,但是仅仅对大学生进行就业知识与就业技能的指导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需要。[1]当前高校,特别是普通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有两个需求和两大困境。就需求而言,一是人才需求。高校急需一批懂得就业工作、教授就业能力、指导学生就业选择的教师为高校大学生提供有效的就业指导。二是课件需求。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课件对于大多数高校大学生而言,内容过于繁杂,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较多,对于实践的指导较为欠缺。因此,制作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件,有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汲取个人所需内容,从而提升就业指导课程的接纳度。就困境而言,一是与市场对接困境。以往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授课情况显示,就业指导课具有严重的滞后性。二是大学生能力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大学生的能力培养是综合性、延续性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师授课对学生的了解有限,难以进行最准确、最符合学生个人发展的针对性指导。

两个需求和两个困境是现如今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或者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所面临的现状和难题,解决好两个需求和两个困境有助于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实施精准培养。

一、高校就业指导课现状

高校就业指导课是大多数高校大学生了解就业市场、就业能力、就业方向的主要途径,但是高校就业指导课出现“教师准备吃力、学生不愿细听、就业能力培养效果差”的情况。因此,高校迫切需要改进就业指导方式,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2]

(一)授课教师与学生专业之间的差异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以思政类学科为依托,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援课教师多为思政课程教师和从事就业工作的思政辅导员等。[3]只有少部分的就业指导教师是科班出身,具备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能力,但是对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这部分专业教师也不能做到满足专业就业需求,指导学生培养专业就业能力,只能从理论角度或者个人经验去指导学生。因此,这样的就业指导课程与学生个人就业指导需求之间依然存在着专业鸿沟,缺乏有专业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二)就业指导课偏重于理论指导

大多数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停留在理论指导角度,寄希望于学生通过深入的理论学习,掌握就业方向,从而完成就业。但从实际教学与学生反馈发现,光有理论指导只能启发小部分学生用理论去指导实践,但是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单纯的理论指导对其就业指导的帮助效果不大。

(三)缺乏对专业就业前景的深入研究

现阶段的高校就业指导课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滞后性,从任课教师了解到市场岗位需求动向到备课再到授课,这个时间上的推移已严重滞后于复杂多变的就业市场。当学生真正开始就业时,他们从就业指导课上学到的知识是否还满足市场需求不得而知。因此,对于学生特别是即将进入社会就业的学生而言,精准的就业指导尤为关键。

(四)欠缺个人规划性的发展

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看似是四年递进式的指导,但是由于授课教师的变动,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而言是分散、缺乏整体性的。四年的就业指导虽然从理论角度都已经涉及主要的理论传导、教育,但是这些理论难以有效指导实践。所以,欠缺从学生角度出发的递进式教育规划。

二、就业指导课效果提升路径

高校就业指导课的设置是促进高校大学生通过理论、系统指导,以专业实力找到一份符合自身需求的工作的课程。但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在课程设置和教师局限、变动等方面存在问题,导致就业指导课多流于表面,并未对大学生展开实质性的就业指导。因此,针对现阶段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高校构建符合学生就业指导需要的就业指导课程,有助于该课程的授课效果提升。

(一)深入学生专业,提升专业就业精准指导

高校要有针对性地研究学生所学的专业,通过对专业门类或者大类近几年的就业趋势与市场需求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指导。学校要从网络招聘、现场招聘等途径,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专业需求和个人能力需求,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了解到市场上的专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对自身专业学习和个人就业进行精准规划,为更好地迎合变幻莫测的就业市场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提高个人综合能力,提升就业能力。

要做到以上要求,就业指导教师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系统地罗列专业龙头企业对该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需求,指导学生学细、学精招聘专业能力要求;二是有类别地划分前几届学生的就业方向与就业趋势,让在校大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专业能力与针对性专业学习对就业成功率的影响;三是对学生个人大学时期发展要有选择指导,通过对学生性格、能力、专业水平等个人情况的了解,有规划性地指导学生深入不同的专业研究,提升学生个人专业能力与专业精度,从而应对复杂多变的就业市场环境。

(二)设置有针对性的就业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实践检验的理论是空洞的、虚无的,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冲动的。对就业指导而言,一味地进行理论指导教育会使学生对就业形势把握不定,对就业盲目自信。这是不可取的。因此,对于高校就业指导课而言,理论教学与就业实践之间应当相辅相成,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去检验真理,如此才能对培养高校学生就业能力起到成效。

在有指导的前提条件下有组织、有规划地让学生带着理论思考去参与实践,有助于提高课程教授的有效性,有助于让学生形成自我的就业观念和经验方法,为今后正式步入就业市场做好心理预期及能力提升。

同时,实践教学要有目的,对于实践教学成果要有反馈。理论是不断实践总结后的经验产物。因此,实践过程中对现有理论的补充是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应当了解并深入分析研究的,如此才能更好地为就业指导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总结,提升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的时效性。

(三)就业市场的动态把握

变幻莫测的就业市场具有不确定性,高校的授课对于就业市场往往具有滞后性。因此,高校就业指导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应届毕业生、龙头企业招聘需求,及时收集反馈市场就业动态,以相对及时的就业指导去教育指引学生,让高校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直观地了解就业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就业精准度。

高校要做到对就业市场的动态把握,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一是充分记录好应届毕业生、往届毕业生的求职经历,使动态的就业市场变化和学生的就业专业能力之间建立起联系,分析变换的就业市场、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与就业指导三者之间的关系,及时调整授课内容,以此弥补就业指导课程的滞后性;二是充分分析好专业龙头企业的招聘信息,了解最前沿的就业动态,以专业为基石,动态地改变学生的就业方向,以不变应万变。

(四)系统、整体性的就业指导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容量大,对于学生的指导大多只能停留在课堂内授课和课下作业布置。授课教师只能通过课程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学生理论掌握情况和实践落实情况了解就较为欠缺。长此以往,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的热忱逐渐降低,这脱离了就业指导课设置的初衷。针对课程容量大的问题,高校可以针对学生就业趋向分类指导学生,以“块”教学取代“片”教学,逐步缩小“块”范围,从而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提升课程整体效果,提升学生接纳度。

(五)归纳总结分析年度学生就业情况

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最终要回归到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上,因此,了解到学生最新的就业动向,分析、归纳、总结学年度学生就业动向,可以更好地为指导学生提升就业能力,收集具有实效性的就业形势数据。

三、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设立的对策及建议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设立的初衷是让在校大学生利用自身专业能力在社会就业环境中找到自身就业岗位。因此,高校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成效。

(一)构建学院层次的就业指导

帮助学生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就业环境,单靠一个学期几十课时的就业指导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高校可以在学院内部设立就业指导中心或者就业指导教师,为学院专业学生提供就业指导,使之在专业上更为精准、在时效上更为迅速、在沟通上更为便利、学生更容易接纳。

(二)就业技巧的专项培养

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基础,但就业指导只是就业教育的一个方面。最重要的是使毕业生在就业时具有优势, 即在某些具体岗位上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这种“熟手”的“首应效应”可以起到“一俊遮百丑”的关键作用,是学生竞争获胜的重要筹码。[4]高校可以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需求设置相关的就业技巧教学。例如,大一教授基本的文件排版与就业简历的撰写;大二教授如何在现有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找到需求的就业岗位;大三系统教授就业技巧,如面试技巧、投递技巧、考试技巧、面试技巧等方面知识;大四教授在符合专业能力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投递实习简历,为最终就业提高成功率。

新时代背景下,复杂的就业环境给高校、毕业生带来莫大的压力,开展行之有效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使之成为教师有把握、学生有兴趣、授课内容有时效性的就业指导,有助于在复杂的就业环境下为高校毕业生给予有效指导。就业指导课程作为高校大学生培养就业能力的主要途径,能有效促进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因此,高校应该摒弃现有错误的就业指导课程教授思维,积极地接纳就业市场对学生的需求,以需求为导向直接面向学生教授相关知识,使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更符合当前就业市场与环境。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理论大学生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