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孔子“君子”人格思想的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探析

2020-03-03 20:42柳慧月
教育观察 2020年46期

许 烽,柳慧月

(1.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宁波,315100;2.宁波市海曙区横街中学,浙江宁波,315181)

中国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序言中写道:“至于孔子学说与《论语》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如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1]而其中的“君子”人格思想最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学说的终极立场和《论语》价值。

不难发现,“君子”一词频繁地出现在《论语》的论述中,达到了107次之多。如此反复地表述“君子”,可见孔子对“君子”的钟爱,也反映了孔子对人的理想人格的期待与尊崇。立德树人使命下,如何挖掘“君子”人格思想的新内涵和价值,如何在其引领下构建大学生道德人格新格局,值得探究思考。

一、“君子”人格思想的核心内涵

“君子”人格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批判性继承其道德取向、价值理念、修炼途径等,并赋予其时代意义,可以为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锻造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推进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提供宝贵资源和现实借鉴。

(一)以德为本

君子品行的具体表征十分丰富,最核心的是“德”。因此,“君子怀德”[2]是君子人格思想的起点。按照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的注释,君子、小人的差别,根本上是“公私之间而已”。同样,在《礼记·大学》中也找到一个排序:“君子先慎乎德……德者,本也;财者,末也。”[3]还有一种说法更彻底,其不赞成把“土”“物”并列地与“德”比先后,而认为它们之间是承受与被承受的关系,这才有“君子以厚德载物”[4]。如果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是代表道德指向,那么“君子以德,小人以力”[5]则代表立身之本,即“君子立身以德,小人立身以身”[6]。当然,在“德”的范畴中,还有软性之德的“仁”和硬性之德的“义”,一柔一刚,合成道德,合成君子。总之,君子追求以德立身,以德立命,以德作为终身的操守。

(二)以气为质

君子的“气”,是大气,是独立,是整体气貌。首先表现在“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2]“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2]。“泰”“坦荡荡”都是源于一个人心有大志与定力。由此,孔子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君子不忧不惧”[2],这令人深刻地体察到一种因心灵光明而无愧无疚的安详舒悦之感。其次表现在“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2]。所谓“成人之美”大体可以分三种境界:使未成之事尽量达成;使未启之美初现端倪;使非美之事转化为美,达致脱胎换骨之境。“成人之美”带有“给予”的主动姿态,体现为一种带有大丈夫气质的积极行为。最后,君子的“气”还表现在独立性上。“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2]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2]的两重对比,肯定了君子在和睦环境中的独立性,否定了小人在趋同中的攀比。另外,孔子的“君子不器”[2]则倡导君子不应成为器物的奴隶,体现了君子的独特气质。

(三)以礼为形

君子的思想品德需要形之于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君子贵其身而后能及人,是以有礼”[7],即使是平凡的普通人,有礼就能彰显高尚、文明与优雅。所谓“礼之用,和为贵”[2],在孔子看来,礼的目的在于和,君子之责就是求人和、世和、心和。君子有了礼,才会产生和气,才会产生内外兼修之美。礼使君子神采奕奕,光芒照人,这是人们理想人格的追求准则。当然,以礼为形还体现在君子的“知耻之道”,所谓“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8]“知耻近乎勇”[3],由此可见,“耻”和“不耻”是君子人格的道德底线。

二、“君子”人格思想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的当代意义

孔子提出的“君子”人格思想比起西方的“圣徒人格”“绅士人格”“骑士人格”“灵修人格”“牛仔人格”等,都独特而明显地彰显出它的现代价值。[6]“君子”人格思想展现的对人的外在表现、人际关系处理、道德使命的阐述,关乎对人的价值的终极关怀,关乎对人的道德的自我觉醒,关乎个体自觉、真诚而热烈的道德义务感与社会责任感,符合人类自身完善和社会完善的客观要求。可以说,“君子”人格思想是东方人文美学的理想归结。

(一)“君子”人格的“为公主张”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国家意识

当前,大学生的观念正在经历时代的冲击,道德滑坡、道德迷失和道德失范现象屡屡发生。受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思想影响,不少大学生的国家观念和集体观念发生扭曲,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正义感发生错位。“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2]“君子”人格蕴含胸怀天下的为公主张、责任意识和爱国情怀,注重将个人发展和社会使命结合起来,强调为国家民族无畏献身,与天下为公、集体主义一脉相承,影响了一大批爱国志士。当代青年肩负着强国富民之重任,“君子”人格的为公主张坚守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培育大学生发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激发民族精神,怀抱报国之志。

(二)“君子”人格的“仁德关怀”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修养担当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修养对于纯洁人们的道德意识、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形成人们的道德行为,进而达到理想的道德境界,具有重要的意义。[9]“所谓道德修养,主要是指人们在道德品质、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习惯等方面进行的自觉的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锻炼和自我培养。”[10]“君子”人格思想中的仁德关怀思想不仅对形成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集体精神、集体素质、集体文化和集体自豪感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在塑造公民集体人格和增强公民文化自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儒家人性论认为自然界至高无上的善即是人性之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3]的终极道德指向也是“止于至善”。人之所以为人,其本质就是仁爱,即所谓“修身以道,修道以仁”[3]。“君子”人格思想认为,道德修养就是坚持人的本真操守。只要克己修身,就可以养善之本性,并可达到至美至善的境界。因此,“君子”人格的仁德关怀有助于引导大学生修身立德,同时担当历史和时代使命。“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11]

(三)“君子”人格的“贵和意识”有助于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

“君子”人格思想中“仁”的本质含义就是要尊人、爱人,和睦共处。《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2]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视之为仁。“克己”即克制自己的欲望,“复礼”即按照当时儒家倡导的为人处世原则,用“礼之用,和为贵”[2]解决冲突、化解矛盾。仁爱不仅体现在个人要自律自省,还表现在人际关系处理上,主张和谐相处、与人为善、成人之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这些论述主张以个人的道德觉醒为底线,以个人的忠信品格为标准。推己及人,推广到整个民族群体,就是“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3]。孔子倡导朋友之间有共同的信仰与目标,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君子”人格的贵和意识为构建个人与集体的融洽关系、保持社会良序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学习贵和意识,就是要引导当代大学生拉高道德标杆,尽善自省,乐群好处,构建良性人际关系。

三、基于“君子”人格思想的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的路径

“现代君子”的理想人格是一种价值理想和在应然的意义上对道德教育所作的价值追求,可以把它定义为“主体性道德人格”[12]。所谓主体性道德人格,即独立、理性、自为、自由的道德人格,这既是对孔子“君子”人格思想的继承与发扬,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应着力培育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

(一)主张“传承经典,教以人伦”的德育内容

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修己以安人”[3],教会学生如何为人处世、待人接物。高校德育的内容主要是“教以人伦”[8],具体而言,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忠,倡导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与效忠,强调社会担当、天下为公的大爱精神,体现了家国主义的情怀。二是仁爱,强调关怀、同情、尊重、体贴、帮助他人,不求回报。三是忠恕。古人历来将“恕”视为美德,一方面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不损伤他人;另一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讲求成人之美。四是诚信。孔子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2]。五是公正,要求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以及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问题上应公正无私,对人对事均以法律、道德、情理为准则,一视同仁。六是谦虚,只有谦虚,才能善于向他人学习,才能有更大的进步。

(二)遵循“知情结合,水到渠成”的德育过程

道德人格的形成与自我的发展是协同的,“性”相近,“习”也要相近。道德人格的养成需要伴随自我的发展,而情感是人生命中最有灵魂的部分,所以,德育教育应该是温暖的、有情怀、有魅力的教育。高校在德育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情”与“知”的关系、“情”与“义”的关系以及“情”与“理”的关系,使“情”在道德教育中既具先导性,又具思想性和理智性。高校德育不仅要关注学生接受道德教育过程中的认知因素,更要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以此使道德通过情感这个媒介更好地为学生所接纳和内化。在现代社会里,情感教育已经渗透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渗透互联网的每个角落。因此,高校要把道德认知融入内在的情感交流过程,以情感渗透德育,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从内心理解、领悟,从而指导学生的外显行为,最后通过知、情、意、行达到人格完善。

(三)倡导“克己复礼,力行践履”的德育方法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也。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2]这一论述体现孔子对人的自我约束的关注,突出人格修养中自律、自觉、自省的重要性。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理想大学”研讨会上说:“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诚然,拜金主义思潮影响下,人成为“挣钱的器具”或“器具(金钱)的奴役”的可能性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大。把人的价值与商品的价值混为一谈,把人创造的价值看成用来支配人的力量,这就为人的本性发生异化,人丧失人之为人的尊严埋下了伏笔。为此,高校应当通过设计各种实践活动和实践载体,积极引导学生做到知行合一,秉持自尊自爱,弘扬凛然正气,将克己复礼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道德实践建立与他人、与社会的道德联系,进一步充实自己的道德知识体系、规范自己的言行,使自身的道德教育主体性得到示范和引领;引导学生做一个有高尚道德、脱离低级趣味、有益于人民的人。

(四)构建“协同创新,共同参与”的德育机制

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大学生道德人格培养上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三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良好道德人格的培育和养成需要树立典范和榜样。良好的道德文化氛围和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是每个人接受道德润化教育的文化环境。从学校外部环境来看,高校要注重发挥家庭和社会角色在德育中的积极功能,充分体现德育的协同性和社会参与性。高校要积极主动地有所作为,特别是在建设良好社会道德风尚和道德秩序方面提供智力支持和道德引领,形成育人合力。高校既要在创建良好校风、培植大学精神、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优化校园制度等方面下功夫,也应要求教师言传身教、率先垂范,作好道德表率,用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用自身良好的学识和道德水准促进学生道德选择能力、道德思维能力、独立评判道德价值能力的提高。

总之,任何时代都需要道德的力量,而这需要每个人的道德养成和道德实践。为做好育人工作,高校应用继承和批判的眼光重新审视传统道德的内涵,从孔子的“君子”人格思想内涵中找寻符合时代特质和要求的道德精髓,培育出一大批具有良好道德人格的大学生“现代君子”,促使学生实现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互促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