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现状与路径

2020-03-03 20:42容敏华
教育观察 2020年46期

容敏华,陈 罡,柳 亮

(1.广西医科大学肿瘤医学院,广西南宁,530021;2.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530021;3.广西医科大学教育评价与教师发展中心,广西南宁,530021)

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高校的两项基本职能。高校教师在投身科研的同时,更以育人为己任。大量研究成果显示,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两者又相辅相成、互相促进。[1]2019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提出:“推动科研反哺教学。强化科研育人功能,推动高校及时把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2]事实上,由高校教师科研成果转化的教学资源已然成为高校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主要探讨高校教师科研成果(广义概念,包括教师的科研项目、科研经历、科研奖励、阶段性以及最终的科研成果等)转化为教学资源的路径。

一、当前高校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存在的问题

(一)对重要性认识不足

一部分高校教师对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偏重教学。部分高校教师还持有“科研是自己的事”“科研与教学无关或关系不大”的观点,认为只要完成教学工作量的要求即可,做不做科研意义不大。又或是仅仅为了某种特定目的,比如职称晋升、奖项申报等才开展科研 。二是偏重科研。高校教师自己或者带领、参与一个团队做科研项目,教学只是完成与职称相应的教学基本工作量即可。以上现象的共同点是这些高校教师认为科研与教学无法相互促进。另外,作为理性经济人,部分高校教师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只注重科研成果产出给自己带来的直接利益,并不关注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隐性价值。[3]

(二)转化形式单一

随着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和高水平本科教育工作的不断推进,高校的教学资源特别是本科教育教学资源已呈现出形态多维性、形式多样性的特点。而高校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形式仍主要以在学术讲座、课堂讲授中零星融入为主,也有少部分高校教师会将自己或团队的科研成果编写入教材。这种零碎、单一、机械的转化形式难以有效发挥科研对教学的支撑作用。在课堂教学环节,部分高校教师不愿在实现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上投入过多精力。虽然一部分高校教师有意识地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作为案例在课堂上进行讲授,但由于时间受限,相关研究的科研背景、研究过程等内容涵盖不足,导致科研成果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学习兴趣的支撑效果大打折扣。

(三)未能充分发挥对学生科研的促进作用

当前,高校的学术交流活动频繁。但在其顶层设计上,学校交流活动服务的对象往往仅限于教师或研究生,针对本科生的广谱性学术交流活动甚少。本科生难以在本校及时了解本专业最新的学术前沿动态及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导致其专业理论学习、专业实践训练与社会需求脱节。此外,部分科研实验室和创新平台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尚未完全向本科生开放,造成了师资、场地、设备等资源的浪费。

(四)相关评价和激励机制缺乏

由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高校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得不到认可或“分量”不足,导致大部分高校教师尚不能主动、自觉地或者有目的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更多的是为完成工作安排或任务而转化,甚至敷衍了事。即使部分高校制订并实施了相关文件,但实施细则仍缺乏针对性,可操作性、可衡量性不足,从而导致制度相关内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无法得到有效落实。

二、高校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路径

(一)科研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

“金课”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性,要求课程有一定的难度,课程需要融合知识、能力、素质,课程内容要有前沿性和时代性。[4]将科研成果纳入课堂教学能够丰富课程内容、改进教学形式、强化学生学习效果,使课堂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深度、难度和挑战性,这也是打造“金课”的必要途径。高校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由知识灌输式传授转向引导学生学习,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各个环节。高校教师科研成果本身具有前沿性、时代性的特征,符合“金课”对课程内容的要求,将其纳入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学术视野的拓展和科学素养的提升。科研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的具体流程可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的不同有序实施,让科研成果恰如其分地融入课堂教学,实现科研成果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与课程的教学目标相统一。在课程讲授过程中,高校教师可采取研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向学生展示、讲解科研成果;可结合自身科研实践提出相关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理论知识,最终形成良性循环。高校教师科研行为本身对学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示范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实现课程思政和教书育人的目标。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的参考流程如下:首先,结合课程目标,教师可将学生进行分组,针对具体的授课内容设计出1—2个较为独立、与课程教学紧密联系的内容作为题目,让学生进行选择;其次,引导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掌握相关的理论、方法、注意事项等,每组选择一名学生作为代表进行口头汇报;最后,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研讨交流的基础上,由教师对相关内容进行点评和总结。课后,教师可以将科研工作中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或一些先进、典型的案例资料等分享给学生,作为学习的参考资料。此外,高校教师可以以选修课的方式开设前沿性课程,让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了解本专业相关的科研成果,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科研思维的养成。

(二)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项目

高校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项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综合性实验能力,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法。[5]一方面,科研成果的转化有利于更新实验教学内容,使经典的、验证性的实验项目焕发新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科研成果可以直接转化为具有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可以提升实验教学项目的质量与水平,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

(三)科研成果转化为毕业论文(设计)选题

毕业论文(设计)是部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实践环节。目前,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中仍存在创新不足的问题,究其原因,论文选题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笔者在广西医科大学开展的调研发现,与教师科研项目相关的毕业论文由于能得到指导教师提供的经费、设备等支持和学习指导,这部分毕业论文从整体上看,创新性较强,有一定的挑战度,整体质量较高,部分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的同时,甚至还能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因此,将学生的兴趣点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将高校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本科生的毕业论文选题,能够让毕业论文更具创新性、科学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和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与水平。

(四)科研成果转化为第二课堂教学

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成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补充。在实践中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式。第一,实施导师制。在导师制的教学模式下,本科生参与导师的实际科研项目。[6]学生可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与科研相关的理论知识、实验基本操作和科研实践的观摩和学习。第二,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科研项目研究,进行文献研究、参与调研、资料收集、数据统计、实验测试,撰写项目申请书、研究综述和学术论文。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形式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由过去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积极主动探索与学习知识,激发了科研潜力和学习兴趣,有效提高了创新创业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第三,指导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学科竞赛是面向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的学术研究、创新创业等竞赛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校教师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反映的都是相关学科最新的研究进展,契合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因此,高校教师应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指导学生参加从学校到国家的各层级比赛,如大学生“挑战杯”、英语竞赛、学科技能竞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高校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保障措施

(一)树立科学的育人理念

观念是先导,高校教师应转变教育理念,处理好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形成科研促进教学、科研最终服务于教学的思维,实现自身科研与教学同步、同向的良性发展,将育人工作细化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高校应引导教师认清科研工作的基本特质,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强化“科教协同育人”理念,充分挖掘高校教师科研成果的教学价值,深入推进高校教师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的转化,从而提升教学的活力与张力,拓展教学的广度与厚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完善高校教师考核、评聘与激励机制

高校教师在将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的过程中不仅要付出一定的精力和时间,还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如外部没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则转化的效果会大打折扣。[7]目前,高校在将科研转化为教学方面的量化标准尚未健全,部分高校甚至缺失。因此,高校应适时调整教师相关考核、评聘等制度,在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聘、任期考核等工作方面增加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可量化标准,激励教师将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实现科研反哺教学。高校要广泛宣传教师科研成果转化政策措施、典型案例和实践成果,推动学校乃至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资源转化工作,为资源转化营造良好氛围,不断开创资源转化新局面。[8]

(三)促进教师学术交流与共享

高校应积极搭建教师学术交流与共享平台,通过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或者行业内领军人物到学校开展各类学术讲座,交流分享学科前沿和成果,拓展教师和学生的视野。高校还应定期开展校内教师学术交流活动,组织专题学术报告,让教师介绍自身的研究领域中的最新研究成果,鼓励教师开展广泛的交流互动。在学术交流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高校应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感,促进学生与讲者、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让学生通过深度参与学术交流,激发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加深对学科专业相关知识的理解,提升专业素养和学习动力。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在高校推进高水平本科教育和内涵式发展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最终目标是有效发挥高校教师的科学研究优势,更好地实现科研促进教学、科研反哺教学、科研服务教学,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