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恒安
(韩山师范学院,广东潮州,521041)
长期以来,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呈现出同质化的现象。很多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一直是以效仿研究型大学的“综合化、学术化、高水平”为目标,亦步亦趋的模仿造成了“千校一面”的趋同现象。高校办学同质化不仅造成了各类资源的浪费,也加剧了高校的结构性矛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克服同质化倾向,促进高校办出特色”[1]。办学特色是一所高校形成的独特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目标、办学模式、办学路径、办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等有别于其他高校的标志和品牌。[2]简言之,“大学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大学在其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3]。但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的形成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回顾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在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国家将本科院校的设置较多地向地级城市倾斜,采用合并升本或独立升本等方式,把众多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不少职业性较强的师范院校大都升格为多学科性的综合类大学。[4]这些地方本科院校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师生规模迅速扩大。学校从专科升格为本科的过程,几乎是一种跨越式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持续蓬勃发展,呈现出由大众化阶段向普及化阶段转变的趋势。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挑战,地方本科院校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能形成自身办学特色成为一个的紧迫问题。
地方本科院校普遍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是可支配的资源有限。在有限的资源分配上,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着众多“两难抉择”,如应均衡发展、补齐学科短板还是应继续加大优势学科的投入?在对有限资源进行分配时,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凸显出来。部分院校花重金打造的高端实验室和购买的昂贵设备仅能服务少数师生,甚至由于缺少必备的替换零件,很多大型设备成为评估时的应景摆设,这类资源浪费的事件屡见报端。[5]办学特色是一所高校未来发展的立校之本,对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尤其如此。同类型的学校数量众多,如果地方本科高校无法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未来就会面临被时代淘汰的危险。然而,地方本科院校常被调侃最大的特色就是没有特色。造成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特色陷入困境的原因如下。
首先,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的形成缺乏顶层设计与持续推进。如何形成办学特色一直是困扰高校管理层的一个难题。纵观古今中外,著名的大学无一例外都具有一个特色标签,这既是办学历史底蕴的体现,也是这些大学以历任校长为代表的管理者孜孜不倦地持续努力所成就的。地方本科院校建校时间一般比较短,学校主要领导层更换比较频繁,“人走令改”的现象在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存在,难以形成连续的办学理念。由于缺乏顶层设计与持续推进,地方本科院校希望通过短期突击形成办学特色更多是“痴人说梦”的幻想。此外,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特色在形成的过程中如果缺乏师生的认同感,将变成无根之木。如果师生都不认同、不关心,甚至不知道自己所在学校的办学特色是什么,那这所学校的特色办学之路注定是行不通的。
其次,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特色的形成过程中面临“两难抉择”。公平与效率是一对矛盾共同体,特别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两者的不可调和性更为凸显。办学特色的形成需要资源投入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公平优先还是效率优先是一个现实难题。效率优先意味着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推进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但可能会造成不公平的畸形发展,甚至是资源浪费。而大锅饭式的平均分配则是一种“懒政主义”的表现。地方本科院校如果把握不好公平和效率的“度”,将很难做到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
最后,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形成的路径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也一直存在争议。这是两种价值观的分歧与冲突,即办学特色是由底层孕育而成还是经顶层专门设计并推而广之?在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特色形成的过程中,哪一种方式是更为关键的促成因素似乎还没有定论,因为这两种方式在现实中都有成功的案例可以借鉴,同时也都有失败的情形作为反例。相对而言, “自上而下”的方式更为普遍,但是“自上而下”的方式因容易造成效果不佳的情况而饱受诟病。对地方本科院校来说,两种不同的形成路径如何选择是一个“两难问题”。
地方本科院校要不要形成自身办学特色?答案不言而喻。如果说质量是大学的生命线,那么发展就是第一要务。现如今众多地方本科院校没有特色或是特色不鲜明是常态,但这似乎对院校自身的发展影响并不大,这也是众多高校在形成办学特色方面没有紧迫感的主要原因之一。但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地方本科院校未来不仅面临着发展快慢的问题,还有可能面临能否生存的危机。没有办学特色的地方本科院校必然会被社会与公众所淘汰,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所以,地方本科院校的特色办学之路势在必行。办学特色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时间的浸润与孕育。地方本科院校究竟该如何形成办学特色?可行的实践逻辑路径如下。
首先,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的形成需要“顶天立地”。所谓“顶天”就是学校领导层需要根据地方特色、学校实际、师生情况做好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必须有依据、有规划、有执行。所谓“立地”是指办学特色必须是师生真心赞同且愿意为之努力奋斗的理念。办学特色应为学校师生所熟知和认同,不能只存在于学校的规划文件中而不被人所知。地方本科院校应将办学特色推而广之,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不应局限于为学校内部的师生员工所熟知,更应该被当地的社区、行业、政府所熟知与认同,进而被宣传扩展到省内乃至全国范围,只有这样才算真正形成一所院校的办学特色。
其次,地方本科院校在面临公平与效率的“两难抉择”时,一个可行的做法是,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在办学特色形成的初期,地方本科院校可以侧重效率,加大投入,快速形成“抓手”。当办学特色形成并步入正轨,地方本科院校必须时刻注重公平问题。这不仅能巩固前期成果,而且是办学特色公平、公开、公正理念的体现。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本科院校需要做到“适度”,过犹不及与功亏一篑都成效不佳。基于此,地方本科院校应高度重视办学特色可能面临的困难与阻力,要做到充分准备与做好风险评估。
最后,对于办学特色路径选择的问题,地方本科院校可采取“动态均衡”双向维度的推进策略。选择何种路径不仅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不同的路径虽然可能最终会殊途同归,但办学特色形成过程可能会历经波折。单向维度的选择是有风险的。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如果缺乏底层师生的支持,只能是一纸空文,但仅依靠底层的自发孕育也是不现实的,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事半功倍。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之路必须有全校师生的参与和支持,广大师生献计献策是办学特色形成的根基。在办学特色形成的初期,路径选择极为关键,地方本科院校应针对不同类型的特色,选择不同的构建方式,做到自然形成与刻意设计相结合。[6]
近年来,地方本科院校高度重视办学特色的创建,最初原始动力来自教育部实施的本科教学评估项目。在普通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学校的标准之一正是“特色鲜明”,由此成为大学重视自己形成办学特色的开端与契机。但在开创办学特色的过程中,地方本科院校还存在功利化、特色泛化等认识上的误区。学者刘献君总结了办学特色泛化的几种表现:把办学成绩、学校定位、学校共性、学校特点特质等错误的泛化为办学特色,“忽视了办学特色的目的,在于促进大学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能,是为了提升培养人才质量”[3]。办学特色的形成需要外在和内在的动力机制来促发。“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和动力。动力机制是特色培育机制的基础。”[7]
首先,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特色形成的动力之一是立德树人核心理念。办学特色形成的内在动力来源于全校师生所认同的核心理念。自中世纪以来,大学的职能经历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变迁与发展。教学是传授知识,科学研究是钻研知识,社会服务则是侧重于应用知识。这里面围绕的核心是知识,知识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这忽略了大学更为重要的育人功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理念,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8]一所高校屹立于社会之林,被社会大众所熟知、被全体师生员工所认同的关键是共同的价值观念所构造的校园文化。形成校园文化的关键点是立德树人的理念深入人心,并在校园场域中形成共同的文化信仰,并逐步内化为师生个人的日常行为准则。这是地方本科院校形成办学特色的内在动力。
其次,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特色形成的外在动力是评价制度的规训与导向。办学特色的形成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学校的各种评价、评奖、评优以及职称的评聘对于师生而言,都是一种价值观的引领与规范。基于此,地方本科院校的评价制度的导向功能极其关键。传统的评价导向带有明显的功利化倾向, 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五唯”顽疾正是高校功利化评价体系下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不破除“五唯”的评价体系,高校的特色办学之路举步维艰,缺乏动力的支撑,终将变成空喊口号的“一纸空文”。办学特色的形成过程是一种重构的过程,促使地方本科院校改变原本的不合理或不科学的评价与规章制度,形成真正有凝聚力、能激发师生的创造力、提高师生参与度的评价制度。从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长期规划来看,评价制度作为办学特色形成的外在制度保障体系,不仅能产生立竿见影的促进效果,而且能引领全校师生形成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观。
最后,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特色形成需要充足的人、财、物等资源保障。任何事物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资源的供应与匹配,办学特色的形成更是如此。形成办学特色必将触动原始的资源分配的制度与惯例,这是不可避免的“阵痛”。人、财、物等资源的倾斜与投入,是办学特色形成的保障。当然,在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个别院校也能做到办学特色鲜明,但这种极端的特殊案例不具备普遍推广意义。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而相对充足的资金与其他物质资源的投入,不仅能保障和拓展具有物质支持的特色办学之路,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全校师生中形成良好的示范与导向作用,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积极投身于学校的办学特色的建设。
总的来说,探讨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的逻辑路径的重要意义在于厘清现实情况与理论架构中影响办学特色的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地方本科院校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和社区、政府、社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地方本科院校所在地的经济、政治、文化对学校的办学特色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地方本科院校未来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办学特色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