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2020-03-03 20:42:32王院喜
教育观察 2020年46期

王院喜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教育发展,立足于世情、国情,围绕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不可回避的时代课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形成了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开创新时代教育工作新局面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一、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时刻关注中国教育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教育改革发展问题发表讲话、作出重要批示,多次深入大中小学和幼儿园视察慰问、同师生座谈,公开发表有关教育的论述。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时代是思想之母,任何思想、观念、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根植于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1]的重大判断,因而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处于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正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国际国内发展的新形势、教育发展的新变化,不断丰富、完善、发展形成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征程中,我国教育领取了新任务卡、承担着新责任,也应当要有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的重大判断,其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表现是:人民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教育的需要与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所以,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刻不容缓。我们要抓住新时代教育领域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办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于教育发展与人民群众的期待同心同向,逐步形成惠及全体人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大格局,改善贫困地区教育水平,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的办学差距,让人民群众在共同富裕的发展方向中感受到教育平等、公平、正义,在各类优质的教育中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自觉树立文化自信和教育自信。

(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实践

唯物史观认为,教育属于上层建筑,具有意识形态性,反映社会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服务于特定的经济政治制度与特定的阶级。“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是办好我国教育的根本保障、重要支撑和最大优势。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决定了我国教育事业必须为党中央的治国理政服务,培养一批又一批拥护党的领导、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的有用人才。

新时代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最大的实践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之后,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三大攻坚战”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高等教育进入了普及化阶段,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繁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面的小康必定包括了教育的小康。各项事业能够取得如此大的发展,教育在其中功不可没。第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要“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3],而这依旧离不开教育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中国教育的发展要始终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紧紧相连,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新时代、新实践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正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洪流中切中时弊、对症下药而不断发展的。

(三)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讲话指出,“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4]。这个时代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就是中国的崛起,一个约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国家实现了复兴,使全球经济重心加快了从西方到东方的迁移;全球化进程加快和地区力量急剧变化,新兴经济体“站到了主位”,成为推动全球化的主力,不断增强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大国间政治博弈和战略竞争加剧,世界的政治格局也进行了大而深刻的调整;5G时代的到来推动了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拉近了大数据智能时代下国与国之间的距离。世界大变局的核心之变是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在变,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并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一带一路”不仅能实现经济的共享共建、一起发展,还能够实现文化交流、人才培养和国际教育合作等教育的共建共享。

世界之变尤其是中国与世界关系之变深刻影响着教育之变,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5]当今世界,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日益交融,教育就像一个渗透性的要素,与生产力的各个实体性要素结合,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所以我们要用更宽广的视野去发展教育事业。此外,科技催人奋进,我国的教育设备发展日新月异。在智能化时代如何立足具体场景,让科技真正照亮教育教学实际,如何让智能设备走进更多校园、课堂,帮助更多的学子畅游学海、探索世界,还需要我们在未来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去探索。同时,信息化时代下,人们每天可以接收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信息,青少年很难辨别这些信息的真假、好坏,也很难做到辩证地看待各种社会现象,这给教育实现认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对时代课题的回答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非常重要。“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回答了教育的目的和立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解决了教育的目标和规格,“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指明了教育的方式和道路。

(一)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做“对的教育”

正确回答“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是保证教育发展方向和价值立场正确的根本前提。只有方向对了,努力才有意义,才能实现教育的目标,达到想要的成效。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并经历了漫长的探索阶段:从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到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尤其是到了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从教育“为人民服务”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再发展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5]的新要求。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对“为谁培养人”的回答经历了从“一为”“二为”发展到“四为”的演变。

办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刻理解和把握“九个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把“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放在“九个坚持”的首位,彰显了党的领导在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是党执政为民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所以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新时代中国教育还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实现“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要求。[6]

(二)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做“好的教育”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纵观历史发展过程,一个国家的教育都是在遵循本国的政治要求下进行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与大中小学师生座谈会上阐述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他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5],所以要加快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坚持以立德为根本、树人为核心。在小学,通过品德与社会引导学生从小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促使学生的知识和品德同步发展;在中学,通过道德与法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教育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在提高综合素质的同时注重修身立德、志存高远,勤学上进、追求卓越,强健体魄、健康身心,锤炼意志、砥砺坚韧;在大学,通过“4+1”系列思政课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注重使命担当,让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堪当时代大任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与社会的统一要求人们从一定的社会关系包括阶级关系中认识和把握一定群体和个人的本质和作用。从人跟动物相区别的层面来看,人的本质就是劳动。习近平总书记增加劳动教育这一维度,是在贯彻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并结合时代现实状况对“培养什么人”这一问题所作出的独到见解和贡献,进一步丰富了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

(三)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做“强的教育”

“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是不可回避且至关重要的,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更具时代性和现实性。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中对这一问题规划了解决路线,提供了解题思路和实施方法。

第一,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第二,要明确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对青年学生的培养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

第三,要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的问题。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要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自觉成为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要树立“四有”好老师标准,缔造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的教师队伍,让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

第四,要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回应人民对更好教育的期盼,解决人民关心的教育热点问题,全面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在各种思潮激荡、文化多元化下实现中华民族深层次的文化自信。

三、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时代意义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与中国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传承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始终坚持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坚持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同时汲取了历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教育观点的精髓,推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努力开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理论体系的新篇章。

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中国特色教育理论体系的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九个坚持”,即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育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系统完整地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直接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并将继续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迈向新的历史高度。[6]

(二)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指针

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我国的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高质量教育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还未完全解决,这就决定了要想办好我国教育,就必须扎根我国的土壤,必须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和我国教育发展规律。另外,面对当前的国际形势,我们要想成为世界一流的教育强国,就必须立足当前,把我国教育与世界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吸收融合世界上的优秀教育成果,不断推陈出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必须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7]这是新时代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主攻方向,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指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也迈上了新征程。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建设教育强国规划了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和行动方略。在新时代,我们只有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和推进教育公平、建设高等教育和完善职业教育、资助贫困学生和引导社会办学、重视师资建设、发展继续教育促进终身学习、坚持推进教育改革和创新,才能加快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才能逐步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

(三)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要提高政治觉悟,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入学习和坚定落实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首先,教育工作者要坚定落实和维护习近平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始终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落实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其次,教育工作者是发展教育的根本,要始终秉承终身学习的观念,努力让自己向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靠拢,不断提升各方面素质,始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使自己成长为道德高尚、业务精湛、热爱学生的优秀教师。

新时代下,教育工作者要帮助学生正确认清国际形势和国家发展大势,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奋斗的伟大决心和信心;要引导学生努力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坚定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学识、强身健体、提高审美和热爱劳动。另外,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在工作中要严格遵守纪律规定、保持终身学习,在生活中坚持自觉自律,做好学生的表率,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要”嘱托,做一名让人民满意的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