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胜红, 包涛涛, 彭彩丽, 赵孝木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贵州 凯里 556000)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东南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总面积30 282.34 km2,辖16个县(市),共有60个乡(其中民族乡15个)、129个镇、17个街道办事处,2 117个村、233个社区[1]。据黔东南州农业农村局畜牧科统计,2019年底全州牛存栏59.712万头、生猪存栏120.349万头、羊存栏36.916万只、禽存栏1 564.47万羽。畜牧业在全州现代农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农民增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各类动物疫情突发事件逐年增多,动物疫病防控各项工作任务也逐年增加,人才队伍建设成为提升动物疫病防控系统能力的关键。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州畜牧业健康发展,特开展“黔东南州动物疫病防控系统人才队伍调研”课题,由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各县(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完成,目的是摸清全州动物疫病防控人才队伍组成结构、工作经费投入、畜牧兽医人员医疗卫生津贴兑现及村级动物防疫员工作补贴等情况,找准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加强队伍建设、加大经费投入、提高工作水平,充分发挥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技术支撑作用,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
2018—2019年采取发放调查表,查阅相关凭证依据,现场检查办公条件和工作装备,走访群众,与县、乡、村三级动物防疫工作者座谈等形式,对全州动物疫病防控人才队伍组成结构、工作经费投入、畜牧兽医人员医疗卫生津贴兑现情况及村级动物防疫员工作补贴等进行普查,主要包括岗位、职称、年龄、学历、工作经费、医疗卫生津贴等。采用Excel 2013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逐项分析。调查表数据实行双人双轨录入计算机,避免出现人为输入错误,确保数据统计的准确性。
2.1 州级情况
2.1.1 编制黔东南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制21名,实有人员17人,其中管理岗人员2人,专业技术岗人员15人(内含双肩挑人员2人),缺编2人;在岗人员9人,占实有人员的52.9%。
2.1.2 学历硕士研究生4人,占总人数的23.5%;本科12人,占总人数的70.6%;大专1人,占总人数的5.9%。其中在岗人员硕士研究生(4人)占44.4%,本科(5人)占55.6%。
2.1.3 年龄结构年龄≤30岁3人,占在岗人数的33.3%;31~45岁(含45岁)4人,占在岗人数的44.4%;46~55岁(含55岁)2人,占在岗人数的22.3%。
2.1.4 从事动物防疫年限从事动物防疫年限≥3年9人,占在岗人数的100%。
2.1.5 职称初级职称4人,占专业技术人数的26.7%;中级职称7人,占专业技术人数的46.6%;高级职称4人,占专业技术人数的26.7%。其中在岗人员初级职称(2人)占22.3%,中级职称(4人)占44.4%,高级职称(3人)占33.3%。
2.1.6 执业资格获得执业兽医师资格5人,占在岗人数的55.6%;获得执业助理兽医师资格0人。
2.1.7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7人,占在岗人数的77.8%。
2.1.8 民族语言精通少数民族语言4人,占总人数的23.5%。其中在岗人员(3人)占75%。
2.1.9 卫生津贴在岗人员均已兑现医疗卫生津贴,兑现率100%。
2.1.10 专项经费投入主要是动物防疫经费,具体包括春秋两防工作经费、应急物资储备经费、实验室诊断监测经费、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经费、动物免疫反应急救治疗经费、动物疫情处置工作经费、动物防疫应急演练经费等(下同)。州级财政除公用经费外,业务工作开展主要靠省级财政安排部分监测、流调和应急专项经费,每年省级下拨资金40万余元。
2.2 县(市)级情况
2.2.1 编制全州县(市)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编制119名,平均每县(市)7.4名。低于7.4名的有8个县,占50%;编制设置最少的县仅4人。实有人员103人,缺编16人;在岗82人,占实有人员的79.6%,平均每县(市)在岗5.1人。少于5.1人的有10个县,占62.5%;少于3人的有4个县,占25%。
2.2.2 学历硕士研究生1人,占总人数的1%;本科48人,占总人数的46.6%;大专46人,占总人数的44.7%;中专及以下8人,占总人数的7.7%。其中在岗人员硕士研究生(1人)占1.2%,本科(38人)占46.3%,大专(37人)占45.1%,中专及以下(6人)占7.4%。
2.2.3 年龄结构年龄≤30岁12人,占在岗人数的14.6%;31~45岁(含45岁)27人,占在岗人数的32.9%;46~55岁(含55岁)37人,占在岗人数的45.1%;>55岁6人,占在岗人数的7.4%。
2.2.4 从事动物防疫年限从事动物防疫年限<3年12人,占在岗人数的14.6%;≥3年70人,占在岗人数的85.4%。
2.2.5 职称初级职称30人,占在岗人数的36.6%;中级职称37人,占在岗人数的45.1%;副高级职称12人,占在岗人数的14.6%;无职称人员或工人3人,占在岗人数的3.7%。
2.2.6 执业资格获得执业兽医师资格6人,占在岗人数的7.3%;获得执业助理兽医师资格2人,占在岗人数的2.4%。
2.2.7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30人,占在岗人数的36.6%。
2.2.8 民族语言精通少数民族语言42人,占在岗人数的51.2%。
2.2.9 卫生津贴仅有2个县(市)兑现了医疗卫生津贴,占总县(市)数的12.5%;已兑现医疗卫生津贴人数16人,占总人数的15.5%。
2.2.10 专项经费投入全州各县(市)动物疫病防控中心工作经费多数在6万~10万元之间, 最高县(市)22万元,有2个县(市)无专项工作经费。
2.3 乡镇级情况
2.3.1 编制全州有204个乡镇(街道),乡镇畜牧兽医人员编制合并到农业服务中心。乡镇实有畜牧兽医人员609人,在岗449人,在岗人员占实有人员的73.7%,平均每个乡镇在岗2.2人。其中少于2.2人的有9个县(市),占56.3%;平均在岗人员最少的1个县,每个乡镇仅0.78人;只有1人在岗的乡镇70个,占乡镇数的34.3%;没有在岗人员的乡镇14个,占乡镇数的6.9%。乡镇畜牧兽医技术干部平均每人要承担7个村、60个村民小组、1 900户农户的动物免疫、检疫、生产和安全等工作的组织实施。
2.3.2 学历本科153人,占总人数的25.1%;大专303人,占总人数的49.8%;中专及以下153人,占总人数的25.1%。其中在岗人员本科(145人)占32.3%,大专(260人)占57.9%,中专及以下(44人)占9.8%。
2.3.3 年龄结构年龄≤30岁112人,占在岗人数的24.9%;31~45岁(含45岁)154人,占在岗人数的34.3%;46~55岁(含55岁)151人,占在岗人数的33.6%;>55岁32人,占在岗人数的7.2%。
2.3.4 从事动物防疫年限从事动物防疫年限<3年81人,占在岗人数的18%;≥3年368人,占在岗人数的82%。
2.3.5 职称初级职称228人,占在岗人数的50.8%;中级职称151人,占在岗人数的33.6%;副高级职称70人,占在岗人数的15.6%。
2.3.6 执业资格获得执业兽医师资格8人,占在岗人数的1.8%;获得执业助理兽医师资格1人,占在岗人数的0.2%。
2.3.7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150人,占在岗人数的33.4%。
2.3.8 民族语言精通少数民族语言245人,占在岗人数的54.6%。
2.3.9 卫生津贴仅有2个县(市)的部分乡镇兽医工作人员兑现卫生津贴,兑现医疗卫生津贴人员61人,占总人数的10%。
2.3.10 专项经费投入乡镇级未设置独立账户,财政投入由上级拨付。少部分经济比较宽松、畜牧业发展和动物防疫工作做得较好的乡镇,每年春、秋两防政府从工作经费中落实1 000~3 000元专项经费,但大多数乡镇无专项经费投入。
2.4 村级情况
2.4.1 编制全州各县(市)相对稳定的村级动物防疫员总人数2 031人,平均每个村0.66人。若按照每村1名的标准,还差1 045人。村级动物防疫员平均每人每年要承担340头大家畜、1 368头猪、228只羊、9 984羽家禽的防疫工作。
2.4.2 学历大专及以上42人,占总人数的2.1%;中专及以下1 989人,占总人数的97.9%。
2.4.3 年龄结构年龄≤30岁24人,占总人数的1.2%;31~45岁(含45岁)493人,占总人数的24.3%;46~55岁(含55岁)934人,占总人数的46%;55岁580人,占总人数的28.5%。
2.4.4 从事动物防疫年限从事动物防疫年限均≥3年,占总人数的100%。
2.4.5 职称村级非编制人员无职称要求。
2.4.6 执业资格村级防疫员无兽医执业资格要求。
2.4.7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356人,占总人数的17.5%。
2.4.8 民族语言精通少数民族语言1 568人,占总人数的77.2%。
2.4.9 防疫员工作补贴根据2018年上半年的统计信息,全州村级动物防疫员工作补助平均为300元/(人·月),最高的县527元/(人·月),最低的县120元/(人·月)。其中中央补助100元/(人·月),县级补助20~427元/(人·月)。村级动物防疫员工作补助标准低,与劳动付出不相称,县与县之间差距大,与省内其他地区比较差距更大。
2.4.10 专项经费投入村级无专项经费投入。
3.1 人员数量不足基层动物疫病防控系统机构编制设置严重不足,有2个县(市)编制仅有4人。其中开展实验室工作的技术人员仅有1~2人,不符合国家《兽医系统实验室考核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除此之外还有不少的县(市)实验室人员偏少,达不到国家兽医队伍相关编制要求。由于机构改革,乡镇级兽医工作人员编制全部划归至农业服务中心,未明确区分兽医工作人员编制数量。在岗人员严重不足,其中州级在岗9人,占总人数的52.9%;县级在岗82人,占总人数的79.6%;乡镇级在岗449人,占总人数的73.7%,直接影响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开展。
3.2 技术力量薄弱从整体分析来看,全州动物疫病防控系统高素质人才不足,越到基层学历越低,大专及以下学历占总人数的70.2%(不含村级);村级中专及以下学历占总人数的97.9%。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严重缺乏,仅占全州总人数的0.7%。从业人员结构不合理,有年龄偏大趋势,全州在岗人员中45岁以上占总人数的63.1%。中、高级职称人员偏少,接受新技术及新方法的能力较弱。全州获得国家执业兽医师及执业助理兽医师资格的人数严重偏少,仅有3%的工作人员获得相应资格。
3.3 精通少数民族语言人数较少黔东南州是贵州省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地区,以苗族、侗族为主,在基层开展工作时难免会以少数民族语言进行交流,很多干部由于不懂少数民族语言,在开展工作的时候常会因交流问题而影响工作。
3.4 畜牧兽医人员医疗卫生津贴兑现率低基层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和疫病传染源较多,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风险很高。截至2018年7月,全州畜牧兽医人员兑现医疗卫生津贴人数仅占总人数的10.6%。
3.5 动物防疫员工作补贴低每个防疫员每年要承担大量动物免疫接种等工作,全州平均工作补贴为300元/(人·月),最低的县只有120元/(人·月)。
综上所述,黔东南州动物防疫工作存在人员数量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经费保障不足、工作条件落后、队伍建设滞后等问题。动物防疫工作的措施和手段还需落实,动物防疫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有待提高,才能保障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动物防疫工作是1项技术性和实效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利用科学的技术手段,采取综合性防疫措施,有效预防、控制、扑灭和消除动物疫病,提高动物健康水平和动物产品的卫生质量,从而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养殖业健康发展。同时动物疫病的预防和控制程度已成为衡量1个国家文明程度、公共卫生乃至国民经济和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2]。养殖动物及其产品的卫生安全事关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要引起足够和高度重视。
4.1 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增加动物疫病防控系统队伍编制建立健全政府、社会、动物疫病防控部门和个人等多元化的人才引进、投入和培养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投入政策机制,改善工作环境,保障工作待遇,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补充动物疫病防控系统队伍编制。
4.2 合理改善人才队伍结构,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发展规划制定科学的人才发展规划是实施人才战略的关键,关系到每个系统、人员的长远利益及全局利益,必须紧密结合地方的长远发展规划,坚持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并重,并贯穿于各项管理活动的始终。各级农业部门应以健全组织网络、引进人才和加强培训为重点,严把人员关,围绕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留住”4个环节,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和环境,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为现代化动物疫病防控事业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真正做到“招得进,留得住”。可采取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短期培训和定期培训等有效手段,加大兽医队伍的业务培训力度。加强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培训培养,逐步建立1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适应时代需求的兽医人才队伍。同时人事、财政等部门要制定可行的方案,形成1套能够稳定队伍、吸引优秀人才的机制,让人才流动良性循环。从政策上倾斜,加强基层兽医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吸引、鼓励高等农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的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根据基层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特点,地方政府不仅要合理配置乡村兽医队伍,更需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以利于形成人员结构相对稳定、专业技术水平适宜的兽医队伍,同时在学历提升、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适当放宽和政策倾斜。
4.3 保障动物防疫工作经费及人员福利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动物防疫工作,确保相关工作的基本专项经费,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一线工作人员及工作性质危险的岗位应按照国家要求及时解决岗位卫生津贴待遇问题。提高动物防疫员工作经费标准,调动工作积极性,确保基层动物防疫工作做实筑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