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志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 510420)
最新制定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首次对专门用途英语的内涵进行了说明,指出专门用途英语是“以增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专业和学术交流、从事工作的能力,提升学术和职业素养为目的”[1]。但王丽娟[2]在分析我国高校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现状后指出,目前大学的ESP课程大都“没有体现出专门用途英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ESP课程已经沦为“一门费时低效的大学外语课程”。究其原因,除了国内的应试教育导致大学生通用英语技能水平薄弱之外,主要原因还在于多数ESP课程基本沿用传统的通用英语的教学模式,无法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动机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外语学习成功的源头。目前,国内针对在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教学中如何激发学习动机的研究和文献相对匮乏。为数不多的研究者探讨了ESP案例教学模式[3],内容依托教学模式[4],尝试在 ESP教学中运用基于问题 (PBL)的方法[5]和抛锚式教学方法[6]。
本文将以物流英语的案例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应用ESP案例中的真实情境来提高专门用途英语的学习动机。我们将从ESP课程案例教学的实践探究以下问题:1.ESP案例教学中的真实情境具有哪些特征?2.ESP案例教学中的真实情境如何有效扩大“最近发展区”?3.ESP案例教学如何通过真实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在外语学习领域,动机一直是最受研究者关注的议题之一。作为外语学习动机研究的开创者,Gardner&Lambert[7]从社会心理学角度首先提出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融入性动机和工具性动机。随后Deci&Ryan[8,9]将其发展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并指出从外在动机到内在动机存在一个连续体并提出了自我发展理论。根据Deci&Ryan[9]的观点,满足学习者对能力、自主性和关联性的心理需求是提升学习动机的基础。能力(competence)被定义为一种在与社会环境互动中能获得满意结果和有机会施展和表达个人技能的体验。个人能力是影响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感的一个关键因素。Bandura[10]认为,自我效能是个体面对刺激采取的应对行为。在应对具体情境时,一方面,个体会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应对做出判断,另一方面,个体会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能取得良好结果。自我效能是外在环境、个人能力和成绩表现等交互作用的结果。关联性(relatedness)指感到与他人相联系,爱护他人与被他人爱护,属于某个集体和社区的归属感。自主性(autonomy)指个体意识到自己成为个体行为的来源,个体能体验到自己的行为是一种自我的表达。此外,Dornyei[11]专门针对外语学习动机提出了三个层面的动机模式:语言层面、学习者层面以及学习情境层面。其中,学习情境层面具体涉及三方面因素:1.课程特定动机因素;2.教师特定动机因素;3.学习群体特定动机因素[12]。基于社会心理学的自我概念,Dornyei后来对此框架进行修正并提出了包含学习体验、理想自我、应该自我在内的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在此系统中,“外语学习体验涵盖与当前学习环境和经历直接相关的情境特定的动机”[12]。学习体验的概念大致与先前的学习情境相对应。这与建构主义强调“学习基于情境”的观点一脉相承。Brown等[13]指出,“情境通过活动共同创造了知识。学习和认知本质上是基于情境的”。张琼、胡炳仙[14]认为,“揭示知识情境性有助于充分认识和发挥情境在促进知识运用和迁移上的作用”。而情境的最大价值源于其真实性。只有在真实情境中,学生才能学会“使用植根于现实的方式去感知并运用知识”[15]。而且,“情境真实性的目的在于实现学生的真实发展”[16]。刘双[17]认为,“案例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的真实性。这种真实性不能用‘摇椅上杜撰的事实’来代替,也不能用从抽象、概括化的理论演绎出来的事实代替”。案例是“包含有问题或者说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杜撰出来的故事即使再有趣,也不能称之为案例”[18]。由此,案例提供的专业化的、基于事实的情境和议题才能将学习者置于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和理想的专业语言环境之中。
那什么是真实情境?根据Greeno&Moore[19]的观点,所有知识是在活动中被情境化,而这些活动与社会、文化和自然(物理)环境密不可分。Brown等[13]强调,“真实的活动对学习者来说非常重要,因为这是学习者能够获得让他们进行有意义有目的地活动的唯一途径”。情境真实性有两个核心要素:一.与真实世界相联系,以人的实践活动或发生的真实事件为基础;二.与此相关的真实问题或任务。
情境真实性是案例教学的最重要特征和生命力之所在。根据张家军、靳玉乐[20]的概括,案例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的,围绕选定的一个或几个问题,以事实为素材而编写成的对某一实际情境的客观描述”。案例同时具有五大特征:真实性、完整性、典型性、启发性和时空性。案例对真实活动或事件的描述非常具体,学习者就像“身临其境感受着整个事件的过程”[18]。可以说,案例是包含实际问题的真实情境的一种符号类载体。案例中涉及的真实事件凸显了真实情境的实用价值,让学习者像某一特定领域的“专业人员一样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8]。这也是案例教学在二十世纪初西方大学课堂得到不断推广至今仍非常盛行的主要原因。下面我们将从结构不良问题、实用价值、和满足关联性自主性需求三方面具体分析ESP案例中的真实情境如何有效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1.真实情境中的结构不良问题能有效扩大“最近发展区”
就学习高级阶段而言,真实情境的最大意义在于它能产生大量结构不良问题。现实世界的真实事件和人类活动意味着需要解决大量结构不良问题。根据Spiro等[21]的认知灵活性理论,知识领域分为结构良好领域(well-structured domains)和结构不良领域(ill-structured domains),又称为结构良好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结构良好问题指学习者只需要简单提取概念、规则、原理、公式或事实就可以解答的问题;而结构不良问题则要求学习者具有将概念、规则和原理灵活运用到具体情境中的能力才能解决,这时涉及知识的迁移和应用。Spiro等认为,学习分为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初级学习主要涉及结构良好领域的问题。高级学习涉及大量结构不良领域问题,要求学习者能够掌握概念的复杂性并根据具体情境灵活加以运用。毫无疑问,大学的学习属于高级学习阶段。而且,解决结构不良问题必定涉及高阶思维能力的运用。高阶思维要求学习者能完成复杂的任务,对事实和概念加以转化并灵活运用到具体情境中。这些技能包括综合、概括、解释、假设、得出结论或加以诠释[22]。高级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发展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因素。
下面,我们以《物流英语》课程中的案例分析为例,详细阐述其中的真实情境所引出的结构不良问题如何扩大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并进而满足学习者对能力发展的需要。
Kmart and Wal-Mart are two retail merchandise chains that,a few years back,looked alike,sold the same products,sought the same customers,and even had similar names.When the race began,people were quite familiar with the“big red K”,whose stores dotted metropolitan areas,but few had heard of Wal-Mart,whose stores were in rural settings.In 1987,Kmart was far ahead,with twice as many stores and sales of$26 billion,compared to$16 billion for Wal-Mart.
Kmart executives focused on marketing and merchandising,even using Hollywood star Jaclyn Smith to promote her clothing line.By contrast,Sam Walton,Wal-Mart’s founder,invested millions of dollars in a company-wide computer system linking cash registers to headquarters.He also invested heavily in trucks and modern distribution centers.Additionally,Wal-Mart enhanced its control of the supply chain to lower its costs,betting that price would prove more important than any other factor in attracting customers.Wal-Mart was able to achieve prices that average 3.8%below Kmart’s.
In 2002,Kmart went into bankruptcy and reorganization.
(节选自《物流英语》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23]
本案例中知名公司具体的物流活动使学习者身临其境感受着事件的进展,很快融入真实的专业情境中。但真实情境的复杂性让他们面临一连串的结构不良问题:“What’s the purpose of linking cash registers to Wal-Mart’s headquar -ters?”;“What’s the point of building modern distribution centers?”;“What’s the benefit of controlling the supply chain?”; “If you were the managing director of Kmart,what would you do to prevent it from losing the competition against Wal-Mart?”……等等。
针对第一个问题“What’s the purpose of linking cash registers to Wal-Mart’s headquarters?”,大部分学生只能认识到收银机可以用来收集信息(to gather information/data)。这代表他们目前的知识水平。但通过小组讨论,部分同学从组内知识能力水平较高的同学那里学习到收银机的关键作用:收集汇总销售数据(sales data)。这表明:小组讨论等学习合作活动对知识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它既是一种进行头脑风暴的过程,也是一种理想的同伴教学方式。接着教师开始发挥脚手架作用,提示“What can be done with accurate sales data?”。在教师指导搭建的脚手架下,学习者开始意识到销售数据代表的是需求信息(demand information)。在解决第一个问题之后,教师可以使用类似的方法解决其他问题。
Lave&Wenger[24]认为,学习者参与社会实践是一个由边缘性参与逐步走向中心参与的“向心性”过程。观摩和模仿专家从事实践活动的技能、策略和思维过程既是学习的必经阶段,也是学习的重要内容。在解答真实情境中产生的结构不良问题时,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将发生迁移并运用至真实情境,其最近发展区不断扩大,他们的高阶思维能力(应用、分析、判断、综合等)得到培养。在学习高级阶段,学习不是简单依靠记忆来完成,而是通过学习者的高水平思维活动来实现。在分析、讨论、解释、阐述、判断、总结、整合概念和信息的过程中,学习者自然而然地运用并掌握了物流专业中的主要英文术语和常用表达。高级阶段的英语学习被嵌入到了整个问题解决的过程,语言学习以沉浸的方式完成。教师不是单纯地传授语言知识,而是给学习者创造一个使用外语的最佳环境。让他们在沟通讨论、解决问题、总结陈述的过程中使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突出专门用途英语的工具性。
2.真实情境具有认知情感唤醒功能和实用价值
Williams&Burden[25]从建构主义视角对动机做了明确的定义。这个定义包含四个要点:首先,动机是“认知和情感处于被唤醒的一种状态”;其次,这种唤醒的状态“导致有意识地采取行动”;再次,这种唤醒的状态能使个人“持续地付出智力上的或体力上的努力”;最后,动机的目的是要“实现既定的目标”。
我们认为,真实情景本身具有唤醒学习者认知和情感的功能。因为真实的事件天然具有感染力。正是这种感染力迅速拉近了学习者和现实世界的距离,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并提高他们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案例描述的情境真实性能够保证与现实世界(工作场景,生活环境等)发生联系,其中某些具体事件和活动可能直接和学习者的日常生活经历产生关联。这种联系能够直接激发学习者的好奇心和个人兴趣,让学习者自觉地将个人经验与案例中产生的现实问题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动机。上文案例中提到,全球超市连锁Wal-Mart将各店铺的收银机通过计算机网络和总部连接起来。当读到以上情境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唤起在超市购物的经历。很多人事实上还光顾过Wal-Mart超市,每次结账时顾客都要经过收银机并拿到收银机打印出的购物小票。这种学习者的个人经验很快和学习内容建立起一种心理上的联系。Newmann&Wehlage[22]提出了真实教学的标准。其中之一就是与现实世界相联系,具体指学习者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或者学习者以个人经历为背景去应用知识。当学习者个人的日常生活经验和真实世界的情境产生密切联系时,学习者的认知状态随即被唤醒,他们的好奇心也随之被激发出来。但是,“动机不仅仅是激发兴趣;它还涉及维持兴趣并投入时间和精力付出必要的努力以达成目标”[25]。而这正是真实情境所具有的实用价值发挥其作用的地方。
真实是“基于事实基础之上的一种价值”[16]。真实情境所产生的真实问题或任务天然地具有实用价值。一个任务与当前或未来目标(如职业目标)的相关度决定了这个任务的实用价值[26]。在职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每个学习者都意识到,大学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最终都需要能够运用于实际工作,解决实际的问题以提高自己的职场竞争能力。对许多学习者而言,ESP案例分析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成为擅长分析解决问题、英语好专业强的求职者将极具竞争力。追求学习任务的实用价值反映了学习者知识建构过程中“求真务实”的本能,体现了他们发展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以解决现实问题的倾向。在上面的案例中,学习者在分析讨论后最终得出结论:Wal-Mart通过收银机收集销售数据进而准确了解并预测市场需求,以此实现库存最小化(to minimize inventory levels)。学习者会充分认识到这种做法对真实物流管理活动中的库存控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并强烈意识到这可能在他们将来的实际工作中解决库存问题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这种意识将促使学习者更加积极地参与ESP案例分析活动并不断付出努力以充分吸收此学习活动中的有用部分。当学习目标或任务本身所具有的实用价值越大,其对学习者的激励也越大,相应地他们持续付出努力的可能性越大。
3.真实情境满足学习者对关联性和自主性的需求
根据 Deci和 Ryan[9]的观点,关联性是“一种感到自己与他人发生联系的需要”;这种需要“不涉及获得某种结果或者正式的地位,而是一种与他人进行安全的交往或保持和睦的心理感觉”。关联性实质是人社会性的体现,是“与他人发生联系并为他人所接受的倾向”。根据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知识不仅通过个体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建构,而且也通过更为重要的社会性交互作用进行建构[27]。根据维果斯基的观点,人的高级心理活动源于社会性交互作用。所以建构主义强调合作和讨论在学习中的作用[28]。根据自我决定理论,自主性指个人自由地将经验与自我感整合到一起的需要,是根据兴趣和爱好去学习的一种倾向,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9]。当学习者完全出于个人兴趣或愿望,自己决定参与某一具体的学习活动时,他就具有了自主性。deCharms[29]发现,成功的学习者都是那些认为自己掌控了学习的人。个人参与学习活动变成一种自发的行为,而且他们会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自主性象征着个人自由选择学习的内容并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管理自己学习的方向。Little[30]的定义更加具体,他认为自主性本质上是“学习者对学习过程和内容心理上的一种连接关系;是一种保持客观、具有审辨反思、做出决策和独立行动的能力”。
在上面的案例中,Wal-Mart在与Kmart的竞争中胜出。学生们在讨论结构不良问题“If you were the managing director of Kmart,what would you do to prevent it from losing the competition against Wal-Mart?”时,他们会初步获得自己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做出重大决策的经历。这种成为决策者的经验在学习者和所学内容之间建立一种心理上的联系。同时,学习者会认识到做决策的过程充满挑战和责任,自己的决定可能直接导致公司的经济损失乃至商业上的失败。真实情境下的学习使他们相信,作为未来的管理者、决策者和领导者,他们正在为将来现实工作中可能面临的各种实际挑战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这一过程中,处于高级学习阶段的学习者感受到他们的自主性受到了充分尊重。因为知识没有被强行灌输给学习者,而是通过头脑风暴、审辨反思、讨论分享、探索学习等社会交互性活动不断扩大“最近发展区”建构而来。
ESP案例中的真实情境营造了一种有利于培育并发展学习自主性、满足关联性需要的学习环境。当中所涉及的大量结构不良问题、审辨思维、解决问题、制定决策和现实世界中的其他挑战等因素都对高级学习者有极大的吸引力。真实情境使得学习者的求知欲处于被唤醒被激发的状态,由此他们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分享、合作等社会交互活动。真实情境的建构性本质不仅极大满足了学习者主动探求知识提高能力的需要,也使学习者对学习自主性和关联性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从而有效提升并维持他们的学习动机。
把案例教学引入专门用途英语(ESP)课堂将会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创新的一个方向。这是由ESP的以下特点决定的:1.通常为中高级水平的成人学习者设计;2.使用专门学科固有的方法和活动;3.可能使用与通用英语不同的教学方法[31]。ESP案例教学必将成为一种趋势是因为它具有双重情境真实性:1.从内容方面看,案例本身描述的真实事件和行业活动构成一种内容情境真实性;2.从语言层面看,英文案例是真实文本,即“在真实的文化语境中母语者之间所使用的语言”[32]。真实文本中原汁原味的专业术语和行业概念构成一种语言情境真实性。学习者对真实情境实用价值的追求反映了工具性动机的实质及其对学习活动的影响。
《物流英语》等ESP课程案例教学适合针对相关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开设。因为从课程特定动机因素来说,ESP案例中的真实情境和高级阶段的学习者相关度最高。案例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和大量结构不良问题构成的挑战对学习者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和极高的实用价值。同时,因为ESP案例课程能针对性地训练提高学习者的审辨式思维和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学习者通常对此都抱以较高的期望值和兴趣。从教师特定动机因素来看,将案例教学引入ESP课程将彻底改变传统教学偏重语言的方式,在ESP课堂营造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真实性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此外,从学习群体特定动机因素的角度来说,ESP案例教学中学习者之间是一种合作关系。他们在小组讨论合作解决结构不良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同伴教学。在这一学习群体内,学习者目标导向明确,他们取长补短,互相学习,群体的凝聚力不断增强。在此过程中,学习者对关联性和自主性的需求得到了充分尊重和满足。这些动机因素结合到一起能够高效激发并保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