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迪,郭奇博
(1.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人文社科系,哈尔滨 150025;2.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哈尔滨 150086)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中国古代教育理论著作——《大学》开篇就明释的教育理念,阐明教育是要培养出一个完整的人,这个完整的“人”不仅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更要有健全的人格,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中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其中如何教会学生做人,仅仅通过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或开设单一的文化素质类课程是无法实现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提升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通过教育实践等活动,使学生将人文素质内化为自己的气质,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就业率,满足就业市场需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往往只强调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培养,却忽视了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高职学生在职场上是否有竞争力,是否具备充足的后劲儿,是其职业发展的源动力。这种后劲儿不只来源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更是取决于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程度的人文素质[1]。一个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人,不仅能将知识和技能内化为优秀的气质和人格,更重要的是他会很好地处理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以及周围环境的关系,使其在职场、生活中更好地发展。
此外,高职学生人文素质表现出参差不齐的现状,原因在于学生对自身人文质素的重视程度不够。高职院校人文类课程处于弱势甚至被忽视的地位,学生从心理上不够重视人文素质,在学习过程中淡化了对人文知识的掌握。而人文素质的缺失导致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会出现一些问题,甚至有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或者求职面试时出现极端问题。这些问题的严峻性让高职院校清醒地认识到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意义。
目前,高职院校即使开设了人文素质类课程,但是相较于专业课程,人文类课程的地位得不到凸显。首先,专业课中很少开设人文素质类的课程。即使个别专业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整体上看人文素质课程设置不够全面,知识结构比较单一,不利于广泛培养学生的人文兴趣。其次,高职院校开设的人文课程通常利用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方式,但是随着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程的增多,人文类课程被不断压缩课时,有的院校甚至把必修课程划分到了限选课里,这就意味着此门课程不再是所有专业的必开课程。再次,各高职院校依据教育部要求,开设了一系列人文素质类的公选课,但是课时相对较少,课程涵盖知识面不够全面。并且这类课程主要是对专业课的补充,不能满足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广泛需求。此外,通过课程问卷调查也显示出学生希望得到人文素质的提升,却没有合适的课程可以选择。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师资不足影响了人文课程的开设。
部分高职院校建校时间较短,理工科背景深厚,加之师资队伍年轻化等原因,导致校园缺乏深厚的人文底蕴。这些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文氛围的形成,进而影响到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部分高职院校在人文环境的营造上还处于摸索阶段,组织的人文活动较少,内容较单一,缺少高水平、高质量的文化活动。在举办一些人文活动的时候,由于活动场所等方面的限制也没有达到影响整个校园人文环境的效果。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各高职院校应研究如何有效地提高师生的人文素质,并且从人文学科的建设、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等方面进行改革。只有利用自身的优势,克服困难,才能将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提升落到实处。
高职院校中开设的人文素质课程一般包括文化类课程和艺术类课程,通过开设具有广泛性、交叉性的人文素质课程来完善课程设置,扩大学生的学习途径。同时开展丰富的人文主题活动,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人文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通过学习和实践,激发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学习兴趣,为其人文精神的形成奠定基础。具体措施如下:
1. 充分结合文科师资力量,开设多种人文素质课程
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将思政课、法律课、中文课程、礼仪课程、艺术课程等人文学科的任课教师充分调动起来,开设丰富的人文素质课程。例如艺术鉴赏、历史民俗、人生哲学、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是对专业课程的补充和扩展,也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整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2. 开展丰富的主题活动
通过主题活动,提高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礼仪规范等方面的人文素质。
(1)开设人文讲座。引进一些高质量、高水平的人文讲座能够很好地补充人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2)开展诗词诵读比赛、演讲比赛、礼仪比赛、美术作品、书法作品展示等主题活动。学生在提升人文素质的同时,要给予其展示的平台,通过参加主题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人文素质内化为个人气质,并通过平台展示出来。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建立自信,提升实践能力,锻炼人际交往能力。
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方面,两者不可割裂,在专业教育过程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是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所教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将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形成完整、系统知识结构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具体以高职院校公共课《应用文写作》和选修课《中国民俗文化》为例详细说明。
1. 《应用文写作》如何融入专业教育
高职院校开设《应用文写作》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应用文的写作技巧,提升写作能力。教师结合所教专业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对于常用文体写作,教师将知识讲授与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和职业素养相结合,有重点地设计课堂教学。如会计、金融类专业,教师选择“条据”“市场调查报告”“合同”这类财经类文体写作作为教学内容;在服务类专业教学中,教师选择“演讲稿”“广告”这类服务行业中常用的文体作为教学重点。除此以外,在例文分析环节,教师也会节选和专业相关的案例进行分析与讲解,案例越贴近学生的专业和日常生活,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对写作类课程的重视程度。
2. 《中国民俗文化》如何融入专业教育
《中国民俗文化》在高职院校中一般作为公选课开设。公选课课堂中有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同时,也要从学生专业角度出发,融入对传统民俗礼仪文化知识的理解,结合教师和学生已有的经验,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如食品专业的学生对中国饮食民俗文化非常感兴趣,他们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融合到传统饮食文化当中,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服务类专业的学生通过对人际交往民俗的学习,强化和巩固了专业知识,对职场交际礼仪有了新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学生的职业需求出发,将教学内容自然地渗透到专业教育中,使人文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之中。
良好的师资队伍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来说是重要的条件保障,教师是素质教育的主导者,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成败。忽视文科师资队伍的建设,不符合教育部全面推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所以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提升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保障[2]。
1. 重视人文学科的建设,打造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人文课程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育之本,在反思高职学生人文素质不高的问题时,应该从教师的人文素质状况、教师的知识结构等方面分析原因。调查表明,学生更喜欢知识广博、风趣幽默、有文学修养的教师。由此可见,提高高职教师的人文素质,建设一支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教师队伍,是确保人文素质类课程有效开设的基础。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呈现年轻化,中青年教师占比较高。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需要充分发挥具有丰富教学经验教师的带头作用,帮助青年教师打造坚实的专业基础,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文素质。
2. 为教师创造继续深造与培训的机会
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在于专业的开设要依据就业市场的需求,高职院校教师要了解就业市场需求,进行跨专业教学。为保障教学质量,学校应当鼓励教师学习本学科以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同时更为教师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多方面参与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交流会议。开拓教师的视野,使其了解学科最前沿的资讯以及行业需求,进而对教学进行完善,实现高职院校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人文素质教育是近年来高职院校持续关注的课题。高职院校注重强化学生技能训练的同时,不能淡化人文素质的教育。面对高职学生在工作中后劲儿不足的现状,高职院校也越来越重视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践表明,只有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才能使其成为职场中受欢迎的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以育人为本,全面实施以人文素质为核心的教育,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技术人才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