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研究

2020-03-03 19:02蒋丽洁梁开敏
林区教学 2020年10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师生信息

蒋丽洁,梁开敏

(1.山东财经大学 外国语学院,济南 250014;2.山东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济南 250358)

我国已成为无可争议的互联网大国,“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较2018年底增长7 508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4.5%,较2018年底提升4.9个百分点。截至2020年3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8.97亿,较2018年底新增手机网民7 992万,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3%,较2018年底提升0.7个百分点。 ”[1]以手机为主要媒介的移动互联网与政治、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已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

党建工作从来都不是自说自话,而是依据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具体情况不断与时俱进,在内容、形式与载体上不断与时代契合,这也是中国共产党能够保持先进性的重要原因。新时期,各级党组织必须根据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特点、新任务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不断完善相关规章制度,积极推进“互联网+党建”工作,使党建工作顺应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的趋势,提高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能力。高校作为知识密集型场所,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对互联网依赖度更高。针对社会群体中思想最活跃、知识储备最丰富、创新能力最强的大学生、研究生群体,如何正确面对新技术给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带来的新变化,如何应对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创新工作思路、不断提高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能力,不仅是现实社会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出的要求,也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政治敏感性的体现,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

本文所说的新媒体,是指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的以互网联为载体的传播媒介,尤其是以手机作为传播媒介的移动互联网所衍生的新型传播形式。

一、新媒体给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生党建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各高校普遍认识到互联网的重要性,在硬件建设上不遗余力,为高校党建工作与互联网融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电脑和智能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但是价格越来越低,在高校已经得到了普及,尤其是智能手机,几乎人手一部。高校师生相较于其他社会群体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能力更强,网络依赖度更高。硬件的飞速发展使除文字外的高清图像、视频、高保真音频传播、会议直播、远程课堂、互动交流等均可以通过互联网顺利实现,为高校党建工作提供了日益丰富的多媒体手段、多媒体资源以及优化工作的新途径。同时随着国家“智慧城市”“无线城市”战略的不断实施和高校自身“无线校园”工程的推进,随时随地上网已成为现实,移动网络已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高校师生接收信息已完全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有利于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新媒体的媒介特性给学生党建工作提出了新挑战

互联网信息自由传播、去中心化的特性使得网上信息泥沙俱下,良莠不齐,不断冲击现有的社会价值体系,师生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以社交媒体、自媒体为主要传播途径的移动互联网使社会生活日益“碎片化”。大学生、研究生群体脱离了高压式管理的模式,个人自由度高,知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科研压力大,上网时间长,受网络影响大。从传播学角度看, “子弹论”“靶子论”面临着网络时代的巨大挑战,建立在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强化”模式下的强制灌输型单向传播容易引起受众的反感而难以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

党建工作本身具有的政治属性和长期以来灌输式的政治课教育模式使目前的党建工作在网络环境下显得不够接地气。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大学生、研究生对学校网上党建内容的主要印象是没有意思,说教的意味太浓,觉得与自己日常生活学习没什么关系,除非政治考试或者自己参加组织教育活动需要考核,或者自己要入党、转正等需要必须了解相关程序和知识的时候才会上网查询相关内容。平时,大家对党建信息一般都敬而远之,极大影响了学生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高校管理的特殊性要求学生党建工作融合新媒体

高校是知识分子高度聚集之地,是传承知识、创造知识和培养人才之地,高校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在“人”上。高校各项工作要取得成效、获得可持续发展关键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育规律,归根结底就是要以人为本,尊重广大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保护广大师生的合法权益,倾听广大师生的合理诉求,鼓励广大师生群策群力参与到学校建设中来,这与互联网精神是一致的,也是可以通过新媒体实现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不能只是相关管理人员的独角戏,应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充分发挥广大师生的主观能动性,高校党建工作才能不断得到加强。

(四)高校发展的形势要求学生党建工作创新新媒体应用

目前,我国有一批规模庞大、校区分散的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日常学习、生活中不再像以前联系那么紧密。同时,高校招生规模越来越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逐渐超过了学术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为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学生实习在不同地点,实习时间也不尽相同,这也对学校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方便、快捷、不受时空限制正是互联网的优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目前高校管理中面临的难题。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说,媒介是人的延伸。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的不同媒介,如书籍、报刊、电话、广播、电视等都是在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强化了人的不同感官或器官,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今天的移动互联网融合了以往所有媒介的功能,完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打破了信息集中传播的模式,新媒体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融媒体。随着高校党建新媒体应用的不断完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完全可以不受地点、班级、时间的限制,可以全流程在网上进行,大大提高了高校学生建党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二、新媒体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应用的现状

(一)功能单一,资源闲置

近年来,高校普遍重视网络硬件建设,网络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观,相当一部分高校的硬件设备比较先进。但是互联网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依然只是作为一个传播媒介来进行党建信息的宣传和展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等与互联网结合不紧密,互联网在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巨大潜力未能显现出来。

目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主体依然在线下进行,线上主要是用来发布通知、公告、新闻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与解读。载体以文本为主,语言严谨规范,突出内容的权威性。主要原因是高校人员相对集中,线下面对面工作相对容易实现。经过多年发展,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相对完善的流程和方法,党员的教育、发展、关系转接等内容、时间相对固定,党务工作者一旦熟练掌握相关业务后,可以较为顺利地完成工作,从而主观上缺乏利用互联网进行创新性工作的动力,把互联网仅仅作为党建工作的一个手段和辅助工具。

为适应新媒体的发展,各高校纷纷开通了官方微博、微信,主要用来进行新闻发布和信息展示。党建工作作为学校众多工作的一部分,只有重要新闻需要发布时才会在学校“官微”中出现。部分高校的学生管理部门、二级学院、学生社团也开通了党建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但是总体而言,日常维护良好、功能完善的高校官方学生党建新媒体尚不多见。

(二)参与性差,传播效果不理想

从形式上来看,网站是各大高校利用互联网进行党建工作的主阵地,高校网站中都有涉及党建工作的内容。从学校层面来看,几乎没有高校建立专门的党建网站,多数是在党委办公室、党校、组织部以及研究生院、研工部、学生工作部、各二级学院等部门网站中设立党建栏目,信息以单项传播为主。虽然移动媒体中党建微博、微信中开始出现了诸如“预约党课”之类的互动栏目,但只是在特定时间内进行的网上报名,实际上仍然是在线下进行,师生参与度比较低。

这种对受众不加甄别的、无差别化的信息传播方式,无法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对传播效果缺乏客观的评价和反馈机制,忽视了影响党建信息传播的各种社会因素,忽视了广大师生对信息的选择、理解、接受的能动性。同时,这种传统的信息发布形式过于相信自己的权威性和单个网络的作用,在人人都是自媒体、每天海量信息传播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往往不会有较好的传播效果。

(三)专业人员匮乏,维护乏力

目前大多数高校没有配备专业人员专职负责网上党建工作,一般由部门相关人员兼职负责网上党建信息的维护。院系情况则更为复杂,随意性很大。办公室、团总支(团委)、学生会、组织部等在自己工作范围内涉及党建内容的都可能发布于网上,缺乏统一的管理。这主要是由相关负责人员的思想观念和高校管理现状造成的。一方面,相关负责人员虽然也认识到网络党建的重要性,但是大多数负责人员并非相关专业出身,对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和特点缺乏了解,对现代信息技术缺乏足够的认知,对传播规律缺乏系统的学习,对党建工作与互联网融合缺乏研究,没有认识到互联网与党建融合对高校党建工作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因而高校网络党建工作缺乏统一规划,只是把互联网党建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一种补充。另一方面,高校目前编制紧张,行政人员不足。高校很多行政管理人员都身兼数职,日常的行政工作占据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成为行政管理人员的普遍心态。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缺乏主动学习、了解相关知识、创新性地利用新媒体的积极性。

三、创新新媒体应用,提高信息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能力

(一)运用新媒体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目标和原则

要提高网上党建工作的认识,从学校发展的全局统筹规划网上党建工作,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使学生党建工作全方位触网。要把网络建成思想传播的高地,能够有效掌握舆论导向;要激发广大党员群众的参与热情,使网络成为学生党员群众的精神家园;要梳理组织流程,打造网上党建协同工作平台,实现数字化党建;要坚持党内外民主,使网络成为民主监督、反腐倡廉的阳光阵地;要不断汲取经验教训,逐步建立适应网上党建工作的规章制度,培养一批专业化的网上党建队伍。

(二)新媒体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创新应用

1. PC端、移动端相互配合,打造符合传播规律的信息平台,保障党建工作信息的有效传播

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给高校党建工作带来了挑战,传统的信息传播垄断局面被打破。高校师生信息获取的主要手段已经不是传统的报纸、电视、大型网站,而是以手机为载体的移动媒体。只有按照网络媒体的传播规律,有针对性地规划、设计传播平台和内容,通过高频率、广覆盖的方式构建网上红色阵地,才能在与网上各种思潮的博弈中占领一席之地。《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加强互联网宣传队伍建设,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2]

(1)高校整合校内党建资源,建立权威的信息发布中心,树立权威、客观、系统、及时、可信度高的信息传播者形象。虽然传播者在信息发布之前会对相关材料进行把关,但是否能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则不是由传播者自身的主观愿望决定的。同一内容,不同的平台发布,可能被接受的程度千差万别。这主要是受众会根据传播者本身的可信度对信息的真伪和价值作出判断,从而决定是否选择接受、反对或者视而不见。因此,保持党建信息发布平台良好的媒介形象对相关信息的有效传播至关重要,这决定了平台发布的内容是在第一时间内被广大师生关注、接受,还是迅速被淹没在互联网的信息洪流中。

(2)PC端、移动端相互配合,互为补充,构建网络党建工作生态系统。著名的“选择性定律”指的是受众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会根据个人的情况而有所选择、有所侧重,使所接受的信息同自己固有的价值体系和既定的思维方式尽量地协调一致。受众对媒介和信息会进行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等。对受众不加区分地推送信息,传播效果往往是非常有限的。根据使用个人电脑和移动媒体获取信息方式的不同,在党建工作平台建设中应该区别对待。大型党建网站的受众主要是使用个人电脑的师生,他们使用电脑获取相关信息表明此时他们时间相对充裕,有系统了解信息的可能性,同时电脑屏幕相对较大,可以接受长时间的文本阅读和高清音视频内容及图像的播放。因此网站建设应该突出大而全,既要有轻松的日常新闻展示,也应有严肃的理论分析;既要有新时代党建工作的新成就,也应有党建工作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既要有各种文本的展示,也应有图像、音视频内容的呈现等。也就是说党建工作网站的建设应尽量涵盖党建信息的方方面面,重点突出内容的全面性与权威性。移动媒体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方式具有即时性的明显特点,因此要采取大主题小切口的方式进行传播,内容要短小精悍,要贴近师生生活实际,要结合具体事例,语言要生活化、网络化,避免使用空洞的语言,要淡化党建信息的宣传说教色彩,在内容、语言、场景设计、形式等方面要有一个或多个特色,以增加平台的黏性。互联网中与本校党建相关的电脑网站、手机网站、移动APP、微信平台、微博、博客、社区、办公系统、数据库、受众等元素构成了高校网络党建工作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可以记录受众的一切行为,比如使用的是什么媒介,来自哪里,搜索了什么词语,浏览了什么信息,停留了多长时间,给了什么评价,留下了什么意见等。通过这些大数据,系统就可以很清楚地得知哪些栏目广大师生比较喜欢,哪些栏目还需要改进甚至取消,不同群体的关注点有何不同等。大数据时代,一切网络行为均有迹可循,为党建信息的精准投放和党建工作的个性化、社群化提供了可能性。通过大数据分析不同社会关系网络的群体和因个人经历、受教育情况等因素形成的内在群体规范的细微差别,通过个体的网络行为,可以准确得出不同内容对具体个体的“可说服性”,从而可以使党建信息传播以受众为中心,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网络党建生态系统的建立也可以实时监控网络舆情,并由相关工作人员和专家在第一时间分析、研判,并决定是否需要及时作出反应,形成舆论的联动机制,有利于高校有效应对校内外突发事件和群体事件。

(3)讲求传播技巧,重视用户体验,增强党建工作平台的交互性,让广大师生全面参与网络党建。人们接触使用媒介具有主观能动性,是出于特定需求来选择媒介,从中得到某种满足。这种需求包括情感的需求、认识的需求、个人整合的需求、社会整合的需求、缓解压力的需求等。使用特定媒介后满足与否,将影响到之后的媒介选择使用行为,并根据满足结果来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从而影响着下一次的选择。新媒体时代,网民需要的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产品、一种服务,还有一种感觉、一种心理的需求。高校网络党建工作平台一要快速提供权威可靠、群众需要的内容;二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把群众路线贯穿到党建工作的方方面面。在党建平台上要设有交互性的栏目,倾听广大师生的呼声,满足他们的要求,让其全面参与到从内容到形式的建设中来,并从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提高其对学校党建工作平台的忠诚度。

2. 梳理组织流程,打造网上党建协同工作系统,实现数字化党建,建立扁平化的党组织结构,提高工作效率

高校党组织领导机构是一种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权力和信息自上而下层层传递的同时也层层减弱,是一种单向的传导机制。这种结构最大的优势是具有组织高层资源控制力,社会动员能力强,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劣势是信息从高层到基层传导会递减并产生偏差,层级越多减弱的程度和偏差就会越大。为保证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组织高层只能不断增加信息传递的频率和强度,如增多会议和文件,以更多的会议推动会议决议的执行,其工作效率必然不会高。同时,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信息很难有效到达组织高层,使得基层党员参与党建工作的积极性普遍较低,不利于党内民主和党内监督工作的开展。

利用新媒体打造网上党建协同工作系统,通知公告、党员教育培养、党员发展、党员关系转接、文件传输、信息交流等党建工作所涉及内容均可以在系统内部实现,把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改造为高校内部扁平化的结构,让信息在组织内部可以自由流动,使党建工作真正实现数字化、网络化。

党建协同工作系统需要涵盖的具体内容应至少包含如下方面:

(1)分解党建工作过程,严谨设计各项工作的网络流程,实现党员发展、教育、日常管理的网络化,相关内容的共享化和大数据化,真正打破党建工作的时空限制。高校党建工作比较严谨、工作程序比较规范,工作人员政治、业务素质较高,业务比较熟练,这都为党建工作网络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根据管理权限的不同,设定不同权限的账户。相关工作人员登录系统后,可以全程跟踪、监控工作的各个环节,发现问题可以及时介入、纠正、调整。常规性工作则可以由系统根据设定的要求自动化管理,事前可以提醒,规定时间未完成相关工作可以提示,事后可以自动归纳总结。这样智能化、标准化的工作既可以节约大量人力物力,又可以使党建工作的每一环节都科学严谨、不留死角。

(3)全程留痕、可追溯。党建工作全流程可查阅、追溯,基础数据库可以随时更新,并可查询更新记录;上级指示、通知可以随时发送给相关人员,下级的意见、建议也可以无障碍地抵达上级;成员内部可以通过系统生成的通信模块自由交流。党建工作的智能化水平可以大幅度提升。

3. 强化党内外民主监督,开辟反腐倡廉的新战场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为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使广大党员参与党的建设更加方便、快捷。信息获取方式的转变,使普通党员群众也具备了相应的党建知识和参与能力,民主监督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党务工作要实现网络公开化,扩大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科学决策权。高校重大决策、重要安排、党内组织人事变动、民主生活、考察考核等工作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党建生态系统中某些平台中公开进行,征求广大党员群众意见,接受大家监督。

要利用好网络党建生态系统,简化网络举报形式和程序,通过系统自动筛选、人工逐步排查的方式,监测高校工作中可能存在的腐败风险和学生党员发展、培养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建立反腐倡廉预警机制,根据预警评估的情况,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厘清相关人员的权力边界,动态调整党建协同工作系统的流程和内容,使党建工作更加标准化、程序化、数字化,有效提高高校党建工作水平。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师生信息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订阅信息
麻辣师生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展会信息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