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 娜
(郑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郑州 45000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个人主体性问题日渐显露,已经成为影响个人全面发展的极为重要的因素。思政课肩负着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针对以往思政课中学生主体性缺失问题,不断改进教育模式,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主体性。然而过犹不及,在思政课中逐渐出现了学生主体性泛化现象,大大减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此,从思政课学生主体性泛化现象入手,剖析思政课中学生主体性泛化的表现,并提出应对的基本思路,推动思政课真正发挥“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作用,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健康地成长。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1]主体是具有自觉意识、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实践活动的人。简言之,主体性就是指作为活动主体的人在实践过程中对客体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思政课学生主体性主要是指在思政课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表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自主性指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有选择性地接受思政课教师对其施加的影响,对自己所要的信息主动内化以建构自己的思想观念和知识结构。能动性指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思政课教师传授的知识,也不是对思政课教师所传授的信息不假思索地接受,而是具有一定的自觉能动性,积极汲取自身认同的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并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自身实践相结合,从而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创造性指学生在思政课学习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的价值标准,而后逐渐深化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从而作出更有益于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离不开教师主导性的作用,二者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师的主导是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前提,而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实现也要以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为基础。”[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并不代表思政课教师可有可无,或是放弃自己的主导地位,更不意味着一味放纵学生,任由学生为所欲为。人的主体性的发挥也不是无条件的、无限制的,“当人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并通过行动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性时,不一定都能得到有益于社会、群体和个人的结果。”[3]过度侧重思政课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哪一面都是不恰当的,都将阻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所以,在有效激发学生主体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将两者有效统一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为改变过去学生主体性缺失的状况,思政课大力提倡解放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主体性备受重视而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也出现了某种程度的不良泛化。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一定的条件和限制,一旦超出这个标准和限度,跨出这条线,就会造成思政课教学活动的混乱。
1.部分学生抢夺话语权
“话语权是通过语言对他人产生一定的影响力,进而达到其权利的体现。”[4]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引导、调控、影响,代表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地位。在以往的思政课教学活动中,教师拥有绝对的话语权。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改革的实施,学生也拥有一定的话语权,这是教育改革活动的显著成效。然而,也存在一些不恰当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情况,部分学生话语权逐渐超过教师,教师的主导地位大大减弱。当代学生多为90后、00后,他们思维活跃,热衷于追求潮流,不安于现状,传统的“灌输”“强制”等思政课教学模式已受到学生的抵触,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发挥。在思政课改革创新过程中学生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开始主动参与思政课教学活动,提出自己的问题,表达自己的见解。此外,在网络迅猛发展的时代,互联网因其便利性深受广大学生青睐,学生善于从网络上接受新信息、获取新知识,经常学习使用网络语言,让教师如坠云雾之中。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学生有了更多的话语自信,有些学生开始在课堂上利用自己的主体地位,以自己拥有权利为由与教师辩解,甚至破坏课堂纪律,与教师争夺话语权。另外,为响应课程改革的号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部分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话语权,以“学生讲课,教师评价”的方式进行思政课教学活动,本意是为调动学生积极性,打破以往思政课枯燥死板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学习。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全程由学生自己讲课自己评价的现象,学生完全拥有教学话语权,成为课堂的主导。
2.部分学生走向自我中心主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强调师生间的对话与交流,师生关系从传统的主体与客体对立走向主体与主体对话、‘我与你’的关系”[5],强化学生主体性成为教育界关心的热点。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有效开展新的教育模式,学校大力倡导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平等关系,“平等”已然成为现代师生关系的“标配”,思政课教学亦是积极倡导和践行师生平等理念。提倡平等师生关系原是为了尊重学生,促进师生和谐相处,更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活动。然而在许多学校中,人们庸俗化地理解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加之有些学生从小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常常只顾自己而缺乏集体主义精神,这部分学生极易在“平等”的保护下走向自我中心主义,即过度关注自身的权利,披着“自由平等”的外衣,强调自己在教育活动中理所应当地享有权利和自由,无视校规校纪肆意妄为,在思政课教师对其不当行为进行批评教育时,认为教师侵犯了自己的自由和权利,从而反抗、拒绝服从,出现一些“忽视教师,我行我素”的现象。自由是一定规则内的自由,权利也具有一定的限度,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帮助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实践活动,思政课教师对学生自由的正当约束力减弱,严重阻碍了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这部分学生在思政课教学活动中的自由被扩大,最终会变得肆无忌惮,只着眼于自己过度的权利与自由,无视别人的劝诫与善意,即使是教师正当的干涉干预,也会引起他们的反感。他们宣扬着自己所谓的自由,洋洋得意于自己的潇洒,并未看到自由是有限度的,以自我为中心,漠视他人的存在,终会堕入“自我中心主义”的泥沼。
3.思政课教学活动娱乐化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6]思政课是传播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渠道,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坚持思政课的政治性,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有效发挥思政课的教书育人作用,帮助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时代新人。但是在思政课改革创新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枉顾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政治性而趋向娱乐性的现象,这些教学活动表面红红火火,形式生动活泼,师生其乐融融,实际并非如此。部分教师为“发挥学生主体性”,片面追求思政课教学效果,抛弃了自己的主导地位,专讲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用低俗、浅薄的语言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虽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但消解了思政课“立德树人,培根育魂”作用,淡忘了思政课教师的责任。还有些教师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创新上课形式,不可谓不用心良苦,但有时弄巧成拙,在实际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很多活动变成了形式主义,失去了育人的功能,只剩下娱乐学生的作用。如比起枯燥的文字,学生更喜欢形象生动的图片和视频,为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部分教师在教学课件上增添许多图片、表情包、视频等,虽达到了学生关注课堂教学的目的,但过于华丽的装饰将学生的兴趣都集中到课件制作上而非教学内容上。而且,网络信息化时代改变了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泛化,一些落后的文化内容也乘机渗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中,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学生不能正确地分辨,此时思政课教师若不能及时给予正确引导,极易导致马克思主义的变质和过度娱乐化。
教师与学生是思政课最重要、最直接的参与者,也是影响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要素。有效应对思政课学生主体性泛化,关键在于:优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营造思政课教学良好环境,正确认识师生关系;改善思政课教育教学方法,适度发挥学生主体性。
1.优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7]。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了教师在办好思政课中的地位作用。要使思政课内容真正入脑入心,实现教学活动预期目标,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首先,思政课教师自身要明道信道,拥有科学的理论武装,才能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广大思政课教师要真信真懂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用富有时代性又贴近学生的大众化语言去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到既通俗又不庸俗,增强学生认同感,在思政课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大千世界,纷繁复杂,思政课教师要始终保持政治清醒,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应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明确是非曲直,以免学生随波逐流。
其次,自觉提高思政课教师“六个素质”,以身作则,树立高尚人格,发挥榜样作用。学校要严把教师入职考评关,重视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营造良好师风氛围,让教师在潜移默化中不断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在教学活动中散发人格魅力以感染学生,打造有温度的思政课。
再次,补齐思政课教师数量短板,加强模范思政课教师宣传引领,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新发展。学校应大力引进高水平高端人才和优秀青年教师,着力改善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为思政课教师队伍注入新活力,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通过活动、新媒体等方式展现模范教师教学成就,激发思政课教师教育教学积极性。加大对教学有感染力、高质量的思政课教师的宣传,推动全国教师互相学习借鉴经验,分享优质资源,组成共同学习小组,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2.营造思政课教学良好环境
“成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只在于教师高质有效地供给,更在于学生积极地接受与吸收”[2]。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是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首先,加强学校文化环境建设。正确倡导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平等关系,不能过度泛化平等关系,导致学生主体性发挥过度。“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随意发挥主体性,更不意味着思政课教师失去主导性地位。通过塑立教育家雕像、建设人文建筑景观、教学楼里张贴名人名言等宣传形式倡导正确的教育理念,使师生都意识到学生主体性发挥是有限度的,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思政课教师加以引导。学校还可以深入挖掘校史、校训、校园人物等文化元素,发挥文化育人作用。
其次,组织参观革命圣地,进行现场教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在此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向学生讲述革命老区的故事,与学生共同探讨、回顾历史,实地感受学习革命先辈的伟大精神,传扬红色文化,增强学生的爱国之情和社会责任感。实践是理论最有力的证明,让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融会贯通,才能让思想政治教育更深入人心。
再次,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日常教育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打造学生喜爱期待的课堂。在文艺汇演中,可以编排带有教育意义的节目,让节目演出“思政味儿”;在春节、中秋、国庆等节日中,带领学生进行主题实践活动,感受独属于我国的节日风俗,强化学生的民族感和国家归属感;在日常活动中,可以重现我国重大历史场景,自编自演南湖红船、抗战烽烟等思政课短剧,在回顾历史的长河中加强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3.改善思政课教育教学方法
在网络蓬勃发展的现代社会,学生接受新思想新信息的途径复杂多样,不再满足于传统单向传输的枯燥乏味的学习方式,利用网络开展思政课教学的新形式颇受学生喜爱。但网络信息繁杂且真假难辨,思政课教师要善用新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辨认思考能力,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文化,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首先,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合理制定教学目标和内容,实现网络引导与现实规约相结合,进一步夺得思政课教学的主动权。走近学生,了解学生,换位思考,只有熟悉学生的需求侧,才能在供给侧上对症下药,解决课堂教学的种种难题,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拥有话语主导权。及时关注网络信息并将网络热点问题融入思政课教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分析解读热点话题,正面回应学生对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疑虑,引导学生事理结合,正确认识、认真思考网络问题,进一步增强理论的吸引力和认可度。
其次,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恰当使用多媒体、演讲等教学方式,让新媒体技术为思政课有效性增光添彩,而不是让思政课成为科学技术的附庸品,导致思政课华而不实。可以邀请校内外知名学者进行线上讲座、网络思政课教学等,实现思政课跨时空教学。巧用“微助教”“雨课堂”等网络教学工具,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教与学相结合,增强思政课教学的便捷性和实效性。
再次,强化师生互动交流,达到教学共振效果。运用启发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凸显学生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走出思政课“要么远离学生、要么迎合学生”的困囿,让学生愿意学、有收获,让老师乐于教、有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