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晓典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 晋中 030801)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将会给社会带来消极影响[1]。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在不断增大,仅2020年一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就达到874万人,就业竞争愈发激烈,就业形势也愈加严峻。作为农业院校的本科毕业生,其就业形势也将变得更加复杂,就业问题更加凸显[2]。因此,提高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了解农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可以帮助农业院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就业市场建设与管理等一系列的工作,发挥靶向作用,提高就业服务工作的精细化、准确化,确保就业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成效[3]。因此,本文采用调查问卷和个人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调查了地方农业院校毕业生目前的就业意向,并从就业意向、就业困扰和就业指导三个方面入手,采用因素分析法对农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和意向进行系统的识别与分析,最后更针对分析识别的内容提出了完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和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工作思路以及具体的建议与对策。
为了准确地了解农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意向,本文采用以问卷调查为主、学生个人访谈为辅的方式,对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的2019届本科毕业生开展了就业意向调查。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415份,其中有效问卷407份,问卷有效率为98.07%。调查对象中,女生275人(占67.57%),男生132人(占32.43%)。
1.毕业生就业意向清晰,但基层就业积极性不足
在面对就业抉择时,仅有15.71%的毕业生表示“比较困惑,没有考虑清楚”,这表明其他大部分毕业生的就业意向清晰,有明确的就业目的,能够找到自身的努力方向。从毕业生首选的就业意向统计分析可知,毕业生选择为升学、企业、政府/事业单位、自主创业、基层就业、出国和其他的比例分别为38.57%、28.26%、10.07%、7.62%、3.69%、0.74%和11.06%,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意向主要以升学读研、企业和政府/事业单位就业为主,基层就业的积极性不足。
2.毕业生倾向于专业就业,但对专业前景了解不足
对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意愿”分析可知,有66.58%的毕业生愿意从事本专业的工作,仅有11.43%的毕业生明确表示不愿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表明毕业生更倾向于专业就业。通过与学生座谈可知,学校的专业认知教育和课程开设情况较为合理,使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感兴趣程度得到了提升。但是据问卷调查数据可知,15%的毕业生对专业的就业前景十分了解,61.43%的毕业生对专业的就业前景有一定的了解,23.57%的毕业生不了解专业的就业前景,表明毕业生对专业前景认识不足,认知程度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3.毕业生倾向于城市就业,对薪酬期望较合理
对毕业生“首选的意向就业城市”分析可知,毕业生更倾向于大城市就业,有93.12%的毕业生意向就业城市为省会及二线城市以上,选择乡镇和县城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占比较低。据调查数据显示,65.85%的毕业生表示关注过乡村振兴战略,表明毕业生虽了解乡村振兴战略,但出于家庭和自身发展的因素考虑,扎根农村、服务基层的意识并非十分强烈。同时,对毕业生“期望薪酬区间”分析可知,有64.29%的毕业生期望的薪酬低于全国毕业生人均月收入(根据麦可思公布的统计数据2018年全国本科毕业生人均月收入为5 135元)。此外,毕业生的期望薪酬(3 000—6 000元)在全国平均月收入水平附近的毕业生占毕业生总人数的75.96%,表明毕业生对工作之后的预期薪酬收入有一个较为合理区间,反映出毕业生对当前的就业期望较合理。
4.毕业生择业更看重个人发展和薪资福利
对毕业生“择业优先考虑的因素”分析可知,毕业生更加注重个人发展空间和薪酬福利,分别有37.38%和32.86%的毕业生将其作为择业优先考虑的因素。同时,工作地点也是毕业生择业考虑的意向因素,有21.67%的毕业生将其作为择业优先考虑的因素。由此可知,毕业生更加注重用人单位能否给自己提供相对优良的个人发展空间和较为满意的薪资福利,反映出毕业生能够明确自身需求,合理筛选用人单位。
5.毕业生择业决策受家庭的影响较大
书籍帮助许许多多的人获得了智慧,走向了成功,但是,也有一些读书人没能真正认识到读书的意义,自己没长进,反而厌恨书籍坑害了自己。南北朝时,梁朝的梁元帝就是这么一个。
在择业过程中毕业生受父母的影响更大,据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可知,45.71%的毕业生表示在择业过程中父母对自身的择业决策影响最大,仅有30%的毕业生择业决策不受他人因素影响。同时,对毕业生的“家庭背景和首选就业方向的交叉”分析可知,毕业生的首选就业方向受到自身家庭背景的影响[4],如在首选就业方向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毕业生中,自身父母的工作为公务员/事业单位的比例最高。
6.毕业生创业意向较强,但缺乏相关的支持和指导
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意向”分析可知,有56.51%的毕业生有自主创业的想法,同时有57.24%的毕业生表示希望得到创业的培训与指导。此外,认为自主创业需要资金、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技术、政策支持、项目以及其他支持的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比重分别为82.80%、60.44%、56.02%、44.96%、20.39%、3.93%,表明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需要创业方面相应的支持和指导。
1.毕业生实习实践经验较少
在“目前自身最欠缺的素质能力”这个问题上,4.52%的毕业生认为是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16.19%的毕业生认为是沟通协调能力,19.29%的毕业生认为是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40.24%的毕业生认为是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19.76%的毕业生认为是专业知识和经验,表明实习实践经验较少是毕业生最为欠缺的素质能力。
2.毕业生择业的困扰为缺乏就业信息和对社会的了解
根据调查可知,在“择业中最困扰的因素”这个问题上,有43.98%的毕业生认为是求职目标不明确,52.58%的毕业生认为是就业信息量少,35.87%的毕业生认为是专业知识缺乏,36.12%的毕业生认为是能力不足,26.78%的毕业生认为是求职方法欠缺,48.16%的毕业生认为是对社会缺乏了解,8.85%的毕业生认为是经济问题。
3.毕业生面试的困扰为面试经验不足
在毕业生“面试过程中的主要困扰”这个问题上,67.57%的毕业生认为是缺少经验、心理紧张,33.91%认为是专业知识差,42.01%认为是语言表达能力差,31.2%认为是没有社会关系,46.44%认为是知识面狭窄,25.31%认为是面试技巧和礼仪知识欠缺。可以看出,毕业生在面试中困扰较多,主要缺乏面试经验、面试技巧。
1.毕业生对职业生涯虽有规划,但科学性不强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6.63%的毕业生详细地做过职业生涯规划,74.94%的毕业生简单地进行过职业生涯规划,18.43%的毕业生没有做过职业生涯规划。同时,有52.83%的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未选修过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指导等课程,反映出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不足,大部分学生没有系统地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内容,对自身兴趣、性格和职业能力未进行科学的测试与评估。
2.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多样,但仍以学校提供为主
对毕业生“主要的就业信息获取途径”分析可知,通过报纸期刊、学校就业信息网和就业服务平台、用人单位网站和宣传、亲戚朋友介绍、校园招聘会、招聘网站、学校老师推荐、同学朋友交流和其他途径获取就业信息的毕业生比重分别为10.81%、46.93%、36.36%、20.64%、49.39%、27.27%、11.06%、23.83%、12.04%。可以看出,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丰富,其中通过学校就业信息网和就业服务平台、校园招聘会等途径获取就业信息的毕业生较多,表明学生更青睐于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
3.毕业生对学校工作满意,同时期望学校提供就业机会
毕业生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满意程度较高,其中仅9.09%的毕业生对学校的就业信息不满意。对毕业生“希望学校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议”进行分析,希望学校在提供就业信息、组织校内人才招聘会、邀请就业专家做专题讲座、提供社会实践和实习机会、加强就业网络建设等方面提供就业服务改进的毕业生占总人数的比重分别为65.48%、56.90%、34.29%、64.05%、36.67%,可知毕业生希望学校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实习机会以及多组织招聘会,表明学生对学校提供的就业岗位信任度和认可度较高,希望学校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备选择。
农业院校应将人才培养和实习实践进行有机融合,加强以教学实践、专业实习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实践教育,组织专业教师参加、指导社会实践,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优化基地结构,构建专业实践教育体系[5],形成渐进式实验实践教学模式,从专业教育、专业实践、专业实验和毕业实习四个层次开展专业实践教育,积极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实践应用的能力、团队协作的精神,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6]。同时要积极鼓励学生在假期自主开展实习,加深对专业、行业的认识和了解,便于择业中合理选择就业行业、地域和岗位。
农业院校应完善就业指导服务管理制度,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将班主任、兼职辅导员纳入到就业工作队伍中,增加就业工作人员数量、提升就业工作人员的素质,确保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质量。丰富就业指导服务的形式可通过讲座、比赛、沙龙、模拟活动等开展简历制作、模拟面试、就业形势等主题活动,提升毕业生的就业技能;同时,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为毕业生提供有效的就业信息服务。因毕业生生源和专业结构的特殊性,实现毕业生求职需求信息全覆盖难度就高,故要引导毕业生走出学校,利用线上资源积极获取就业信息[7]。
农业院校应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统筹校内校外多方资源,完善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对有需求的学生开展完整的创业意识、创业素养、创业理念和创业注意事项的培训[8],引导学生形成创业观念,了解创业知识。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的创新创业比赛,激发学生自主创业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大力营造创新创业的校园氛围。此外,学校应投入适当资金用于支持和鼓励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建立专门的创业平台和场所以及创业指导工作室,为有意愿创业的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服务和支持。
农业院校应建立健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将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大学生创业指导开设为必修课,帮助毕业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要点和注意事项,掌握自身的性格、兴趣、能力评估和分析的方法,了解时间规划和管理的技巧。同时,要丰富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便于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建立恰当的就业期望值,合理客观地评价自身,明确自身定位。此外,要引导农业院校的毕业生积极投身农村、农业,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鼓励学生基层就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农业院校应丰富教学实践的形式、内容和质量,提升学生对专业的感兴趣程度,将教学活动“开在田间、上在地头”,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对学生开展专业认知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前景。同时,邀请知名教授、企业专家、优秀毕业生开展与专业前景内容相关的系列讲座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农业行业就业现状,明确自身的就业意向。
本文以调查问卷为主、学生个人访谈为辅的方式,对地方农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进行了调查,并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系统性分析。结果表明,农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意向清晰,倾向于专业就业、城市就业,在择业过程中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和用人单位的薪资福利,但是毕业生对专业的就业前景不乐观、基层就业的积极性不足;同时,毕业生实习经验少、面试经验不足,缺乏就业信息及社会经验成为求职过程中最大的困扰。此外,毕业生对学校的就业工作满意度较高,对学校提供的就业岗位信息信任度较高,并希望学校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信息。最后根据分析识别的就业意向的内容要求,从加强专业实践教育、完善就业指导服务、健全创业教育体系、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和丰富教育活动形式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建议与对策,以加强农业院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成效,由此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