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茂芹 周刘波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中将“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并指出:“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①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年,第4、5 页。作为指向学生价值取向的核心素养,家国情怀还关系到“培养什么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是历史学科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
家国情怀是一个统合性概念,是传统性和现代性,文化性和政治性,传承性和发展性的统一。具体而言,家国情怀包含文化传承、国家认同、责任意识和国际视野等核心要义。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②周刘波:《家国情怀:历史教育的价值旨归及其实现路径》,《教学与管理》2017 年第28 期。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我们息息相关,无形中融入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之中。
从历史渊源看,家国情怀源自绵延数千年、世世代代相传的悠久历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华文明之所以历经磨难,又生生不息、沿袭至今,植根于民族文化深处,传承至今的家国情怀起着关键作用。
从当代语境看,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映照和现实要求。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我们要求把家国情怀中“对家庭的眷恋、对家庭成员的关爱、对家族历史的追忆延化为疆土之爱、人民之爱、文化之爱”,③刘紫春、汪红亮:《家国情怀的传承与重构》,《江西社会科学》2015 年07 期。从而构筑成时代所需的主体意识、担当意识和奉献意识,为“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家国情怀还蕴含着国家认同理念,并在价值理念上深刻影响着中华文化的政治取向和文化特征。家国同构是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之一,在古代中国“共同体以‘家’和‘国’的二元结构存在”,“国是家之扩大,家是国之缩小,二者相互比较借鉴,难以区分。”④盛泽宇:《“家国同构”问题与中国的法治国家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5 年06 期。“家”与“国”的一体化特征深刻影响着家国情怀的内涵和构成。
基于家国情怀的国家认同,是一个从情系家庭、眷恋故土到热爱国家的层层递进过程。这种“家”“国”一体的国家认同,首先是基于“中华文明”的身份认同,是以中华民族绵延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为存在前提的。进入近代,民族危机加深的时代背景又使国家认同成为救亡图存、争取国家独立的必要手段,家国情怀也衍生出了对国家最强烈的认同情感。从民族特有的历史记忆出发,学生可以全方位、多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进而形成对国家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意志认同与行为认同。
家国情怀也意味着一种责任意识,“家国情怀把主体置于‘家国同构’的共同体意识之下,使得个人意识必须服从社会意识,服务于共同体利益”。①杨清虎:《家国情怀的内涵与现代价值》,《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6 年02 期。它将个人奋斗目标与国家宏伟理想融合在一起,追求个体对国家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服从,显示出一种特有的中国式道德理想。
古人常把“家国天下”作为一个词来理解,并赋予了个人抱负、集体寄托、民族理想和公民憧憬的内涵。②许章润:《论“家国天下”——对于这一伟大古典汉语修辞义理内涵的文化政治学阐发》,《学术月刊》2015 年10 期。从《礼记》的“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到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从《日知录》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都是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家国情怀的综合体现。这种责任意识把国家、民族和个人凝结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追求和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重要因素。
家国情怀还体现了一种国际视野,要求学生能够形成开放、包容、平等、互利的心态,主动去了解和学习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它还主张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要求我们能够引领学生从世界这个大视角去探讨中国在世界整体中的作用和地位,去关注全人类的共同发展和前途命运”。③林德田:《家国情怀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天下情怀》,《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7 年第9 期。
中国古代士大夫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天下大同”,由此也衍生出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等与他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伦理美德。从《礼记》的“以天下为一家”到孔子的“四海之内皆兄弟”,再到费孝通的“美美与共,世界大同”,都体现了中华文化超越狭隘的“家”“国”意识,致力于构筑“天下大同”的终极追求。在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各国的联系越发紧密,日益彼此依存,我们更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④曲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求是》2013 年第4 期。
家国情怀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它是中华文化传统与时代特征融合的产物。追根溯源,家国情怀起源于西周时期的“家国同构”思想。教师讲授“分封制与宗法制”时,要讲明家国同构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框架,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在“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国是家的延伸”“家和国在利益上是一致的”等观念影响下,中国人形成了特殊的情感认知——“家国情怀”,即个体对其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认同,并自觉承担相应责任的意识。
家国情怀是一种文化认同,它是作为个体的人在中华传统文化影响下逐步形成的一种文化归属感。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全面了解,是他们生成家国情怀的“文化心理密码”。例如,教师在讲授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5 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时,就应从文化认同的层面完成“家国情怀培育”的过程。其中,“甲骨文的造字特点”是该课的难点,教师可以从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角度让学生了解甲骨文的造字方法,进而认识到“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教师再延伸指出: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汉字不仅是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还是我们祖先智慧的创造和中华文化的结晶。通过本堂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是古代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从而达到《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所规定“中国古代史”学习板块的目标“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家国情怀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和具体要求。进入近代史以来,在西方文化的冲击和碰撞之下,中国人传统的“家国情怀”完成了历史转型,具有了新的内涵和功能。如教师在讲授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0 课《西学东渐》时,可以从主要代表人物敢于直面惨淡的现实,敢于“开眼看世界”的社会责任感出发,引导学生认识到先进中国人在传统的文化认同中加入了对民族独立、国家振兴的热烈渴望,使学生对于“民主”“法治”“人权”“国家”等现代政治观念也有了逐渐清晰的认识。把个体、家庭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接起来,凝聚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这既是传统知识分子“经邦济世”观念的反映,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人建立现代国家、实现国家富强的历史诉求的体现。
要理解“为什么要培育家国情怀”,就必须在历史课堂上把家国情怀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等讲透彻,以促进学生对家国情怀的情感升华。
家国情怀具有深厚的历史意义,对于中华民族文化心理和民族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价值。这与中华民族的乡土观念、家国一体、民族自强、精忠报国、和谐共存、天下为公等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是相互契合的。教师在讲授历史课时,可以利用丰富的学科资源,对“家国情怀”的功能与价值进行讲解。例如,从古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到近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再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终生的理想,家国情怀的历史内涵也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正是这种将个人抱负与国家理想融为一体的核心素养,彰显了中国人民从家庭到社会,再到国家的深情厚爱和巨大凝聚力,构成了中华民族“不忘初心,奋勇前进”精神的“根”和“魂”。
家国情怀的核心价值在于责任和担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是当下家国情怀的主要体现。家国情怀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渗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意识,让学生能够自觉担负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坚定地做中华优秀文化的积极传承者和践行者。例如,讲授“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时,教师可以将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们爱国奉献、开拓创新的家国情怀展示在学生面前。当师生一起体悟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们为国家服务的心路历程时,无不为他们“国为重,我为轻”“科学为重、名利为轻”的精神所感动。老一辈科学家们的爱国行动,折射了他们“常念民之冷暖,常思国之兴衰”的理想追求,更凝聚了先进中国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
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首先要培育他们对国家、民族和祖国文化的积极情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家国情怀是一种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例如,讲授“辛亥革命”时,教师可以从孙中山的人生经历切入,从他“医人”到“医国”、从改革到革命的转型历程,突出孙中山家国情怀与革命精神,缅怀其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一生,进而彰显“责任和担当”的课堂立意。
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离不开对家国情怀的理性认知。对其教条化灌输、片面化理解、肤浅化体验的错误倾向,都不利于家国情怀培育目标的实现。例如,讲授“鸦片战争”时,我们常常会说“落后就要挨打”,从而激发学生的振兴中华、努力奋斗的决心。但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清朝的“落后”并非单纯的“经济上的落后”。近代中国“挨打”的根源还在于落后的封建体制无法适应时代的变化。只有深刻反思,避免盲从,才能成为有主体意识的公民,担负起民族振兴的责任。
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还要付诸实践行动提升学生的切身感受。身体力行,是价值观教育目标达成的重要方式。以重庆巴蜀中学开设的《巴渝文化探究》为例,该课程还组织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文物保护志愿者社团。“该学生社团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对身边历史文物的保护、监督、巡查工作,防止文物的人为和自然损毁、破坏以及他用,唤起全社会对历史文物的重视。”①周刘波:《扎根乡土的传统文化课程——巴蜀中学〈巴渝文化探究〉例谈》,《人民教育》2016 年第22 期。这类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激发学生了解、热爱家乡历史文化的主动性,培育他们投身实践的主人翁精神。
总而言之,历史学科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要讲清“家国情怀是什么”的问题,然后阐述“为什么要培育家国情怀” 的道理,再合乎逻辑地引出“怎么样培育家国情怀”的方法。此外,我们还要使教学形式更加多样,突出参与性、体验性和探究性,以提升家国情怀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