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以四川商务职业学院为例

2020-03-03 18:34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专业课留学生汉语

李 晋

(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2018年10月教育部首次颁布了《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教外[2018]50号),依据该文件,国家对留学生培养质量做出了规范性要求,明确要求各留学生培养单位应当从学科专业水平、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语言能力、跨文化和全球胜任能力等方面去构建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1]。

一、四川商务职业学院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留学生人才培养情况

四川商务职业学院的物流管理专业是老挝首次与中国高职院校在物流专业上进行规模化培养的专业,拟通过先进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教育技术和管理机制,为老挝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物流专门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跨文化差异使得项目实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许多障碍,如培养目标与留学生实际存在的差异,汉语课程与专业课的比例设置、师资建设和教学管理、专业课程内容综合化、专业课教材重构、校外实习实训的开展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内容不少论作已有分析[2-3]。但我国高职留学生教育中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院校较少,可借鉴的经验不多,研究成果几乎是空白。如何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吸取已有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经验[4],结合本院办学的优势和特色和老挝物流发展现状,参考本科院校留学生培养的成熟经验[5-7],探索符合来源国实际,具有趋同化特色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留学生人才培养的关键。

(一)专业概况

2016年5月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琅南塔省教育厅与四川商务职业学院签署了举办物流管理专业的合作协议,由琅南塔省教育厅负责招收具有高中学历的学生进行委托培养,学生毕业后一部分继续在中国相同专业深造,另一部分回国就业,学生的毕业标准为达到汉语水平考试(HSK)四级和专业考核合格。项目于2016年9月开始实施,迄今已招收四届学生共计164名,2019年首批29名学生已顺利毕业,其中19名学生分别升入西华大学和常州大学继续本科学习,另外10名回到老挝全部就业。

(二)人才培养目标

物流管理专业留学生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汉语能力强、熟知中国国情并掌握了中国文化基本知识、能够认同中国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遵循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公共道德观念、具有国际法观念、在本专业领域立足国际视野能在多个国家的实际环境中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具备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初步能力、具有跨文化和全球任职能力的“知华、友华、爱华、亲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课程设置

通过对留学生进校之初的汉语基础、专业基础和对老挝物流发展现状知晓度的摸底调研,根据调研数据和国家对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将留学生课程设置分为两大类六个板块。

第一大类为必修课,包括汉语课程、中国概况及文化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

(1)汉语课程板块。主要课程有汉语综合、汉语口语、汉语听力、汉语读写、汉语阅读、经贸汉语、高级汉语、HSK标准课程、汉语水平考试测评等。

(2)中国概况及文化类课程板块。主要课程有中国概况、中国文化、剪纸体验、书法体验、美食体验、民族音乐体验、四川文化体验等。

(3)专业基础课板块。主要课程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物流管理概论、物流设施与设备、国际物流与货运代理、货物学、连锁经营管理等。

(4)专业核心课程板块。主要课程有物流营销、物流客户管理、采购管理、配送管理、仓储管理与配送管理、集装箱运输实务、物流成本管理、电子商务实务等。

(5)专业实践课程板块。主要课程有生产运作管理、报检与报关实务、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专业综合实训与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

第二大类为选修课,为留学生开放全院公选课,按照趋同化管理原则[8],让留学生根据公选课安排的课程自主选课,并与中国学生同计划同班上课,进一步提升其汉语水平和对中国的认同感。

(四)师资队伍建设

1.出台政策加强考核,保证队伍建设

针对留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四川商务职业学院重新规划了对留学生教学团队的建设,确保任课教师能较好胜任来华留学生的教学工作。同时以制度形式明确了承担留学生教育教学老师的责权利和薪酬待遇,有计划地推行激励与考核并举的措施,以吸引教师承担来华留学生的教学工作,同时又保障了教学效果。

2.采用多种方式轮训教师,开拓教师眼界

针对教师的外语水平、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先进教学经验的学习,有计划、有组织开展应对国际化要求的适应性培训和访学,提高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组建老挝语培训班,让承担汉语教学的老师学会日常老挝语交流,破解交流障碍;组织留学生任课老师到老挝进行田野调查和家访,了解老挝国情,促进师生交流;安排教师赴马来西亚、新西兰等国家以及中国台湾培训,掌握国外(境外)职业教育发展的情况以及探讨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

3.分类组建团队,保障师资发展

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要求,针对两大类六板块的课程设置需要,组建对外汉语教学团队、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跨文化教学团队。前两个是专业性的教学团队,分别承担汉语和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任务,后一个是动态的教学团队,根据跨文化课程和中国概况课程的需要在全院公开遴选抽调。师资的管理由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中心统筹,各系部配合完成,各团队之间相互配合,针对学生实际设计课程。如在上专业课以前,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的老师将物流基本术语提炼出来交给汉语老师在教学中进行训练,不断强化,使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消除陌生感,事半功倍。

(五)课程评价方式

明确规定来华留学生课程考核方式,对留学生采用多元化考核全面评价学生能力,既要保证大力实现培养目标,又要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1.留学生汉语考核引入汉语水平考试(简称HSK)

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在举办来华留学生的教育教学中,依托汉语水平考点的成功申办,设立了对外汉语考试中心。汉语教学引入HSK考试以后,以考促教,以考促学,学生的汉语学习增强了目的性和针对性,三年级四级过关率达到100%,顺利达到毕业要求。

2.专业课考核引入形成性考核理念

对留学生的考核包括课堂行为表现、作业表现、日常课外行为表现、专业术语理解的增长量、实训表现、期末考试等。既要考核日常与课堂中一学期来所表达出来的信息集与增长值,也考核期末学成之后某一刻的表现。形成性考核是据动态信息进行考核评估,总结性考核是据静态信息进行考核评估,将两者有机结合,较科学地考核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教师通过平时作业、课堂提问、上课表现、考勤、团队合作等各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多次考核,全学期形成积累性的考核总量,目的在于督促学生加强平时学习,注重全面发展,通过不同的考核项目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3.探索符合留学生实际的多样化考核方式

实施以下多样化考核方式:课程考试分为知识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考核两部分,笔试、口试、报告、案例、闭卷、开卷等方式被知识理论考核采用;小组互动、提交作业报告、现场观测、技能操作考核等方式被实践能力考核采用;再结合学生提交的平时作业、考勤、活动参与积极度等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与认证,以形成性考核激励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9]。时机成熟时,可引入第三方认证的教育质量考核与评估办法[10]。

二、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和来华高职留学生实际水平存在差异

依据《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来华留学生应当在学科专业上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与所在学校和专业的中国学生一致。而高职教育仅三年学制,还要解决语言问题,采取了“1+(0.5+0.5)+1”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一年几乎是汉语课程学习,第二年一半汉语、一半专业,第三年全专业课学习,语言学习挤占了专业课学习的部分时间,如此情况下,完成培养目标并达到毕业要求,整体水准保持与所在学校同专业同层次的中国学生一致,难度非常大[11]。由于留学生居留证制度的限制,导致校外实习实训难度很大,实践教学的目标难以实现,这也是留学生的培养现状与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存在一定差异的重要原因。

2.课程体系优化的问题

留学生课程体系的设置既要考虑汉语课程,又要考虑专业课程,两者之间的比例和平衡关系的掌握很重要。在达到HSK四级后再进入专业课的学习,学习难度会降低一些。按照“1+(0.5+0.5)+1”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的开设就必须进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要根据不同生源国的情况适度进行调整。留学生的课程体系建设要求实现:汉语课程目标明确,按照老挝教育部的要求,专科毕业生HSK必须达到四级才能准予毕业;开设中国概论和中国文化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模块化方式完成;专业核心课程则实施内容综合化(当然必须确保课程目标具有明确职业化方向);按学生汉语层次进行个性化教学。

3.汉语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比例问题

学生汉语课程的开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汉语基础,在对2016级、2017级、2018级三个年级110个留学生进行汉语摸底后发现:母语为老挝语的109人,母语为汉语的1人;入校时掌握汉语词汇50个以下的62人,50~100个的39人,100~500个的8人,500~800个的1人;在老挝国内参加过汉语培训的有29人,有81人从未参加过汉语培训;42人参加了HSK考试,2人通过HSK四级。由于每届学生情况不同,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学院每年都在进行动态调整,期望在解决汉语学习的前提下,留出更多的时间进行专业学习。

4.师资建设和教学管理问题

对外汉语教学团队由国际合作教育与交流中心管理,教师按学生汉语层次进行分层次包班教学,目标HSK四级,四年运作下来效果良好,过关率达100%;专业课教学团队是来自各系部的专业教师,以教研室为单位进行管理和教研活动;跨文化交流教师团队比较松散,各自为阵,缺乏整合和统筹管理。三个团队在课程衔接与沟通上还不够顺畅。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均是双重管理,既要按照教育部《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的要求达到培养目标,又要照顾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的特殊性,形成留学生的闭环管理。这其中的沟通协调难度较大,每一位管理者、每一位教师都要做到长袖善舞,仔细周到。

5.专业课程内容综合的问题

由于留学生存在语言学习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压缩专业课学习时间的情况,这就要求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进行课程内容的综合。仅专业基础课板块,就开设了前文所述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等13门课程,于是在汉语挤占了专业课时间的情况下,只得将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物流管理概论三门课程进行综合;在中国概况及文化类课程板块,开设了中国概况、中国文化、剪纸体验、书法体验、美食体验、民族音乐体验、四川文化体验等课程,根据不同的情况将剪纸体验、书法体验、美食体验、民族音乐体验、四川文化体验统一设置为中国文化体验课,轻理论重实践进行教学活动。专业课程的综合尺度不好把握,稍有不慎,就存在达不到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情况。

6.专业课教材重构问题

承担留学生专业课的教师大多采取的是活页式教材,是在中国学生教材的基础上根据留学生的语言实际进行取舍和解读的,教师的备课量较大,在课堂上经常出现用多个词汇解释同一现象学生仍不知所云的情况。留学生的专业课教材必须根据现实状况予以重构,在教学理念、教材内容,编排体例上符合留学生的语言基础、认知能力、知识水平,将课堂教学与教材进行合理匹配,增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能力,从而起到课内课外融会贯通的作用。

7.校外实习实训与现行居留政策不匹配

高职院校的实践性课程比重较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列要达到5∶5。物流管理专业利用“双十一”进行物流综合技能的实训,以改变物流专业学生在专业课教学中对物流实际工作缺乏感性认知和体验的情况,有着很好的现实意义。通过综合实训,增强学生对物流工作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物流管理工作的体会,使学生对每一个物流环节形成感性和整体认识。但留学生基于外国人的身份,现行居留政策不允许到备案地以外的其他区域居住,致使留学生集中时段参与综合实训不能成为现实,基于成本和安全方面的压力,不得不放弃校外综合实训的方式。

三、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一)与时俱进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留学生培养既要培养“知华、爱华、友华、亲华”的国际人才,又要为生源国培养合格的高素质高技能的“本土化”人才,人才培养目标要平衡中外教育的学术标准和要求,同时兼顾学生的发展需要[12]。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既要把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融入到教学中,又要兼顾生源国的现状及特点。由于中国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和老挝物流业的现状变化,专业课程的设置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同时还要兼顾学生毕业后的升学意愿,因此,课程体系的设计编排,应考虑生源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有不同毕业意愿的学生的学习需要,适时对必修课的课程门数和课时总量进行灵活的调整,科学设定课时比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同时在公选课中,开放感受中国文化、适应个性发展、促进学生能力提升的课程,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教学在“中国化”基础上兼顾“本土化”

物流管理专业留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基本上是按照中国模式制订的,尤其是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要基本达到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要求。留学生培养应坚持教育“中国化”,同时兼顾人才培养的“本土化”,按照中国物流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教学方案,但同时要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融入老挝物流发展的现状与实际进行教学,开设“老挝经济概论”等课程,使学生学成归国即能立即参与国家的建设,所学知识和能力能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进行无缝对接,一毕业就成为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归国留学生。在尝试寻找留学生教学规律的过程中,尽早抓住学生接纳知识的侧重点与课程教学内容的契合点,必要时可与老挝当地政府或企业共同开发课程。

(三)趋同化管理下的课程体系建设

趋同化管理不是一致化管理,适度趋同、保持差异已是留学生管理共识。高职留学生的汉语基础和专业基础与本国学生差异颇大,其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生活习惯不同所带来的认知也有差异,正视这些差异,在考虑差异的情况下,进行灵活的趋同化管理。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针对其薄弱环节,如汉语水平的参差不齐以及由此带来的专业课程的理解差异,须采取分层分类教学以满足学生的需要[13]。如针对HSK考试,可在汉语课中增加不同级别的HSK考试辅导;在专业课程设计上,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生毕业升学与就业需求和来源国人才需求等情况,分别在专业实践课程和选修课中给与留学生较大的灵活性,设置相应的课程满足需要。

(四)构建符合中国法务的教学实习体系

高职院校的校外综合实训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的职业属性,是人才培养方案中必不可少的组成。四川商务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训体系,采取递进原则,包括认知—校内—综合—顶岗四个实训环节。其中综合实训与顶岗实训都需要到企业一线进行具体的实践环节操作训练。由于留学生的居留许可限制,不能在申报居留地以外的地方居留,给校外实习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这就需要与当地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联系,按照国际学生出入境事务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及时到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变更手续、办理临时居留许可,虽然程序繁杂,但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政、校、企合作,使得留学生校外实训得到了合法、合规的解决。

(五)拓宽跨文化交流的实施路径

目前高职留学生的来源国大多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要来自于老挝、马来西亚、柬埔寨等国。他们比较崇尚佛教文化,崇拜中国文化,对中国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文化艺术高度认同。对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可以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文化寓于活动中”等方式来完成。在课堂教学中,应老挝琅南塔省教育厅的要求,学校开设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课,向留学生全面介绍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开设中国概论、中国文化相关的各类体验课程,使留学生进一步感知中国,从而达到认同中国,成为“知华、爱华、友华、亲华”的国际友人。通过举办中秋、端午、经典诵读、传统体育活动训练(抖空竹、武术等)等系列活动,将跨文化的交流寓于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增强其学习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举办各种留学生比赛,搭建与兄弟院校的沟通桥梁,在查阅资料、写稿、排练、参赛的每一个过程中,文化的浸润在每一个时间段展现,留学生收获了自豪感,比赛获奖提升了自信心,跨文化的交流以活动为载体通过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得以实施[12]。

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越来越多的沿线国家与中国构建命运共同体,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来华留学,选择接受我国的高职教育,这使高职院校面临从未有过的机遇与挑战。不断探索并优化高职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在“中国化”基础上兼顾“本土化”[14],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专业课留学生汉语
学汉语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