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璐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弹幕是依托于日本二次元文化发展起来的,受其影响,早期弹幕语言的素材多来自这种文化。随着网络技术的提升以及媒体行业的发展,弹幕群体不再只局限在二次元世界,而是逐步走向大众,这促使弹幕的发送群体呈现多元化趋势,群体的多元化让弹幕语言呈现出了丰富的表现形式,每个人受文化程度、性格喜好的影响,对同一视频内容的观赏角度、思考模式千差万别,因而发送的弹幕语言必然存在差异,表现为弹幕语言在结构和语义上的多种类别。弹幕语言大多形象而夸张,能够产生出这种表达效果的深层原因是受思维隐喻和转喻的影响,因此隐喻和转喻是弹幕语言生成的最主要方式。本文使用的弹幕语言,不仅指那些只存在于弹幕网站的语言,还包括一些网络流行语被借用到弹幕里的语言,被借用来的语言有的保留着原来的意义,有的却被弹幕赋予了新的意思。
早期的“弹幕”本是一个军事用语,《中国军事辞典》对它的解释是“指运用多门火炮采用相同的射击诸元连续齐射,使弹着点在运动目标的前方产生弥幕”[1]。通俗来说,早期的弹幕是炮兵作战的一种战术,在步兵冲锋杀敌的同时,掩藏在后方的炮兵依据指令将炮火打到步兵的前方,以此为步兵提供掩护。作为一个与军事有关的术语,早期的弹幕还被广泛应用于射击类游戏,在横版射击游戏里,弹幕是子弹的一种类型,一经发射会形成犹如枪林弹雨的壮阔景象[2]。如今,我们身处和平年代,作为军事用语的弹幕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作为网络用语的“弹幕”却日益活跃起来,不过我们依然可以在网络弹幕群中找到军事用语“弹幕”的影子,比如当我们刚打开一个视频时,屏幕上最先出现的一条弹幕是“作好战斗准备,xxx条弹幕来袭”等。随着互联网日新月异的发展,媒体行业也与时俱进、不断革新,使“弹幕”成为了一种新型的视频互动评论形式。
在新兴网络用语中,弹幕是指在观看视频的时候,看客们将当时当刻的想法和感触即时评论在视频播放过程中,这些评论经过日积月累的堆积,像幕布一样地掩盖了视频本身,并簇拥着从屏幕的左方划至屏幕的右方,犹如密集的子弹划过屏幕,很像游戏里的“枪林弹雨”,所以我们将这些评论称为弹幕。也正因为如此,弹幕应当读作dàn mù而不是tán mù,这里的弹幕不仅仅指那些铺满全屏的评论集合体,也指那些评论中的单个个体。
能够发送弹幕的网站叫做弹幕网站,因此弹幕语言就是指在弹幕网站发表评论时所使用的语言,也就是看客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结合一定的视频“语境”在播放界面上发布的评论性语言。这些语言的内容或是为了传达某种必要的信息,或是宣泄情感,或是交流互动,都是看客们观看视频当时当刻想要说出来的话,并通过文字的形式输入到屏幕上使其得以外现[3]。综观弹幕语言的表现形式,大致可以概括为两种类型:一是只依靠文字或利用文字与数字、字母的组合搭配,表达某种特定的意义;二是用一些抽象符号表达某种特定的意义,例如弹幕里有很多模仿人的表情做出来的表情符号,想要表达悲伤情感就输入流泪的表情,想要表达开心就输入大笑的表情,这样不仅能节省弹幕发送的时间,更能形象生动地传达情感。但这种类型的评论数量很少,因此笔者不在本文对其做过多研究,而将研究重点放在第一种类型上,并结合语言学的相关知识,分析它们的结构和语义,最后利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研究它们的生成机制。
如今,弹幕已成为了一种广泛被大众所接受和运用的评论模式,弹幕语言的结构往往贴近我们的日常语言,并且同日常语言一样要受到结构规则的限制,不能为所欲为的任意发挥。总体来说,弹幕语言本身有着一套相对稳定、具有特点的结构规则。
弹幕语言就是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看客将想说的话迅速发送至视频对应的时间节点而生成的文本,因此弹幕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精炼、简洁,再加上视频网站对弹幕字数的严格限制,使得我们几乎很难看到一条繁长冗杂的弹幕。在弹幕里仅用一个“苏”字就可以形容因为看到有魅力的人或让人心软的东西后内心产生的麻酥感。
既然弹幕语言是看客们随性创作的,它们势必会展现出各种各样的形式,其中最具特点的一种形式是应用字母或数字同汉字搭配构成的弹幕语言,还有一种是纯字母或纯数字的弹幕语言。这两种弹幕语言的存在不仅是为了节省发送弹幕的时间,更多的也是为发送弹幕提供便利,弹幕族们早已约定俗成的将这些字母或数字组合成的文本固定用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义。“rp”在弹幕里用来表示“人品”,常见的有“rp爆棚”,是夸赞一个人的品质或作风好的没话说;“ssfd”表示的意思是“瑟瑟发抖”。与数字有关的类似有:“+1/+10086”用来表示“同样”的意思,是指看客们想要发送的弹幕在屏幕上已经出现了,于是用+1/+10086表示重复,或类似于站队某条弹幕,以此表示支持或赞同。
弹幕族普遍注重文化的归属感和族群的聚合性,因此在弹幕语言里常常会保留一些专属弹幕族的专有词汇或某些特定说法,这些词汇不仅具有延续性而且有着极强的组合能力。因此,“组合能力强”就是指这些特定的词汇具备了作为词根的性质,能与其它词搭配组合表示一类意义。比如“BGM”用来指代视频中的背景音乐,常见的构成形式有“BGM好欢脱”“BGM赞”“BGM甜哭”“BGM温柔可爱”,它们都用来表达对背景音乐的喜爱或赞美;还有弹幕里最常见的是以“君”或“帝”或“党”为词根构成的词语,它们都用来统称某一类弹幕族,比如“字幕君”“计数君”“空耳君”“科普帝”“资源帝”“原著党”“标题党”等,它们各司其职,在弹幕的每个子领域做着自己的贡献。
随着网络技术水平的提高,弹幕已成为看客们表达情感、实现社交诉求的平台,看客们即时地将所感所想发布在屏幕上,由此弹幕语言的内容必定是丰富多彩、五花八门的。本文分别从弹幕语言的语义类型及语义特征两大角度对弹幕语言的内容进行了归纳整理,以求在数量庞大的弹幕群体中找寻其语义的特殊之处。
弹幕语言专用于特定的网络视频网站,是在传统评论模式转型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新式即时评论模式。任何一个观看视频的人都可以在视频播放界面发表任何看法或随意发表评论性的话语,只不过弹幕语言与我们日常所说的话语有一定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弹幕语言的语义范围较为局限,大都聚焦在特定的几个方面,例如诉说即时观看感受、交流互动、剧情评价,有些甚至发表一些毫无意义的弹幕内容,只为了寻找一些观看的存在感。笔者将弹幕语言的语义类型概括为以下四点:
1.补充类弹幕
假设我们把视频网站播放的影视内容看作是文本,那么相当一部分的弹幕语言就是对这个视频文本的二度创作或是对文本内容的进一步延伸,具体体现在四种弹幕形式上:
第一种是字幕类弹幕,这类弹幕一般出现在没有字幕的视频里,一些弹幕族为了提升更多看客的观看体验,无偿通过弹幕平台为视频提供字幕,数量较多的是为外国原版视频配备中文字幕,这样很有效地避免了因语言不通而影响正常观看的窘境。
第二种是科普类弹幕,我们在观看视频内容时,难免会遇到我们不懂或不熟悉的东西,这时具备相关知识的弹幕人就会“挺身而出”,利用弹幕功能,自发为广大看客解说这些生僻知识,解答他们的疑惑。在了解了相关背景知识后,看客们也就能更顺畅、更深入的感受视频内容,这些提供专业知识的弹幕人在弹幕族群中地位很高,深受弹幕族人的爱戴,因此他们还被亲切的统称为“科普君”或“科普帝”。
第三种是空耳类弹幕,“空耳”类似语言的谐音化,弹幕里主要是对外语类音乐作品的“再诠释”,用中文描记外语歌曲语音,形成了幽默风趣的语义效果[4]。
第四种是脑补类弹幕,它们大都站在视频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联想或再创作,补充剧情或使剧情向多元化角度发展,每条脑补剧情的弹幕都各有特点,各成一派。
2.评价类弹幕
弹幕是为方便看客及时将所感所想发送至网络视频平台而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具有实效性,能将观看的第一感觉即时表达在屏幕上。传统评论模式注重对视频内容整体作细致全面地评论,而弹幕注重针对性,所处的视频时间节点不同,评论的内容就不尽相同,甚至有些评论只有出现在相应的视频时间节点上,才能理解其想要表达的感情[5]。综观评价类弹幕的内容,笔者将其划分成夸赞和吐槽这两种类型:
第一种是夸赞类。夸赞类弹幕又可以细分为很多种类型,有的是对视频画质、内容的赞美,有的是表达对人物角色的喜爱,有的是惊叹视频制作的精良,有的是对剧情设置的钦佩。比如我们常常会在弹幕里看到“xxx怒赞”“神xxx”“xxxx我吹爆”“xxx妙不可言”,这些弹幕都是看客对视频内容的高度赞美;“敲几xx”中“敲几”也就是“超级”的意思,整个短语也用来表示称赞,有“敲几可爱”“敲几棒”等,用“敲几”代替“超级”不仅萌化了词语的语音表现形式,也使赞美语句少了生硬,多了真诚,会让人觉得赞美是发自内心的,很接地气。
第二种是吐槽类。吐槽类弹幕通常出现在无法直视视频内容或无法接受剧情、演员演技的情况下,即针对视频内容中的“槽点”宣泄情绪,并通过戏谑、轻蔑的口吻组织成语言表达出来;“强行xx”是说剧情毫无逻辑,强行增加所谓的看点,反而拉低了内容层次;“一xxx就出戏”也是表达对剧情不符合预期的不满;类似的吐槽还有“这是人干的事儿吗”“空降这里给我吓得”等[6]。
3.互动类弹幕
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弹幕营造了一个虚拟的“聊天空间”,把本不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发出弹幕汇集在同一界面,仿佛所有人“天涯共此时”的观看着视频。但事实上有可能某些弹幕在好多年前就已存在,只不过此时此刻观看视频的人,忽略了这种时空距离,认为每条弹幕背后的发送者正在与他一起观看着视频,他们借用着弹幕平台完成交流互动[7]。比如当看客看到某条弹幕是他非常认同或恰巧也是他想表达的就会与这条已存在的弹幕互动,发送“说xxx你别走,等等我”;“特别想快进的举一下手”这条弹幕也体现了互动性,可能同时同刻并没有其他人观看,但这条弹幕会长时间出现在视频界面上,将来的看客看到后就会发送举手表情,以此做出互动回应。
其实,很多看客不仅仅将各条弹幕的幕后发送者作为自己互动对象,他们也会虚构自己是视频内容的重要参与者,与视频创作者或剧中人物虚拟交流。“你出来我保证不打死你”是对剧中的反派深恶痛绝;“隔空”向剧中人物示威,想把他从视频里拉出来痛打以解心头之恨。
4.无意义类弹幕
这里的无意义指的是那些没有具体实在内容的弹幕语言。发送这些弹幕既不是为了宣泄情感,也不是为了互动交流,而是为了彰显存在感。例如“您的好友上线”“xxx路过”“xx年x月x日x时观看”“xx(地名)人民前来”等,这些弹幕普遍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但如果大量无意义的弹幕重复出现,堆积在一起就会严重遮挡视频画面,影响其他看客的观看体验。并且,弹幕是滑动经过屏幕的,每条弹幕能在界面停留的时间非常有限,大量无意义的弹幕充斥在屏幕上会影响那些重要弹幕语言的凸显[8]。
弹幕平台营造了一个无拘无束、自由表达的环境,看客们可以在这里畅所欲言。本文在考察了大量弹幕语言的语义基础上,将其语义特征分为以下三点:
1.语义夸张性
要想在弹幕大军里脱颖而出,成为看客们关注的焦点,就需要在弹幕语言的材料选取上具有一定的风格色彩。大多数人会使用夸张的手法,这是因为运用夸张不仅能更形象表述出自己的情绪和思想,而且会增强所发弹幕的凸显性,不至于被淹没在茫茫弹幕群里。比如想要描述内心产生的嫉妒情感时弹幕一般会用“吃醋狂魔”,看客把自己视为这个“狂魔”,夸张的说自己已嫉妒的发狂就像一个恶魔一样,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再如“一秒出戏”是说看客本来全身心投入在观看视频内容的过程中,但因为某个角色或某件事儿的乱入,使看客瞬间脱离了视频内容无法再找回场景带入感,这里的“一秒”言过其实[9]。
2.语义诙谐性
如今,弹幕已渐渐成为大众在观看视频过程中的一个娱乐消遣平台,好像大家可以在这个平台里畅所欲言,平日里无法说出口的话在这里不再受到限制。而且目前使用弹幕功能的大都是年轻人,他们热衷于自我展示、自我表达,不拘泥于刻板,认为一板一眼的说话无法彰显他们的个性特点,所以倾向于在话语里添加幽默、诙谐的色彩,让语言看起来更有活力,更具亮点。当看到一个视频内容制作精良,尤其是特效场景阔气宏达时,弹幕族通常会说“经费在燃烧”,因为这样恢弘的场景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也就是为了能撑起强大的特效需要大笔“烧”钱[9]。
3.语义含蓄性
日常生活里,为了避免生硬和不必要的正面冲突,我们说话会偏向于选择更能被人接受、含蓄的说法,这符合中国人的文化习惯,因为我们讲究人情和面子,弹幕语言也不例外。比如“洋葱”,我们切洋葱的时候眼睛会被气味儿熏到流泪,发送“洋葱”就是说自己在流泪;再如“吃藕”在弹幕里已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这里“吃藕”是“丑”的谐音,直接说丑难免会伤人,而使用“吃藕”就会婉转一些,并增添了幽默的意蕴。
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研究的一种新范式,主张“语言是对客观世界认知的结果,语言运用和理解的过程也是认知处理的过程”,[10]认知语言学包含有两大机制——隐喻和转喻。弹幕多用形象而又夸张的语言表现出来,很多人将这些表现手法看作是弹幕语言与修辞的结合,然而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能够产生这种修辞手法更深层的原因是我们的思维早已建立起抽象事物与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正是靠认知的隐喻和转喻完成的。弹幕语言作为语言的一种运用模式,它的生成过程少不了隐喻和转喻的参与[11]。
1980年Laoff(莱柯夫)和 Johnson(约翰逊)合著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他们在这部著作里首先指明了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已经成为我们人类认识世界、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隐喻无处不在,我们所说的语言绝大部分都包含着隐喻,弹幕语言自然毫无例外的囊括在其中[12]。在弹幕平台输入弹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隐喻推理的过程。莱柯夫、约翰逊认为隐喻可分为三种类型,它们分别是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这三种隐喻类型在弹幕语言里也有所体现:
1.弹幕语言中的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是指用某一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将谈论某一种概念的各方面的词语用于谈论另一个概念”。“辣眼睛”就是一种结构隐喻,辣味儿刺激眼睛与看了不该看的刺激到眼睛的感觉很相似。类似还有“吃瓜群众”,“吃瓜”的字面意思就是吃西瓜,在弹幕领域用来修饰不明真相的围观者,这里将吃西瓜营造出来的悠闲氛围映射到弹幕领域表示对事件的漠不关心,常用在“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这一句式里。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前方高能”,这个词本出自《超时空要塞》等反应战斗内容的影视作品里,用来警示前方有敌军出没,要提前进入作战状态以及时避开对方的攻击,而在弹幕里却将原本含有提示、警醒意义的“前方高能”映射为“剧透”的一种,预告即将要出现轰动的场面或情节将会有出现很大的反转,以此提醒看客们集中注意力,做好迎接高潮的准备。它还有一个替换形式,“高能预警”也属于结构隐喻。
2.弹幕语言中的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顾名思义是“参照空间方位而组建的一系列隐喻概念”[12],是把“里”和“外”、“前”和“后”、“中心”和“边缘”、“深”和“浅”等具体的概念投射到一些抽象概念上的隐喻过程。常见的有MORE IS UP;LESS IS DOWN,这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常识,一般往容器里加水,加的多水位会上升,倒出水位会降低。弹幕语言里也有类似情况例如,“入坑已深”映射到弹幕领域里用来形容对某事物过分喜欢,以至于无法自拔,“深”不再表示从上到下距离大的空间意义,而用来说明喜欢的程度深。
3.弹幕语言中的本体隐喻
“人类对物体的体验能帮助我们理解抽象概念,为我们把抽象概念理解为‘实体’提供物质基础,于是产生了本体隐喻”[12],这种隐喻就是把抽象的、模糊的、无形的概念映射为具体的、实在的、有形的概念。例如弹幕语言里有“泪目”一词,常用句式是“这一句泪目”,形容听到某句台词后内心深受感动,这里将“感动”这一抽象的感情具化映射为有形的实物——眼泪,并赋予词语新意,将“泪液”和眼泪的源头“眼睛”组合起来,替代“流眼泪”这个通俗说法,使语言看起来更加生动有趣。再比如“姨母笑”,是指女生看到比自己年龄小的男生时露出的花痴笑容,“姨母”本指母亲的姐妹,在弹幕词语里“姨母”却含有宠爱、疼惜的情感意味,这种情感通过亲属称谓词“姨母”具体表现出来。
转喻也是认知语言学的一大基本模式,它与隐喻有相同之处,都来自人类的体验或经验。但转喻与隐喻仍存在区别,首先,转喻可以算得上是一种指代,即用某个事物去指代另一个事物,比如用部分指代整体,用地点指代事件或是用日期转喻事件等等。其次,在转喻的过程中需要联想,只有通过联想才能找到两个事物间的指代关系,很多弹幕语言就是靠思维联想形成的[13]。以下我们根据几种转喻类型说明弹幕语言的生成与转喻的关系:
1.部分转喻整体
有些语法学者将“转喻”称为“描写捷径”,这是因为运用转喻可以避免文字的长篇大论,用部分转喻整体,更符合转喻的“简洁性”,这种转喻形式用在弹幕语言里体现为语言的省略。例如“简高禁”是“操作简单”“危险度高”“禁止模仿”的缩写形式;“鬼见条”是“讲个恐怖的事情,进度条快要走完了”的简写,表达对好看的视频内容即将完结的恐慌心情,“鬼”用来指代这种恐慌的心理,“见条”就是看进度条;再如“原谅二连”是请求广大看客原谅第二次连发弹幕,用“二连”代替“连续两次”,类似的省略形式在弹幕里非常常见。笔者在第二部分里也曾指出,节省语言字数不仅是为了满足及时表达的需要,也是弹幕族约定俗成的一种语言习惯。
2.时间转喻事件
事件的发生或出现常常有特定的时间点,人们将这些特定的时间点记录下来用作事件的一种指称方式。比如我们常用5.12代替汶川地震,“五四运动”是这场青年运动发生在5月4日,“甲午海战”也属于这种用法。弹幕里常见也有类似的例子,如“看XXX空降12:16”,整句话的意思是想要看XXXX内容的看客们可以直接拖动进度条到12:16,这样可以直接从12:16这个点开始看到自己想看的内容而不必等待,12:16不仅仅指视频进度条上的一个时间点,而是指这个时间点下视频里的内容。
3.容器转喻内容
日常生活里我们常说“干杯”“一整盘子都吃了”,事实上我们干的不是杯子,而是杯子里的酒,吃的也不是盘子,而是盘子里的食物,弹幕里的“瞬间空屏”也是如此,清空的并不是屏幕本身,而是屏幕里的一条条弹幕。
4.名称转喻某种特征
弹幕语言里有很特殊的一类词,它们都是借用某创作公司或某创作者的名字来命名创作风格的,例如京都动画公司曾做的一系列动画里,很多角色面部特征非常相似,看客们一看便知道是出自京都动漫之手,所以“京都脸”就是对该公司所做的动画人物特征的的高度概括,类似的还有“八月脸”,是八月社作品里女孩子相貌的统称;“平井脸”是平井久司所创作的动漫人物风格的统称[12]。
弹幕从它产生之日起到今天仅仅历经了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但它已从最初的一个小众文化逐步成长为被大众广泛接纳的文化,也成为了新媒体时代互联网互动交流的新模式,并将有可能成为未来网络平台的主流互动方式。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看客们既要紧跟剧情又要针对某个槽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很难同时兼顾,所以发送弹幕时很少会字斟句酌,有的甚至违背语言逻辑观念,但这样的语言仍然能被广大看客理解,是因为在弹幕族群之间早已达成了一种文化共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弹幕语言的口语化很容易造成语言内容的低俗倾向,比如弹幕语言中常出现污秽用语、广告、暴力语言,还有大量发送无意义弹幕遮挡视频内容的恶搞现象,针对这些不良现象各大网络视频网站做出了相应措施,通过设置审核机制、举报机制甚至设置关键词屏蔽机制,但对于弹幕的监管还存在很大漏洞,既然弹幕是依靠互联网技术得以发展的,那么我们可以继续发挥网络高新技术,设置更多技术关卡,抵制不良弹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