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宏
(华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 “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1], “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把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2]” 高校学生党建既是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工作的重要环节,事关党的事业顺利发展,事关我国青年学生的前途命运,事关时代和社会的共同进步。在全民皆 “网” 的大背景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产生了不少新的困难和挑战,形成了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 “痛点” 。因此,如何顺应时代、破除痛点、激发活力、合理创新,是网络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任何时期的党建教育工作都不是单纯的理论教育,往往要与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步伐相适应、相匹配。然而,随着网络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时代已经到来,目前高校学生党建教育的内容,与网络生活的实际存在相脱节现象,一些党建工作的抽象理论没能与网络生活的实践相结合。尽管党建教育要有宏观视野,但大多党建教育内容并不是针对网络生活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而展开的,随着网络生活的常态化,特别是海量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的冲击甚至刺激,党建教育内容对于作为受众的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而言,往往显得 “陈化” 而缺乏持久吸引力,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针对性。
当前多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形式是相对 “固定” 的,如:集中学习党的重要文件,小组讨论轮流发言而后提交学习心得体会,组织观看红色电影和纪录片,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专家老师开主题讲座等。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在形式上大同小异,缺乏创新。这一痛点的真正之 “痛” ,在于党建工作者(包括老师、辅导员、党务部门领导以及学生党员干部等)其实都清楚这一困境,但又不敢创新和不会创新,他们并非不知道大学生都在广泛使用微信、微信公众号、QQ、QQ空间、微博等网络工具和平台,但党建教育工作步伐却明显迟钝、缓慢甚至不知所措,这使得党建工作者们逐渐降低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又让大学生们对党建逐渐丧失兴趣,从而又加剧了痛点之 “痛” 。
毫不避讳地说,目前高校学生的党建工作越来越被动,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舆情监控和安全预警的不及时。当然,从客观上说,网络信息技术在传播上具有迅速性、瞬时性、即时性,大大增加了高校学生党建中舆情监控的工作难度。以大学辅导员为例,辅导员作为党建工作的一线人员,其角色举足轻重,除了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外,还兼有心理辅导、职业规划教育、学生会和学生社团指导、勤工俭学等繁多任务,高校学生党建中的舆情监控与引导不及时,心有余而力不足。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多元文化思潮对大学生的冲击也越发激烈,而这些文化思潮的冲击往往是通过网络手段完成的。不可否认,当前大学生们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的最主要的渠道就是网络,而网络中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携带和夹扎着一些消极和错误的价值观,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会受到歪曲性攻击,使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增加了不少不确定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和 “取百家之长为我所用” 是我党基层党建工作的成功经验。网络时代的各种资源确实既有 “精华” 也有 “糟粕” ,关键在于 “整合” ——筛选、归纳、整理、运用。然而,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资源整合力度是明显不足的。一方面,在 “人力” 方面,尽管已经有不少高校在其内部设立了专门的学生党建部门,但却缺乏专门的一线党建工作专职教师,辅导员 “身兼数职” 依旧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常态。另一方面,在 “物力” 方面,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缺乏对网络媒体的技术投入和资金投入。高校在软件和硬件设备的投入是少之又少的,有的高校甚至还未觉察出技术投入和资金投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当代大学生群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很大一部分就是由网络环境构成的,从生活、交际、学习一直到求职就业,都与网络息息相关,而大学生可塑性强、自制力弱、容易受他人影响等特点在网络生活中被着重地放大,海量信息和形式多变的网络空间看似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但实际上,很有可能使现在的大学生封闭在网络空间中而不自知并难以自拔;同时,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愈发突出,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担当意识明显削弱,容易引发诸多不当的网络行为和不良的网络舆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高校党的建设要紧紧围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个核心任务,为建设具有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高质量大学生、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大学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3]” 所以,网络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痛点的突破,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遵循 “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的部署和安排[4]。
高校要积极顺应技术发展带来的学生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乃至话语方式的新变化,创建多种多样的基于 “互联网+” 技术的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平台[4]。创新党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融合网络时代的多元文化气息,针对大学生群体关注的话题和内容实施专题教育,既可以持续保持党建教育内容的吸引力,也可以创新党建教育与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以及其他大学生的交互方式。可以尝试以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角度进行创新,例如:原来的 “专家讲座” (专家对学生、一对多)可以考虑变为 “专家访谈” (学生对专家、多对多),以短视频的形式利用网络交互学习。又如,有针对性地组织素质拓展活动,既愉悦身心、促进交流,从而不断增强学生党组织的凝聚力。
诚然,各大高校的办学经费以及党建经费都是有限的,资金的调度确实很不容易,也正因为如此,更应该把有限的资源和资金 “用在刀刃上” 。首先,高校可以考虑设置专门的学生党建工作辅导员岗位,从而使这些专职的党建辅导员从繁杂的学生管理实务中剥离出来,这确实需要学校在人力资源特别是人员编制上的投入;其次,高校可以揉合辅导员、班主任、思政教师、党支部书记以及校园网站长、广播站长、学生党员干部等具有党建影响力的人员,组成合作小组,形成一支战斗力强且相对固定的党建工作队伍;最后,构建学生党建的网络平台,高校需投入资金和技术,搭建起校内以及多校联通的信息、交际、沟通、教育、舆情监控网络平台,及时高效统筹学生党建工作。
实践证明,强制说教方式对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不仅效果甚微甚至还会有反效果。帮助大学生提升自我管理能力较为有效的方式是引导,具体说就是 “说理” 和 “感化” ,前提要求老师真心尊重学生。由于生多师少,学生对老师、辅导员的感知经常就是在网络中形成的,如QQ群、微信群中老师的发言,学生在网络中会形成老师对自己是否尊重的印象甚至会固化这种认识,因此,思政老师、辅导员等党建工作者必须时刻注意自己在网络生活中的个人形象,主动积极地扩散党建正能量,以身作则,形成榜样。在党建工作中如能以个人的道德感召力和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引导,必会事半功倍,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然而然就会在正能量的价值观中迅速提升,个人也将迅速成长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我们要坚持用时代发展要求审视自己,以强烈忧患意识警醒自己,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在应对风险挑战中锻炼提高,在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净化纯洁,不断提高管党治党水平。[5]” 鉴于此,我们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正视网络背景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系列痛点,为开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新局面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