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倩颖,邱学林,张俊清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营口 115009)
2019 年2 月13 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 “通知” ),文件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全方位的改革设想。4 月16 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在院校实施 “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制度试点方案》,部署启动 “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
目前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存在较多问题,如校企融合深度不够,师生实践能力提升空间很大,教学资源和条件有限、学生就业质量亟待提高等。必须借助内外部有利环境,充分发挥专业自身优势,弥补专业建设短板,探索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走具有鲜明农业特色的高质量物流管理专业发展之路。
以学生为主体,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国内物流管理专业供给侧整体形势和市场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充分调动和优化各种资源要素配置,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设计出 “二元三体五导师” 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思路。
“二元” 指的是学校元和企业元。校企二元深度融合,建立校企联动机制、资源分配机制、协商机制、人才培养机制,招生就业机制,利益共享机制,联合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研究人才培养规格,制定实施人才培养方案[1]。立体化教学资源联合开发利用,从企业标准入手,分析关键岗位,提炼岗位标准,以岗位实施标准作为教学资源联合开发的参考,联合开发线上线下一体的立体化教学资源,适时更新。校内外实训基地开放共享,一方面,建设符合企业标准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引进企业项目,开展真实运营业务;另一方面,选取具有显著行业代表性的企业,师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实践,共同就企业关注的痛点和难点、人才培养等问题联合开展教学、科研横向立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
将企业选人、育人、用人、留人评价标准移植到学校现有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互通,实现就业与企业对人力资源需求的无缝对接。
参照行业企业典型工作岗位工作标准制定课程标准,以标准为依据开发校企通用立体化教材。
导师互认机制,学院教师理论扎实,而企业导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校企联合,建立一支专兼结合、校企互认的导师团队。
“三体” 指的是课程体系、项目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学习领域、专业必修领域、专业选修领域、拓展学习领域;项目体系包括专业典型项目、专业技能项目、专业综合项目、专业创新创业项目;实践体系包括企业体验实习、企业主修课、企业跟岗实习、企业顶岗实习、就业创业实践[2]。以课程体系为重心,项目体系为突破,实践教学体系为桥梁,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五师” 指的是企业导师、职业导师、辅导员、思政导师、创业导师。企业导师进校园,职业导师进企业,思政导师、辅导员、创新创业导师对学生进行全程跟踪和指导。关注学生学习,关心学生思想和心理,关爱学生健康,关联学生就业创业。
在二元融合、三体共育、五师并行的人才培养思路之下,以学生发展为主线,进行教师、教材、教法改革[3],以 “课证岗赛结合” 的具体形式进行人才培养。
专业课程体系、订单班课程体系、 “1+X” 证书制度课程体系联合实施。三课融合育人,以专业课程体系为主体、订单班课程体系和 “1+X” 证书制度课程体系为补充,求异去同,各展所长。
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可获得毕业证书、订单班证书以及 “1+X” 证书。通过课程置换、学分置换,学分银行等措施,实现三证之间协调运行与合理融入。
分解 “1+X” 证书制度课程体系,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比较分析,相关课程教师在施教时,将 “1+X” 证书制度课程培训内容融入专业课课程体系的教学之中,二者有机结合,合理融入。
严选相关资格证书和水平类证书,资格证书和水平类证书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相关课程进行学分置换,取得证书可申请免修部分同等学时学分相关课程[4]。
1.校内岗位
校内实训岗位一——物流云仓相关岗位。校内物流云仓引入企业真实化运营项目,采用微信小程序下单,物流专业同学在云仓内进行分拣、包装和出库,并进行校内配送,将运营流程提炼出7 个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实践。实行岗位竞聘制度,学生对于意向岗位进行申请,对于一岗多人竞聘时,实行择优竞聘。实行学生约课制度,对于实训的岗位,实行预约制度,学生应先提出预约申请,经批准后按照预约顺序和实际运营时间进行岗位实习。实行积分换学分制度,在实际运营中不同岗位实训时长均可获得不同积分。
校内实训岗位二——校园快递中心相关岗位。校园快递中心是我院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指导,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企业,该企业于2017 年正式注册,集顺丰、京东、圆通、申通、中通、韵达等数十家快递为一体的综合性物流企业。
该岗位实行竞聘制度。学生对于意向岗位进行申请,对于一岗多人竞聘时,实行择优竞聘。探索学生约课制度。鉴于校内实训资源限制,通过学时和工作任务量测算,将学时和工作任务分解,学生根据自己时间情况约课,经批准后按照预约顺序和实际运营时间,以小组形式完成工作任务,导师和岗位经理实时记录,并获得相应积分。实行积分换学分制度。根据学生在运营岗位实践的态度、时间、质量获得积分,以积分换学分。
2.校外岗位
学院与营口港多家港口贸易企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学生在企业内实习岗位以物流单证员,海运操作,报关报检,运输车辆调度为主。与冷链物流企业相关岗位,在冷链商品的仓储、分拣、包装、配送岗位体验实习;快递物流企业相关岗位,学生通过在京东、顺丰等企业的快递服务岗位体验实习,使物流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得到有效提升。将课堂搬进企业,多企、多岗交换轮替,在学生的实践操作过程中让理论知识 “活” 起来,真正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从而提升学生整体的专业技能水平。
通过开展校内技能竞赛,国家、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行业、企业主办的比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我院物流管理专业每年开展学生专业技能大赛,将比赛结果进行量化,计入专业课程成绩中。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辽宁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现代物流作业方案与实施》赛事中多次获奖。学生还积极参加行业、企业举办的比赛,在 “易木杯” 全国供应链大赛中获国家三等奖,在 “京东杯” 东北区物流技能大赛中获二等奖。
评价体系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建立[5],评价手段为理论考试、实操考试、物流基地的运营、专业资格证书、企业资格证书、专业技能大赛等相结合。
评价方式为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学生在课上表现、在企业实践情况和参与物流基地的实际运营情况计入过程评价,学生的考试情况、相关证书的取得情况可计入结果评价。
评价的主体为学校教师、企业导师、行业专家等共同组成。以此建立完善的专业能力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通过 “二元三体五导师” 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包装管理、信息分析与处理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方面得到较大提升;计划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发生显著变化。通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学生多次在全国、省相关专业技能大赛中获得较好的名次,物流专业就业率达到95%以上,专业对口率大大提高,离职率明显降低。并受到京东、顺丰、当当、美菜等企业的一致好评。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使学生的培养更加适应企业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定向培养、定向输出的模式也充分调动了企业参与教学的意愿,企业在参与教学和实践的过程中可以进行人才的优化和储备。如京东班,学生在校期间在京东进行企业实践,熟悉企业文化、岗位技能,毕业进入京东企业时,能更好地接受企业文化和理念,不再需要在上岗前进行长时间集中脱岗培训,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吸引了更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