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然
(无锡太湖学院,江苏无锡,214064)
泛在学习(U-learning)是指每时每刻的沟通,无处不在的学习,是一种任何人(anyone)可在任何时刻(anytime)、任何地方(anywhere)、使用任何科技工具(any device)去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anything)的方式,即5A学习模式,是实现终身学习、自适应学习及深度学习的最佳途径。[1]自2003年国内学者首次提到泛在学习概念以来,如何通过泛在学习转变教学理念,以学习者为中心,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成为教育界持续关注的话题。近5年来,有关泛在学习的研究颇多,本文将简单梳理有关泛在学习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方向,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分析泛在学习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尝试性地提出泛在学习的实现策略。
近年来,泛在学习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我国也不例外。以“泛在学习”为关键词在知网进行搜索,2015年至2019年论文总发文量为693篇,发文量比较稳定,平均每年130篇左右。其中,核心期刊和CSSCI发文量共103篇,发文量呈逐年下降趋势。这并不是因为泛在学习已经不再是关注热点,而是由于技术等的限制,目前相关研究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
从文献的主题类型来看,主要涵盖学习者、泛在学习环境、影响因素、个性化学习、移动学习、翻转课堂、慕课等。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泛在学习条件下的课程资源开发、教学模式改革、课程教学设计、在线学习环境建设、系统平台开发等。
21世纪初,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开放教育资源(OER)的诞生,麻省理工学院和耶鲁大学都开设了大量网络公开课。2009年以来,可汗学院在技术与教育融合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制作了大量在线教学视频。其中,影响甚广的是微课程,后来的慕课也带有微课的一些特征。2012年以来,慕课开始在高校盛行,对泛在学习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2]此外,大量非教育机构进军在线教育市场,获得市场风险资金的追捧。
如今,线上学习平台越来越多,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出现了如网易公开课、中国大学MOOC、Coursera等优质的在线教育平台。网易公开课提供了来自可汗学院、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的公开课,内容涵盖人文、历史、哲学、艺术、经管等领域。中国大学MOOC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内容,知名栏目有国家精品、名师专栏等。Coursera与全世界最顶尖的大学和机构合作,提供任何人可学习的在线课程,实施普惠教育。如今,这些数字化在线教育平台为大学生泛在学习提供了大量优质资源。
对传统高等教育来说,泛在学习是一种颠覆式创新。各高校纷纷尝试开展线上线下(O2O)一体化教学改革。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在教学技术服务部门的辅助下,建立了移动学习平台、Smart教室以及在线授课系统,通过网络和多种智能学习终端把实体课堂与在线课堂结合起来,实现按需学习、随时学习、泛在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3]我国国家开放大学以促进全民终身学习为宗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搭建网络学习环境,建设网络学习资源,大力推进泛在学习。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泛在学习大势已成。然而,由于技术、理论和观念方面仍存在不足,泛在学习还未真正成熟。
技术方面,许多关键技术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尚不能全面应用于泛在学习平台的开发和应用。技术瓶颈使得一些泛在学习平台的应用体验不佳,比如人机互动体验不佳、不同学习终端不兼容、多人在线学习时平台不稳定等。
理论方面,理论指导欠缺。有学者试图用关联理论、社会互动理论等用于泛在学习研究中,但是否有效有待进一步开展实证研究。如何把学生吸引到线上,如何帮助学生自适应学习、深度学习,目前也没有特别好的方式方法。
观念方面,大学生对在线付费学习接受度不高。泛在学习平台起初大都是免费开放的。然而,随着用户数量的上升,许多优质资源不再免费。如何营销以平衡大学生付费和平台盈利这一问题值得关注。
由于技术的限制,完全实现泛在学习面临较大挑战,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更加成熟和更多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泛在学习将是电子学习(E-learning)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4]拥抱泛在学习,让学习不受时空限制,实现自适应和深度学习,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下面将从学生、教师、高校、企业四个维度去探索泛在学习的实现策略。
一是泛在学习以学生的自我激励、自我约束为前提。泛在学习的效果受学生的情感因素、行为因素、认知因素等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情感会受到学习偏好和动机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学生更喜欢可视化和角色参与式的学习内容,近年来流行的3D/4D仿真、VR虚拟现实教学大受欢迎。二是学生的学习行为应得到有效管理,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应进行分析和计算。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适应学习和深度学习,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实现知识的有效内化。四是泛在学习模式下,学生应建立良好的道德素养,尊重学术道德,建立学术诚信,逐渐养成拥抱自信和负责任的学习道德。
泛在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生生互动的魅力极大。建立知识分享型社区,可形成良好的带动效应。学生之间既是竞争者,也是合作者,相互竞争,彼此互助,取长补短,最终实现共同进步。这比孤军奋战、独自琢磨更加有效。如此,高等教育可能会改变教学“一潭死水”的现象,引爆思想的火花,实现学生思维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教师角色将发生转变,从课堂的控制者转变为教学资源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首先,教学要从“我要教什么”转变为“学生学什么”,围绕这一转变精心组织教学资源,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广泛参与到课程知识内容的学习中来。这一教学范式的转变看起来简单,对教师来说实则是最大的挑战。学生兴趣爱好不同、需求各异、学习能力参差不齐,要在教学中真正做到这一转变,绝非易事。教师要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加大科研力度,总结教学经验。其次,教师应采取“状态识别—策略匹配—干预实施—效果分析”模式,积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产生的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知识掌握程度,进行教学策略匹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干预,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有效内化,最后进行教学效果的分析。
目前,某些专业课程已有大量的泛在学习资源。如国际贸易相关课程,中国大学MOOC上就有168门课程。对于学生来说,这么多的课程可能让他们难以抉择。因此,课程资源建设一定要把好质量关,而这有赖于教师教学经验及教师在专业领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此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设计急需引入教学设计者和教学信息化服务部门,协助教师开发高质量在线课程。
高校及科研机构应加强泛在学习相关理论研究,从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寻求理论,以更好地指导泛在学习的全面实施。高校要运用“教育无边界”理念,加强与国内外大学、机构及企业的合作,加强学科之间的跨界融合,与时俱进,实现课程资源开发与共享。如此,教学资源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优质资源及学以致用的需求。无边界课程可打破学校与社会间的壁垒,建立并拓展学科之间、领域之间的联系,实现多层次、多角度、多领域的跨界融合,是帮助学生进行知识重组与创新的催化剂,是发展学生特长、开发学生潜能的孵化器。[5]
相关企业应根据高校需求为泛在学习提供定制化服务。首先,高校可以采用外包的形式,委托企业帮助建设泛在学习平台。其次,部分企业可以自建泛在学习平台,吸引高校入驻。泛在学习的真正成熟是以技术的成熟为前提的。企业的角色更多在于帮助高校攻克泛在学习相关的技术难题,如情感计算、深度学习、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因此,加强产学合作,突破技术瓶颈,泛在学习的未来就会更加美好。
泛在学习平台有企业的参与,商业化必然存在。一些泛在学习平台(如Coursera)的优质资源开始收费。然而,学生在非学校课程的消费方面还比较保守,消费习惯尚未养成。因此,收费课程的营销需具有极强的针对性,给学生精准推送信息。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消费习惯,比如,采取价格营销策略,制定合理的价格,让学生消费得起,并慢慢养成这种习惯。
人工智能是主导未来高等教育的核心技术,为改变传统高等教育模式和方法提供了新的路径,将推动高等教育发生系统性变革。[1]不论是教育者还是学习者,均需与时俱进,拥抱这一趋势。目前,泛在学习相关理论研究仍然欠缺,一些关键技术难关仍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理论创新,加速技术攻关,充分发挥泛在学习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