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临床医学生人文教育的途径探讨

2020-03-03 15:18王元元
教育观察 2020年9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人文精神医学生

王元元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乳腺外科,重庆,400016)

20世纪以来,医学基础领域的研究飞速发展,除了疾病检测手段、设备更加精准,对病因的认识也从人体器官、组织、细胞的功能和结构深入到DNA层面。但是,在医学科技迅猛发展的全球化背景下,医患矛盾反而更加突出和剧烈。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医务工作者更多地专注于对医疗新技术的开发和对科学证据的探索,忽视了医学的人文社会科学本质属性,另一方面社会在发展和进步,人们也越来越重视自身心理需求和自我价值的满足。所以,传统的重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的医学模式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矛盾日益明显。加之中国医疗机构定位不准,受市场逐利化大环境的影响,导致近些年来一次次的暴力伤医、杀医事件屡见不鲜,医务工作者们在悲愤、呐喊的同时,也呼唤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刻不容缓。

著名的结核病专家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是“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有时、常常、总是”像三个阶梯,一步步升华出三种为医的境界。虽然医学的最终目标是预防和治疗疾病,为公众的健康保驾护航,但即使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仍然对很多疾病束手无策。医学可以减轻病痛,降低致残率,甚至延长生命。但缺少帮助和安慰是医学人文精神缺失的体现。很多患者和家属在诊疗过程中缺少帮助和关爱,尤其是患者和家属在面临突如其来的疾病打击不知所措的时候,一句关切的问候和一个温暖的拥抱可以帮助他们重拾自信和希望,加速身体健康的恢复,这本来就是医学的初衷,也是医学人文精神的一种诠释,但却往往被我们忽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健康中国建设,并就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做出了一系列部署。高等医学院校面临时代机遇与挑战,必须认清形势,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断探索加强人文教育的途径,加强临床医学学生的医学人文教育,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让临床医学生技能与素质协同发展。只有把人文精神贯彻到医学实践始终时,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形成和谐的医患关系新局面。

一、什么是医学人文精神

“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医学人文”是研究医学与人文关系及从人文观念角度出发对各种医学现象、事件进行思考、总结的学科。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务工作者人生观、价值观、时代精神及其规范的体现。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说过:“医生应当具有优秀哲学家的一切品质:利他主义,热心、谦虚、冷静的判断……”医学比其他科学都更强调人文精神,要求医者具有较高的人性修养。中国历来有“人文学术之邦”的美称,中医就强调在诊断治疗的过程中以患者为中心,把患者视为一个整体的人而非损坏的机器,要在尊重、关爱的基础上与病人进行情感的沟通,这也充分诠释了“医乃仁术”的本质。或许我们无法治愈疾病,但是,我们可以努力减轻患者躯体的痛苦,抚慰患者受伤的心灵,这也体现了一种医学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更应该集中在对患者的尊重、对生死的辩证思考之上,更需要坚持医德和医风等方面的原则,从而开展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1]

二、如何加强临床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一)科学构建医学人文课程体系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包含了医学本科、本硕连读及本硕博连读等不同学制的不同教育形式。虽然我国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正在逐步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但仍然是重理论、重专业、轻人文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仍然处于纸上谈兵的状态。医学人文教育处于边缘化位置,虽然医学院校都开设了医学人文课程,但课程占总学时的比重普遍少于10%,[2]而美国、德国等国家则高达20%—25%,并且课程存在理论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及缺乏实践应用性等诸多问题。有研究表明,[3]广州地区医学院校虽然广泛开设了相关人文课程,但参与度仅为62.6%,重视程度严重不足。有的学生上人文课程的目的纯粹是应付考试和凑学分。一份对山东某高等医学院校大一、大二、大三三个年级学生进行的学校人文教育问卷调查显示:在1234份有效样本中,对人文课程设置、人文氛围以及人文素养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评价分别为71.5%、72.2%和57.5%;在学生对学校人文素养教育的期望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22.47%)的期望最大,其次是提高实践教学(17.95%)和改善考核方式(13.38%)。[4]基于此,医学院校可以利用教学医院积累的人文资源和优势,科学合理构建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医学院校首先要提高人文课程所占比重,调整授课时间,优化课程结构,丰富授课形式,从而达到提高人文课程的实用性及有效性的目的。比如确立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等医学人文核心课程。在选修课设置方面,学校可多开设医学法学、医患沟通、健康管理学等课程,使人文学科丰富化、选择多样化。在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阶段,学校应以必修课、选修课理论讲授为主,案例教学为辅,并有计划地开展专题讲座,提高学生对人文医学的重视程度和兴趣。课程设置过程中,医学院校首先要提高人文课程总占比,争取达到20%,然后合理制订各门课程的比例,课程之间尽量保持一定的逻辑联系,要做到既有交融,又没有重复。另外,课程设置还要循序渐进,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需求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实现专业技能与人文素质协调并进的培养目标。

(二)提高教师的医学人文教学水平

教师将人类社会积累的精神财富有计划、有层次地传授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体现其对心灵塑造的影响。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优秀的教师对学生心灵成长和人格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医学人文作为医学和人文的交叉领域,不仅是一种情怀与精神,而且是专门的知识体系。因此,需要既有丰富医学专业知识,又有深厚人文知识的复合型教师,这样才能将临床医学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有效避免目前医学院校中人文素质培养与医学及技能学习脱节的问题。高等医学院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比如:定期开展本学科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鼓励教师多做科研、多开新课,有利于活跃学生研究氛围;输送教师到优秀的团队进行培训,包括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吸取成功的教学经验,逐渐形成一支师资力量稳定、教学水平优良的教学团队。教师应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医学人文精神与其价值渗透入日常教学当中,让医学生从中提升道德品质、人格魅力,升华其人生观、价值观。

(三)重视课堂教育及改进方法模式

教师要在有限固定的教学时间内要将医学知识和人文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改变教条化、照本宣科的传统理论授课方式,在教授重要的知识点时可以增加图片、视频或情景模拟,利用“互联网+平台”教学等方法,[5]引入医患纠纷、医疗案例或事故,将人文知识自然而然地融入到理论教学当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分析探讨当前医学领域的突出社会问题、典型医患纠纷事件,引导学生结合人文科学提出解决办法,使之感受到医学人文科学的实用性;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多样的活动,如社团活动、文艺汇演等,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文化修养,使之感受到医学人文科学的趣味性。与医学人文相关的活动要紧紧围绕健康中国战略要求,以培养医学人文精神和健康人文素养为目标。教师可以健康人文为主题举办系列活动,如健康人文辩论赛、人文沙龙等;在教学和培训中还应该对教学形式进行不断探索和改进,可以请学生以自己亲身的就医体验或者拿出具体事件邀请嘉宾作为患者家属参加讨论,采用换位思考方式,了解患方的心理活动及需求,真正从患者角度考虑问题。教师应该不断总结交流,合理整合多种教学模式,使学生接受更完善的人文教育,培养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使其树立正确的医学人文观念,促进其全面发展。[6]

(四)营造医院医学人文教育氛围

临床附属教学医院应与医学院校共同参与对医学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作为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第二课堂,可以考虑开设一套适合于临床实习阶段人文素质培养的课程。[7]教学医院应本着“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在贯彻“以患者为中心”的管理和服务理念的同时,对职工实行人性化的管理模式。现阶段,教学、医疗、科研往往让医务工作者疲惫不堪,医院应关心关爱医务人员的成长,关注医务人员的心理状况,拒绝拿冰冷的数据说话,切实满足医务人员提出的合理要求,为医务人员提供人性化的工作条件。在这样有爱温暖的氛围中,学生能深切感受到人文精神,带教教师也才有更多的精力去教育影响他们。带教教师要以身作则,要求医学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爱岗敬业,教育医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对患者要尊重、细心、耐心,营造良好的人性化氛围。

(五)提升对临床医者的人文关怀

目前,工作强度大、就业成本高、工作环境缺乏安全感、社会认同感缺失和欠缺健全的法律机制保护等种种原因加剧了医生资源的流失。医学人文教育也呼唤对临床医务工作者身心的呵护和理解。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医疗技术的现代化对改善人类健康状况助益良多,但是,公众没有意识到我们对于很多疾病本身的认识还只是冰山一角,疾病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多变性造成医生不能治愈所有疾病,医学也不能治愈一切患者。公共媒体要引导患者调整就医期望,以理性、宽容的态度对待医学的得失;医院工会也应在思想工作中融入对医务工作者更多的人文关怀,从家庭、工作和学习上关心职工,从精神、生活和健康上体贴职工,使他们感受到医院大家庭的温暖,充满集体荣誉感,缓解其精神压力,解决其后顾之忧,满足他们获得尊重的心理需求,让医务人员能够在温暖、理解和宽容的环境中更好地为患者服务。[8]这种深厚的院内文化底蕴是职工不竭的精神动力,可以使医务工作者充满前进的动力,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建设健康中国战略,该战略的最终落脚点是“人”这一主体,对人的生命和价值的关切与尊重正是医学人文精神的体现。新世纪、新使命下,弘扬和加强医学人文精神顺应了建设健康中国战略发展的需要。医务人员和医学生应该不忘初心,注重人文素质的提高和人性的修养,尽力规避某些社会矛盾,使社会和医患关系朝更和谐的方向发展。高科技时代,加强医学人文精神建设适应了世界科学发展趋势的需要,在构建医学与人文完美结合的现代医学模式的同时,促进人类社会文明不断前进。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人文精神医学生
“五个结合”强化高职医学生数学素养培养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另一种智慧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