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欣
(天津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天津 300387)
斯霞是我国著名的初等教育专家,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被誉为“小学教育界的梅兰芳”,一生都致力于国家的教育事业。她自1927年毕业于杭州女子师范学校后,直到1995年正式退休,近70年间始终热心教育教学,功勋卓越,终生不遗余力地为祖国教育事业添砖加瓦。她的教育大爱像阳光般照进师生的心灵,她的“童心母爱”教育温暖着一代又一代学子。
在论及斯霞的教育教学思想时,“童心母爱”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这可以说是斯霞教育经验的一大特色。斯霞曾经解释过什么是“童心母爱”:与孩子打成一片,这叫有童心;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这叫对学生的母爱。“童心母爱”教育不仅包括了斯霞对学生学习的关心,还包括斯霞对学生生活方面的爱护。在斯霞的心中,学生就像是一棵棵幼苗,他们的茁壮成长需要教师的悉心关怀。
作为一名教师,斯霞认为爱学生是做教师的前提。“工人爱机器,农民爱土地,战士爱武器,那么我们教师就应该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1]斯霞用爱的情感去打开孩子的心扉,发现他们的聪颖。斯霞在面对学生时,她的爱是没有差别的。她认为教师应该做有心人,对后进生应该多给予关注,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及时的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斯霞不仅关注学生的文化课,还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学风教育,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学习习惯。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所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2]斯霞也说:“一个人有了好的习惯可以终身受益。反之,如果有了坏的习惯又不注意改正,则你也将受害一辈子,并且别人也可能跟着你受害。”[1]斯霞在日常教学中非常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斯霞作为一名教师,她对学生生活的关怀和爱护更是达到了“母爱”的程度。例如天气凉了,她会为体弱的孩子添加衣物;学生病了,她会给予学生照顾;在家访时,她和家长一起关心学生的视力问题等等。斯霞给学生的爱像“母爱”般温暖,但是这种爱却有别于母爱。斯霞说:“我们对学生的爱是爱中有严,严中有爱。”[1]斯霞从来不会溺爱学生,因为她知道培养的是祖国的未来,所以会以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去爱学生、教育学生,把爱与严格的要求统一于教育教学实践当中。这是一种比母爱更高尚纯洁的爱,是发自肺腑地对学生的爱护。
斯霞在教学生涯的前30年中非常注重对语文教学的研究,细心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相关理论,进而应用于教学实践当中。她在小学语文汉语拼音教学、朗读教学、识字教学和作文教学等方面都有所收获,也正是这样的积累使斯霞获得了小学语文课改的机会。1958年9月斯霞承担了江苏省教育厅小学五年制的学制改革实验任务。斯霞在没有教学大纲和课本的情况下日夜钻研,首创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小学语文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法。当然,斯霞取得这样优秀成就的背后是付出了沉重代价的。这期间,她的丈夫经受着肺病煎熬,斯霞分身乏术,生活与工作的重担都压在她身上,即使在医院里她也是心系工作,一份几千字的汉语拼音教学经验就是在陪伴丈夫的过程中写出来的。丈夫的离世让斯霞痛心、后悔,但是她将悲痛埋在心底,化悲痛为力量,在工作上更加勤奋高效,尽可能挤出更多的时间钻研教学任务。她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如果因为个人私事而放松了工作,更不要说是妨碍了工作,是愧对党愧对人民的。”[3]此后,斯霞就是一直秉承着这样的信念执着于教学改革的,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教学工作中。
斯霞不仅自己努力钻研教育教学方法,而且还会将自己的教学经验传授给其他老师。她深知教学决不能闭门造车,于是她或将自己多年教育实践积累下来的教学经验刊登在教育杂志上,或与全国热爱教育的老师通过书信方式分享交流教学经验。乌申斯基曾经探讨过教育书刊的益处,认为教育书刊能够帮助教师将自己的教育思想传播,“他的思想可能引起热烈的支持,获得大量的捍卫者,并且不是在一个班级或一个学校的狭窄范围之内,而是在整个国家公共教育的广阔范围之内付诸实现。”[4]教师可以通过教育书刊来沟通交流,亦或是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斯霞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到《江苏教育》编辑部的同志经常会到校采访她,劝说其将自己有关教学经验的文章发表,她说:“这使我结交了全国各地——几乎《江苏教育》(小学版)发行所到之处许多相识不相识的但是热心小学教育工作的朋友,他们来信和我交换意见研究问题。这样,也使我愈益感到自己责任的重大,需要更深入更刻苦地钻研业务,需要从各方面吸取更多的养料来充实提高自己。”[5]此外,斯霞还不忘指导青年教师,通过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方式帮助新教师确立热爱教育事业的思想。常常耐心敦促青年教师要有严谨的教学态度、要不断学习教育科学理论等等,这是因为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有思想的人,并不是物品。斯霞常说:“看到他们的进步,我感到十分欣慰,也感到肩负的担子更重,我一定要加倍努力,做好这项工作。”[6]
斯霞的教育大爱本质上是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爱,进而引发出对学生学习以及生活的热情关爱、对教学工作的无比热爱以及对青年教师的悉心指导。斯霞教育大爱的内涵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斯霞的教育大爱表现为尊重。斯霞尊重学生,把儿童当作儿童,尊重低学龄段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所以斯霞才会始终保持一颗“童心”,想要进入儿童的世界,了解儿童的世界。课堂之上的斯霞从不会无视或者轻视学生提出的比较幼稚的问题,因为斯霞是把他们当作儿童看待,而不是将儿童看做成人。她认为儿童提出幼稚的问题就是因为他们是儿童,他们对外界事物存在的好奇心、思考问题的方式不会像成人般成熟。斯霞为了能够解答儿童的问题,在备课时想儿童之所想,比如在《小蝌蚪找妈妈》这节课中提出“小蝌蚪是先长出前面两条腿还是后面两条腿”的问题,在《野兔》中提出“为什么小兔子会把雄鹰踢死”的问题。斯霞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都会耐心解答,从不会无视或嘲笑学生。其次,斯霞的教育大爱表现为平等。斯霞对学生是一视同仁的,对学生的爱也是无差等的爱。在教学中斯霞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开学前斯霞会进行家访,主动了解学生的情况,对学生的特点有大致的把握。在课堂之上斯霞善于观察学生的言行,课后对后进生的学习进行悉心指导,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学习上有所收获。在师生关系中,斯霞从不会利用教师的身份去压迫学生,她营造的是一种平等、轻松的师生关系。最后,斯霞的教育大爱表现为责任。一方面,斯霞的责任体现在她对教学工作的尽职尽责。斯霞从不将小学教育工作看得很简单,她认为小学教育工作不仅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艺术,优秀的小学教师在熟练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还要深入研究教育科学的相关问题。所以,斯霞认真学习儿童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结合教学实践,时刻总结教学经验。另一方面,斯霞还自觉担负起带领青年教师为祖国培养新时代所需人才的责任。在南师附小,斯霞手把手地耐心指导新教师的教学工作,体现了斯霞对教师职业的敬重与责任。
斯霞坚定不移地倾心教育事业,于1956年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她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没有我斯霞一家,我对共产党的感情是特别深厚的,我要永远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把毕生精力献给培养革命接班人的事业,绝不辜负党对我的教育和信任”[6]。近70年教学生涯的努力都源于她对国家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是这股源动力推动她在教育路上不断地开拓前进。
1.萌芽时期
这个时期斯霞将教师职业仅仅当作基本的生活保障,还未形成其特有的教育大爱。斯霞少年时期考入了当时不收学费的杭州女子师范学校,加之受母亲的熏陶,她在杭女师的几年学习使其立志将来一定要做一名受人尊敬的优秀的小学教员。自参加工作后斯霞就一直肩负着赡养父母、培养弟弟的部分职责,为了薪酬她相继在绍兴五中、嘉兴县集贤小学和浙江省肖山湘湖师范学校任过教。
2.酝酿时期
这一时期斯霞不再仅仅把教师职业当作基本的生活保障,对教师职业有了更强的认同感,逐渐认识到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并且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越发将以身作则、关爱学生当作自己的责任与义务。斯霞是在旧社会生活过的人,切身体会到国家被外敌侵略时黑暗屈辱的感觉,她深深感觉到人才力量的重要性。因此,斯霞自觉担负起为国家培育良才的任务,立志要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斯霞说:“在解放前的旧中国,我之所以选择教师这个行业,是从‘教育救国’和解决饭碗问题考虑的。”[1]当时我国遭受外国侵略者的欺侮,斯霞亲身感受到民族危亡带来的沉重灾难,国家弱就是因为文盲多、科学文化水平低的缘故,因此斯霞想要通过培育人才来救国。这一时期她在四川川康公路改善工程处子弟小学教书,将学生看作是祖国的未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丝毫不怠慢,全身心地扑在教学工作上,通过自身的努力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
3.形成时期
这一时期斯霞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更深了,同时不为功名利禄所吸引,在她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献身教育事业的理想信念,在此信念的推动下不断钻研并创新教育教学实践,形成了其教育大爱。新中国成立后,斯霞加入中国共产党,光荣地成为一名党员教师,她对教育事业的认识层次也有所提高。斯霞说:“我真正认识到教师工作的重要意义,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国家的重视让我体验到做一名人民教师的光荣感和使命感,我才真正懂得了教师的工作同祖国、同‘四化’建设的关系,我才树立了‘一切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一切为了祖国的未来’这样的信念,并决心为这一信念献身。”[1]在这样的信念指引下,斯霞在近30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广为赞扬的“童心母爱”教育,力求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给学生以尊重爱护,赢得学生的无限信任。斯霞将一颗心完全放在教育工作中,不断研究教育教学理论,最终在实践中取得了像“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法”和“五年制课改”的丰硕创新成果,为教育改革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斯霞教育成就颇丰,高薪高待遇的工作也随之而来,但是她不为所动,因为她始终忠于那颗深深热爱学生的心,她不能离开学生,她的幸福是和学生、课堂教学连在一起的。斯霞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我为一辈子做小学教师而自豪”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