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楠
(运城学院 数学与信息技术学院,山西 运城 044000)
大学生在享受自媒体带来的便利同时,也会给心理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自媒体能够帮助大学生及时获取信息,并赋予他们一个无拘无束的交流平台,这种自由的环境会让大学生接收并发布各种类型的信息。因此,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重大。
自媒体是在2003年由美国传入中国的专业性语言,现阶段的自媒体应用层出不穷。如QQ、微信、微博、贴吧等由个人为中心应用的媒体,都属于自媒体的范畴。这类自媒体应用能够让个体随时随地接收消息、传递消息、发布消息,还可以展示自己、表现自己。在中国市场中迅速发展并延伸的自媒体包括近几年出现的抖音、火山小视频等。自媒体的主要特点有以下三点。
大众化也可以称之为去中心化,其实质就是没有一个具体的中心人物,任何人都能成为自媒体应用的主体。自媒体赋予了所有人公平公正地展现自我的舞台,尤其在智能化手机中最为明显,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织起自己的交往网,随时随地发布自己的所思所感。正是因为去中心化、大众化的特点,让个人信息难以被管理,其发布的信息会缺乏真实性。
相比于传统的媒体,自媒体的操作简直不能再简单了:首先注册一个账号,而后输入自己的手机号码绑定,即可登录使用。这种简单的操作对于普通人来说基本是零成本投入,不需要专业技术就可随意使用。这也就造成了自媒体低门槛化的发展趋势,没有繁复的审核、检测阶段,只要输入就可发送,大大降低了作品发布的难度,使各年龄阶段的人都能够轻松上手。
现阶段的自媒体只要有网络就几乎不受任何控制,发布者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自己的自媒体,及时发布各种信息,使信息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利用自媒体展示自己的作品从制作到发布都极为迅速,而且收到信息回馈的速度也较快。自媒体的及时性,让受众群体之间几乎没有距离感。
通过相关调查发现,许多大学生在网络自媒体中表现出的自己与现实生活中有较大差异。大学生使用自媒体多数是发泄在日常生活中难以排解的压力,让自媒体成为一个能够接收愤怒、压力的树洞。还有的学生因为在现实中遭到重大打击,无法正确舒缓,找不到自身在现实中的定位,从而迷失在网络自媒体虚拟的世界当中。另外,大学生的情感发展也处于薄弱环节[1],自媒体为其提供了很好的发泄平台。
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处于形成时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引诱导致误入歧途。面对花花网络世界,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无法区分正确与错误的信息内容,浏览网络信息往往只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好奇心。有些学生为了获取最新信息,常常会突破自己的底线,进而使自己的“三观”变得扭曲。
有些高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处于较为浅显的阶段。如:做一下题目简单的心理测试题、进行一些简单的心理辅导等。这些形式化的教育行为,只是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拓展到网络中进行,并没有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发挥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价值。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接受的信息逐渐复杂化[2],因此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者转变现有观念,根据学生群体特征,积极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对的主体是大学生,他们对自媒体的态度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现阶段出现的最为明显的问题就是大学生对自媒体的过度依赖。对自媒体过度依赖,一定程度上会让大学生减少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在人际交往时问题较为明显。自媒体在大学生的生活中有着极高的地位,除了能及时获取信息外,还能够获得网络交友的便利。在自媒体应用中进行人际互动的时间一久,自然会影响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往。自媒体创造出的自由天空能够让大学生在应用中放飞自我,这样的交友模式使他们难以处理面对面的人际关系,存有害羞心理、反感心理,无法适应现实,大大降低了他们的现实交往能力,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自媒体网络环境下接受信息的速度极快,再加上对所传播信息的监督管理不及时,会让大学生接收到各种各样的负面信息,从而造成不良心理影响。以朋友圈自媒体应用为例,朋友圈已经成为大学生随时随地播报自己状态的平台,也是评论社会现象、传播八卦信息和社会热点的主要渠道。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事件有感而发,极易产生群体共鸣现象,如果缺乏对自媒体信息的监督管理,再加上个别大学生自身的网络道德不健全,很容易使错误的信息迅速传播,长此以往,会使他们无视法律规定,在虚拟世界里为所欲为。忽视法律约束会让这部分大学生共享负面的信息,从而带给周边人负面情绪及负能量。自媒体平台包括博客、微博、贴吧等,信息类型较多[3],大学生在利用这些自媒体平台时普遍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主义,表现为对他人的冷漠,严重的还会出现道德观念错位等现象,通过自媒体在学生之间传播,极可能发展成心灵创伤。
让大学生在自媒体时代保持网络心理健康,必须依据自媒体的发展特点和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积极寻找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可充分利用自媒体,构建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平台。
1.让自媒体成为关注大学生心理动态的阵地
自媒体是大学生进行自我宣泄的主要途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个字、一段话、一个图片、一个符号都是大学生在抒发情绪。由于自媒体的应用多是开放的、智能化的,所以通过相关好友、附近距离等功能或多或少能了解到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这种自媒体优势为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提供了便利,可通过添加学生好友对其QQ动态、签名或者朋友圈内容进行浏览,发现学生近期的心理状态,充分了解学生心理情绪的变化,从而对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辅导。
2.让自媒体成为传播心理健康知识的阵地
传统的大学生健康心理知识的传播途径多为主题班会、健康心理讲座或是室内一对一、面对面交流。而自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教师可在网络新媒体应用中随时发布有关心理健康知识的图片、视频等,也可与学生群体积极构建良好的互动交流关系,让他们感受到心理辅导教师的关注。自媒体可以不再让宣传工作趋于形式化,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正确理念的熏陶。
3.让自媒体成为传播正能量的阵地
年龄与大学生群体较接近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坚力量。所以高校可聘用年轻的心理专业人员加入到学生心理辅导队伍当中,利用自媒体平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引导,激发大学生的积极心理。这类心理辅导员能够给自媒体带来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度。
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自主共享海量信息[4]。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除了自媒体应用这类外界因素,还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为了让大学生对自我形成正确的认知,可采用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网络心理。还可以组织心理健康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从根本上减少其沉浸在网络中的时间。自媒体环境下的信息有很多是不真实甚至恶性的,每年都会出现由大学生发布并传播的不实消息而被追究法律责任的案例。因此,在自媒体应用中发布消息要经过理性思考,绝不能成为虚假信息的制造者。
由于大学生对信息的筛查和辨别能力比较弱,容易受到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长远发展。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大学生的媒体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能力。
为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使用网络的心理,高校可以从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开始,明确自媒体网络下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帮助学生规范自身的网络行为。此外,还要帮助大学生充分了解自媒体使用时的注意事项,从而形成规范化的上网习惯。
心理辅导员可将网络平台交流和面对面交流的辅导结合在一起,建立网络心理健康学习平台,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心理健康问题。心理辅导平台要标注心理辅导教师的联系方式,可以是微信号、QQ号、电子邮箱等,方便学生积极与辅导教师取得联系。心理辅导员对学生咨询的问题要及时给予回复,可利用咨询的方式回馈,从根本上扩大心理辅导工作的服务范围。
要加大学校内部心理健康网络的建设,加强网络监督管理,对恶性的信息要及时拦截。除了心理辅导教师要注重学生心理问题,学生会及学生心理社团等学生组织也要加入到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当中,要在学生之间输送正能量的信息,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
自媒体是把双刃剑,在为大学生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会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者要加强引导,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网络心理。要不断创新和发展自媒体环境下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抵卸网络不良信息的能力,使其在复杂的自媒体环境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