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 征
(华东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6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全面推进,新媒体技术发展迅速,思想文化交融交锋更为紧密激烈。高校寝室人际关系在行为上也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在深入分析寝室人际关系和影响意义的基础上,探寻主要问题的表现及原因,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提升大学生处理寝室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践行切实可靠的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新时代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内涵
《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定义人际关系为: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建立起来的心理关系,通过这种关系满足彼此的心理需要[1]。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是指在寝室这一特定的环境下,成员间生活相互作用中发生的关系。一般而言,新时代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是当代青年学生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在正确导向下的整体寝室活动中所展现出的人际关系状况。分析其时代内涵,要针对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在新时代的格局下分析相互间的关系。
2.新时代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
一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系是社会存在的一种基本形态,在当代社会中,出现的问题大部分源于人际关系方面的矛盾。大学生是社会建设和发展潜在的主力军,他们的人际关系影响着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寝室人际关系渗透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凝聚和统合在学生的价值观中,在实现个体的价值中实现社会价值。可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引导人们向着整体、长远的目标奋斗,表征着对社会的价值取向,提供着强劲的精神动力。
二是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寝室是大学生休息、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大学生增长知识、形成社会价值观的重要场所。大学是学生迈向社会的重要桥梁和媒介。寝室的人际环境也是一个社会模型的缩影,这个微型社会的环境良好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一个班级、一个年级甚至一所学校的整体社会环境。高校的学习性质使学生通常会以寝室为单位进行活动,例如同寝室学生正常情况下会一同上下课、一同进餐、一同课下娱乐。若寝室的人际关系不够和谐,就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大学生不能受到正确良好的教育和影响,进而影响整体的校园人文环境,形成不良的校园环境。因此,良好的寝室人际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谐发展,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三是推动青年个体的全面发展。一方面,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都在经历一系列的变化。生理和心理是相互作用的,这个时期的塑造性比较强。对于大学生来说,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将对其生活、学习和工作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当有了强烈的人际关系交往意识后,就会反映到个人的创造力上。在不同的意识特征下,会使认识事物的角度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不一样,不同的行为表现会有利于能动性的发展,最终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
2004年轰动一时的马加爵事件、2013年复旦大学林森浩投毒案、2016年3·27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发生的杀人案等一系列大学生杀人案件表明,如果寝室成员间摩擦处理不好,就会威胁校园安全,甚至酿成悲剧。
21世纪的大学生面对各种利益冲突和诱惑,应更加重视寝室人际关系的建设。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面貌整体而言是积极健康、向上向好的,但是在思想意识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集体意识不足,把集体当作工具和手段;担当感不强,缺乏从整体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寝室人际关系交往呈现“冷暴力”
互联网风暴迅速席卷整个世界,互联网对社会和日常生活的影响无处不在。各种交流软件如微信、微博、QQ的盛行,对大学生群体的学习、生活以及发展带来了极大影响[2]。一方面,大学生通过网络满足自己的需求,如获取信息、交友、娱乐等。虚拟世界基本成为他们交流思想、宣泄情绪、解决困难的精神寄托。另一方面学生又容易沉溺其中,造成性格的缺陷。部分学生的生活方式呈“宅”化发展,即表现出“重虚拟交往、轻现实生活”的特点,与其他成员关系冷漠。长期下去,寝室人际关系就表现为紧张、互不搭理等,最终呈现冷交往。
2.寝室人际关系交往认知出现偏差
在人际关系认知上表现出片面性和偏差性。大学阶段是人生的一个关键时期,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这个阶段,个体处于一个不断探索的阶段,对各种事物都存在一定的好奇心,想要去认知。青少年的认知发展水平在没有达到成熟阶段时,并不能很好地对自己的人际行为进行分析,他们不能意识到一些行为潜藏的危机。从新时代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来看,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习惯了全家众星捧月般的生活,舒适的生活环境、娇惯的家庭教育,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特征。这部分学生往往较少考虑其他人的感受,在寝室集体生活中容易不顾他人的权益与室友产生纠纷和矛盾。因此,在寝室生活中如果出现不如愿的情况,往往会把产生矛盾的原因归结于寝室其他成员,而不去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合适。
3.寝室人际关系交往以金钱作为衡量标准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物质享受为人们所熟知,也存在部分学生喜欢享受物质带来的欢悦。虽然这只是出现在校园的极少数现象,但是由于高校环境的相对开放,社会上一些追逐名利的风气却会被少数涉世未深的学生视为潮流和时尚。还有很多学生受“人情消费”的影响,为了搞好寝室成员间关系,拿到奖学金或其他奖励时,请室友吃饭或娱乐。而高校寝室学生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存在经济水平的差异,在这样的差异状态下,有人以金钱多寡而与人交好,造成学生之间攀比心理,从而引起寝室同学之间的分歧与不和谐。
研究影响因素,需要运用系统研究法,将高校寝室人际关系作为一个系统来审视。
1.社会环境是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的客观原因
其一,社会竞争。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受到周围环境、社会风气以及相关社会支持系统的影响。在社会转型期,竞争机制的导入,便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3]。社会的竞争会引起成员之间的暗自较量。个别学生容易激发其潜在的胜负心,过于在乎自己的利益得失,更有甚者可能会牺牲其他价值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其二,时代的进步。在互联网不发达的时代,大学寝室成员沟通多以现实交流为主,大家生活与交往时间基本一致。在没有较多的其他娱乐活动时,在寝室花费的时间和投入的精力相对较多。而到了互联网时代,人们沟通交流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已经不再局限于生活范围之内,即使身处校园也可以和千里之外的家人“面对面”谈心交流,因此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参与寝室交流与沟通的机会。学生通过手机、电脑等媒介突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空间界限,可以利用这些媒介获得精神慰藉,这也使寝室成员之间的相互交往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和淡化,从而冲击了寝室小群体的亲密关系。
2.学校教育和管理上的欠缺
有些高校只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思想品德教育,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课程虽有涉及,但仅仅局限于表面知识,只让学生了解相关内容,因此教育力度还不够,并未达到能够让学生学有所用的效果。加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缺乏经验的年轻教师承担,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且学生的相关理论和认知薄弱,对心理健康课程缺乏兴趣,最终导致对人际关系没有正确认知,难以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意志和行为。此外,部分大学生出现问题时,习惯性寻求教师和宿管的帮助,往往不会自我解决,导致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下降。
3.家庭背景差异是影响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因
家庭是大学生最早接触的生活环境,对其影响是深远持久的。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具有积极的影响。一方面是家长的思想观念。如果家长不注重孩子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使孩子长期在错误观念的熏陶下,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判断,其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都会减弱。另一方面是生活环境的不同,存在着较大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差别。一些孩子从小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存在着不良的生活习惯,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处于弱势[4]。
4.大学生自身因素是影响寝室人际关系的主观原因
大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影响寝室的人际关系发展。比如自我意识比较强、适应能力差、性格孤僻都会引发矛盾。在和别人交往过程中,许多大学生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对方的情感体验,缺乏有效的交流,容易引起他人的不满。有些大学生会表现出与该年龄阶段不符的心理行为,如认知与行为不一致,往往道德认知先于道德践行等。新时代大学生总体上呈现出三种特征:一是情感丰富,比较注重自我情感体验。有些大学生的心理不成熟,加之社会性不平衡,情绪常常因为小事情而受到波动。二是对自己所思所想充满热情,热衷生活,但缺乏坚持不懈的决心。在自我管理和约束上表现出明显的不足,缺乏深层次的思考。三是竞争意识强烈,但缺少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性思考能力。
高校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研究的最终落脚点和归宿仍是要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具体的优化措施中,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本身各具特点,各有侧重,都应该切实履行责任,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只有从思想上重视起来,行动上积极起来,才能正确处理寝室的人际关系。
1.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是大环境。人的发展是与社会休戚相关的,要激活社会中的育人元素,营造良好的社会竞争氛围。大学生应通过实践锻炼,提高思想觉悟和人际交往能力,主动适应社会环境。
要加强网络空间的治理,洁净干扰大学生形成错误观念的外部因素。当前网络成为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一方面,不能一味迎合学生的娱乐需求取向,要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监督部门的管理,追究不良信息发布者的责任,努力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2.高校主体作用的发挥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适时转变思路,及时把握新形势新变化。高校要结合新媒体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如开展生动、体验式的寝室活动,增强成员间情感交流,从而建立彼此间的信任,加强归属感,提高学生自我学习和管理的能力。
(1)多措并举,加强引导。首先,高校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促进大学生的沟通交流、团结协作,在活动中增进友谊、增强凝聚力,营造健康良好的宿舍文化氛围[5]。其次,高校可通过开设人际关系相关课程及讲座,加强学生的人际关系教育。应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教育,使他们了解人际关系学的基本理论及交往的意义和艺术,并能够真正地学有所用[6]。
(2)强话共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可通过主题教育学习,提高思想认识。以主题教育活动为主线,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突出文明寝室建设中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这不仅是思政工作时代性的体现,更是思政教育提高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现实要求[7]。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经常关心大学生学习、生活、心理等变化,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被关爱的,从而使他们身心健康地发展。学校要与社会以及家庭相互协作,共同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3.家庭教育方式的改变
家长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其充分利用大学时代的学习时光,不要将有限的精力浪费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多关心孩子日常的情绪和思想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加强与学校、教师的沟通,与社会、学校形成协同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如果让孩子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下长大,其内心就不会缺少爱,自然会关心同学[8]。要给孩子树立榜样,多关心身边的人,如邻里间遇到问题要主动帮忙,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正确与人交往。
4.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
在寝室生活中大学生也要从自身角度发现问题寻找原因,从自我的改变开始影响和改善寝室的人际关系。首先,沟通是心灵联系的桥梁,大学生应该多与寝室同学进行沟通交流,平时可以将学习、生活上的事情多与室友交流分享,这样不仅能够相互了解、增进感情,还能够锻炼沟通交流能力,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健康成长。其次,礼貌对人、宽容以待。在寝室生活中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是否得当,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对待他人谦让礼貌,这样才能够赢得大家的真诚相待。再次,学会处理分歧与矛盾,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分歧与矛盾时要学会理性对待。大学生正处于思维敏捷、活跃的时期,想法丰富多样,当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分歧与矛盾时,应该合理、文明地表达想法,摆事实、讲道理,而不是无理争论或作出偏激行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学生在寝室生活中应该推己及人地学会换位思考,而不该仅仅从自身的立场、利益出发。
高校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改善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措施,不断深化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理论研究,使提升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实践有更深厚、更有力的理论支撑,从而帮助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使其成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