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预防与干预

2020-03-03 15:06
林区教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心理学辅导员心理健康

郭 薇

(四川商务职业学院,成都 611131)

一、研究综述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特点

1.高职院校学生的年龄特点

据统计,2019年新招进的大学生中,出生时间主要分布在1999—2001年之间,即17岁到20岁,辅导员普遍为80、90后,与学生之间的年龄差距不大,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理解、沟通与交流关系。

2.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特点

现在的大学生正处在经济与文化飞速发展的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多元化思想和文化的碰撞,使他们的思想观念以及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接触的文化知识范围非常广泛,尤其是借助网络媒体渠道所获取的信息量大而多,相比之下,他们对信息的理解和把握却缺乏一定的深度,对信息的获得缺乏一定的筛选能力,容易迷失在大量的信息中,产生认知矛盾甚至是过于偏激的思想;高职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家庭类型分布较广,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的学生占有较大的比重。很多学生从中学开始就住校,他们思想独立、思维叛逆、行动自我,在思考问题、处理事情的时候更多的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自我中心严重。

3.高职院校学生的价值观特点

如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高职学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加,一些功利行为对高职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们的价值取向更趋向现实、偏重实际,有些还带有一定的功利思想,甚至重金钱、重名利。很多学生竞选班委、学生会,加入社团,入党等,都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动机,很多是希望获得荣誉和奖励,让自己的简历更好看,为今后的就业铺平道路。但总体来说,当代高职学生的价值取向是正向的、积极的,他们有理想、有抱负,对未来充满期望。

4.高职院校学生的情感特点

受经济、社会、文化、家庭、学校等影响,当代高职学生拥有丰富的情感,他们思想开放、情感丰富,更倾向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观念和情感。他们爱憎分明,热烈而奔放,但同时由于被保护得太好,没经历过太多的挫折和坎坷,导致他们的内心不够强大,心理相对脆弱,容易被一点儿小挫折、小摩擦打败,进而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一旦这些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就可能造成严重的甚至是无法挽回的后果。

5.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

进入高职就读的学生,大部分是因为高考成绩不好考不上本科院校而不得已选择高职的,有些学生甚至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所以他们的文化成绩和本科学生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还有些学生偏科严重,高考分数被一到两门学科拖了后腿,导致总分上不去而进入到高职院校;更有些学生,由于高考失误、一时没考好而被动进入高职院校,由于不是出于自己主动的选择,他们本能地对学校存在抵触心理,有的甚至放不下自己优等生的姿态,面对竞争激烈的大学,显得无所适从,成绩一落千丈,从此再也无心向上;还有部分学生由于高中的基础较差,在专业学习上会显得很吃力,跟不上、学不进,严重的甚至会有厌学或退学的想法。

6.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特点

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年限为三年,相比本科院校缩短一年,教师的教学量和学生的学业相对本科院校都更为繁重,学生学习时间短、课程多、压力大,最后一年则开始进入社会实习,实际学习时间只有两年左右。因此他们就业压力相对本科院校的学生更大,就业选择范围更窄,由此容易产生就业方面的心理压力。

7.高职院校学生的管理特点

由于大部分学生已年满18岁,他们拥有成熟的心智,因此在班级管理上不能再用传统的方式方法去规定和约束,而是要正面引导、教育他们,让他们从心里认同、接受教育,而不是表面上服从。最重要是要把他们放在平等的地位去对待,交流沟通中讲究同理心,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上,可以把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让他们主动进行思考、参与其中。

(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综述

1.积极心理学的概念与历史

1998年,“积极心理学”这个概念由马丁·塞里格曼率先提出,他观察到,自二战以来心理学将研究的重心放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补救问题上。传统的心理学总是在心理问题出现之后才去研究补救的方法,这就造成心理问题研究的滞后;而塞里格曼提出的“积极心理学”则希望从抑制问题发生的角度出发,研究如何更早地发现心理问题,如何将心理问题抑制于萌芽状态,如何从积极向上的角度去关怀人类的心理,如何引导人类改变消极的态度,积极心理学注重研究那些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事物。

2.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美国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所著的《积极心理学》一书将积极心理学的领域描述为三个相关的主题:积极的主观体验,即愉悦、感激、成就;积极的个人物质,即个性力量、天分、兴趣、价值;积极的机构,即家庭、学校、商业机构、社区和社会。

二、问题的提出与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高职学生的年龄在17—20岁之间,正处在青春期,情感丰富细腻、思维相对叛逆。随着社会的发展,离婚率逐年增高,他们中有来自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的,还有来自留守儿童家庭的。受到家庭、环境、自身的影响,他们的心理比较脆弱,抗压能力差,很容易被一点儿小事情、小打击影响,进而作出一些过激的行为,甚至伤害到自己或别人。同时,由于高职学生的学历与本科生、硕士生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就业问题上有可能会受到歧视,这增加了高职学生的就业压力。因此,本研究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教育学生转变思维方式,用积极的心态对待问题,在问题出现前即将其解决。

(二)问题的研究

1.如何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进行预防

为将学生的心理危机和心理问题扼杀在萌芽阶段,辅导员要做到随时关注学生动态,掌握学生情况,借助各种途径和渠道收集学生信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成为了解学生的主要工具。微信、QQ群、微博、手机短信、飞信等工具都可以成为了解学生的途径。定期查看学生的空间、说说、微博、朋友圈都能帮助辅导员掌握更多有效信息,有时仅通过学生发的一条动态,就能及时发现他们的异常。建立一个有效的班委会,让他们成为辅导员的耳朵、眼睛,及时了解并上报学生动态,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日常管理中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定期开展一些心理主题班会,教会学生一些常用的减压方法、情绪调节方法,给学生提供求助的途径,如心理求助热线、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辅导员、班委干部、家人和朋友等。

2.如何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干预

心理危机的干预原则:迅速确定问题;要求家人或朋友参与干预;鼓励学生保持自信,不要让当事者有依赖心理;把任何一次心理危机当作心理问题而非疾病处理[1]。

一旦危机事件发生,辅导员要及时了解事件动态,尽快与学生进行沟通,以了解更详细的情况。如果学生拒绝沟通,可以请求心理健康中心帮助;若发现有自杀倾向或有过自杀行为的学生,一定要第一时间报送心理健康中心及学校领导以便及时处理。同时,派专人全程陪伴开导学生,及时安抚学生情绪,确保学生安全。

3.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引导学生正视心理问题

(1)积极的情绪管理策略。1990年,“情商”这个词由美国耶鲁大学的萨洛维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梅耶共同提出[2]。它是指人们管理情绪的能力,具体即指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3]。向外渲泄情绪可使用能量渲泻法,如哭泣、找人倾诉、记日记、自我录音、运动等方式来释放自己心中不良的情绪,以达到缓解和调节情绪的平衡。通过改变来调节情绪的方法有思维转换法、理性升华法、环境调节法、改变现状法及提高自我功能法。思维转换法是指改变对某件事情的定义。很多时候由于我们对某件事情的定义出现了偏差,才让自己产生了不好的情绪,如果这个时候改变对某件事情的定义,改变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和态度,那么事情的结果也会不一样,同样的情绪也会发生变化。思维转换法也叫换位思考,很多独生子女习惯了自我为中心,做事情看问题都从自我的角度出发,很容易引发情绪问题。如果他们能够学会转换思维,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思考,结果和情绪会完全不一样。理性升华法,即将受挫的不良情绪升华到战胜困难和挫折中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化悲愤为动力。调节情绪的方法还有放松法,包括生理放松和心理放松。生理放松主要是我们身体上的放松。辅导员可以通过团体活动的形式,指导学生练习肌肉放松。此外,还有我们经常使用的深呼吸法也是十分有效的。心理放松则指想象放松,如冥想、打坐,音乐疗法、芳香疗法。

(2)开展团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咨询是指在团体的情境下, 为所有成员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咨询形式,通过成员间的共同商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同的发展或共有的心理问题[4]。辅导员可以通过团体活动的形式,在入学的不同阶段指导学生进行不同主题的团体活动,如新生积极成长小组、贫困生成长小组、人际关系拓展、生命意义的探讨、自我探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

三、结论

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具有突发性和普遍性。辅导员在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时,应该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给学生普及积极心理学的知识,开展以积极情绪、压力调节为主题的班会或讲座,积极、正面地引导和教育学生。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机的预警工作;发现问题时,做好正面的引导和干预。同时,辅导员也应该加强心理专业知识的学习,从自身作起,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

猜你喜欢
心理学辅导员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