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毅
(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30)
为阻断新冠肺炎疫情在校园里蔓延,教育部提出了“停课不停学”的号召。“疫”不容迟、“学”不能缓,全国各地高职院校积极响应号召,迅速行动,纷纷启动了在线教学模式,很多教师开始了网络主播生涯,一尺屏幕成为了教师与学生传递信息、沟通交流的主要学习媒介。在线教学是高职院校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必然选择,对于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推动高职院校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在线教学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随着网络教学实践的不断推进,初上网课的新鲜感逐渐消失,诸多问题与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如何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与摸清线上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破解策略,使学生接受优质的网络教学,提高线上教学质量,推动课堂教学现代化的发展,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担当。
早在疫情出现之前,伴随着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速,很多高职院校通过MOOC、SPOC等平台开设了一些线上教学课程作为线下教学的补充,线上教学规模在逐渐扩大。一方面以录播的形式,借助互联网进行资源共享开展教与学活动。例如中国大学MOOC、智慧职教、微知库、智慧树等,给大学生提供了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另一方面则以直播的形式呈现,教师与学生开展实时互动交流。受疫情的影响,我国高校自2020年2月中下旬开始陆续开展线上教学,直播录播课程一起进行,几乎所有高校的绝大部分课程都通过线上教学的形式,通过直播、录播或者直播+录播等多种形式进行。据教育部统计,截止5月11日,全国1 454所高校开展了线上教学,103万名教师在线开出了107万节课程,参与在线学习的大学生共计1 775万人。黑龙江省高职院校在线教学教师人数为8 582人,在线学习学生人数为187 749人,参加线上学习人数占比为98.96%;学生在线学习人次为45 998 505次,学生到课率为97.31%;教学计划课程开设总数为11 615门,在线开课门数为11 555门,在线开课门次为151 599,直播课8 778门,直播课比率为75.97%;原有慕课381门,本学期新增慕课1 219门,新增自建专业教学资源库105个。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不断反思,目前的在线教学是战“疫”应急之举,仓促实施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
1. 教师媒介素养不高,在线教学适应性弱
在线教学依托的是新型数字媒介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高职院校教师若要顺利开展线上教学活动,必须掌握相应的技术技能,以适应新媒体和智能技术融合的教育新环境。在线教学实施以来,部分高职教师由于缺乏现代信息技术素养,虽然线下能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但面对线上教学新的生态环境则显得力不从心。特别是对于一些老教师,由于驾驭新媒介的能力有限,很难即刻跟上时代与科技发展的步伐,从而对在线教学方式有一定的抵触情绪与排斥心理。据调查,在此次疫情之前以及在线教学实施初期,真正掌握和能够自觉使用网络信息技术来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教师,不足总数的10%[1]。高职院校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者,需要熟练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熟练运用多样化的新媒介技术、新媒体工具和手段,诸如在线课程APP的使用、视频素材的收集与剪辑,课程视频的录制等,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2. 学生自控能力不强,线上学习获得感低
由于线上教学通过网络展开,师生只能隔着屏幕在云端相见,通过线上签到、课堂提问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监管,教师无法判断居家学习的学生究竟是以什么样的姿态来对待课堂学习,即使直播课堂也难以监控到每个学生真实的上课状态,有的课程使用的是录播课,让学生跟着电脑自学,就更难以了解学生的状态,极大地考验了学生的自觉性和自律意识。由于缺乏教师的实时有效监管,加上部分高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不大,过于自主的环境必然会使部分学生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与管理,往往无法及时完成课前预习及课后作业。有的学生会躺在床上听课,有的学生会边吃着零食边追着剧,甚者仅仅把自己“挂”在线上课堂,却做着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他们对线上学习的认知度不高,无法保持对在线学习的热情与持久力,没有获得感与成就感,势必影响了在线教学的质量。
3. 在线教学支撑技术不足,线上学习体验感低
由于疫情的突然爆发,在线教学开展之初,迫使许多网络公司开发的在线教学平台匆忙上马。由于许多支撑技术不成熟,支撑系统不完善,加上大量教学活动集中向网络平台转移,同一时间涌入数以万计的师生,大规模的集体在线使得软件卡顿、网络拥堵、信号中断、服务器崩溃等现象极为普遍。这种卡顿、拥堵、崩溃等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造成线上教学的突然中断,势必影响整个教学进度的顺利实施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同时,由于开展线上教学需求数量的激增,线上教学平台也呈井喷状投入使用。多种类型的线上教学平台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了方便和更多的选择空间,但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和负担。许多调研数据显示,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教师使用的教学平台和学习工具过多,经常需要在不同的课程之间来回切换,花费了时间和精力,影响了学习体验,导致听课质量与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
4. 师生有效互动质量不高,教学过程监管力度弱
由于网络具有快捷高效的特点,使得在线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师生可以利用线上教学平台的直播功能、评论功能、弹幕功能等进行评论与相互交流,教师一堂直播课下来收到学生几百条弹幕评论是常有的事情。但是,这种看似更为频繁、更为便捷的网络师生互动,实际上并没有达到师生预期的教育效果。许多教师之前从未接触过线上教学,也没有过多的现代信息素养储备,只是由于疫情的突然袭来,临时接受短暂的技术培训,对线上教学平台的操作系统并不熟练,对线上教学平台的功能也不甚了解,只是通过平台分享了教学资料,进行上下课签到操作,对其中选人、分组、问答等功能操作并不专业,无法及时有效的开展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互动教学活动。导致线上教学活动方式单一,弱化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参与互动,使一部分学生成为课堂的“边缘人”,甚至“局外人”,缺乏参与的热情和归属感,进而削弱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教师也很难时时监控课堂的生态环境,监管力度、反馈频率都会受到影响。
1. 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推动在线教学纵深发展
教师具备丰富的互联网专业知识,掌握科学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够自如的驾驭相关教学应用软件,是高职院校实施在线教学的前提和基础。高职院校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地提升广大教师的信息素养,通过进修、访问、培训和交流等多种方式,及时加强对专业教师进行现代信息技术理论与操作技能的培训,培育高职院校教师的新媒介素养。同时,要与媒介实践者和传媒机构加强合作与交流,及时掌握新媒介技术、把握新资源建设发展动态,指导教师学会处理和应对常见的线上教学故障,在熟练掌握不同类型线上教学软件的同时,学会使用软件所提供的各种教学功能,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积极构建数字型、智能型课堂生态。要发挥教师团队的集体力量与激励作用,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和教学需求,通过教师团队间的通力合作与优势互补,优化线上教学设计,整合媒介教育资源,以集体智慧推动线上教学更好地向纵深发展。
2. 增强学生自控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愿望
在线学习是学生自控能力和自律意识强弱的检测仪,在线教学因其脱离了线下课堂的空间束缚,从而为学生营造了更多的独立与自由的学习空间。由于线上教学隔着屏幕无法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教师无法准确察明学生听课的状态和学习效果,因此,要建立相应的在线教学管理制度,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以及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设计创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与热情。高职院校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提升责任意识,明确阶段性教学任务、完善教学监督体制、制定课堂教学规范、确定考核方式等规范线上教学常规工作,要强化对学生学习纪律与规范的要求,建立严格的课堂学习签到制度、不定期抽查制度、以及教学过程中随机抽查制度,做好线上谈话讨论和测验考试,避免学生懈怠情绪与投机行为的出现。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起点水平和现有接受能力,积极探寻差异化特性的规律来创新教学设计与方法,通过智能分析技术采集学生学习的相关大数据,更好地调整教学进度和目标,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激发学习愿望,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
3. 完善教学反馈机制,确保师生课堂高效互动
网络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宽松度,师生学习空间的疏离和过于自由的学习环境,必然导致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有效互动的弱化。因此,为了保证在线教学师生互动顺畅、有序、高效,就要创新授课形式,不断完善教学反馈机制。高职院校教师要实施分类教学,灵活采用共享+录播、直播+研讨、线上自主+多形式互动、团队建设+分班辅导、线下自学+集中补课等多种方式开展线上教学,构建多元化、人本化的线上教学形式。还可以根据所教课程的性质与特点,结合学生的兴趣与偏好,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例如:运用主题讨论、连麦抢答等手段,可以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融入感。教师还可以运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新闻事例、热点视频等,自然融入到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课堂讨论的意愿,提升学习主体的互动意识。特别要注重线上线下互动的有机结合,未来信息化时代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必将是线上教学与线下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后疫情时代,要改变线下课堂一枝独秀的现状,积极寻找线上教学与线下课堂教学互动交叉进行的最佳结合点,来提高师生课堂互动水平。
总之,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5G时代的来临,大数据、人工智能的积极推动,加之线上教学能很好的满足年轻一代学习者乐于尝新、紧追时代潮流的心理特征,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必然是未来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我们应抓住这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努力弥补技术上、管理上、应用上的滞后与不足,不断完善线上教学的体制机制,为高等职业教育课堂生态的和谐发展赢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