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婧瑜,王海花,郭文睿
(山西药科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黄帝内经》被誉为中医学理论渊源的最重要文献,包括《素问》与《灵枢》两大部分,创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黄帝内经》的翻译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中医学及中医文化的对外传播。但由于中医理论的大厦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上,蕴含了独特而深奥的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其文本特点给翻译工作带来巨大障碍。本文分析了《黄帝内经》的文本特点及由此带来的翻译障碍,并总结应遵循的翻译原则。
作为一个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理论很大程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概念的影响。中医学对人类独特的生理和病理的阐述导致其独特的语言特征,可以总结为抽象性、哲学性和美学性。
一些有特定含义的中医概念在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变化。然而,其最初含义往往和改变后的含义相结合,这就给读者和译者都带来很大障碍。第一个障碍来源于文化负载词,即只存在于中医理论中的概念,例如:阴阳、五行、气、冥门、三交等。在翻译这类文化负载词时,首先要考虑的是目的语读者能否理解和接受这类词的含义,否则在翻译过程中会丢失必要的信息。其次,中医学概念和西医概念并不是完全对应的,这也给翻译工作带来困难。例如,“脏腑”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独特概念, 和西医概念中的“脏腑” (viscera organ)一词虽然名称相同但含义并不对应。西医中的“脏腑” 是从解剖学的角度定义的一个形态学概念,指人体的器官,包括心、肝、脾、肺、肾等。而中医学中的“脏腑”不仅是一个形态学概念,而且是一个哲学和病理学概念。因此,这一类相同的名称词却有不同的内涵,给翻译工作带来很大障碍。第三,抽象概念在《黄帝内经·素问》中频繁出现。例如,中医是用“壮热”“低热”“潮热”“身热不扬”等抽象性词汇来描述发热。这种抽象的表述同样增加了翻译的难度。
中医学理论是在中国古代传统哲学理论的基石上建立起来的,因此中医理论中很多概念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例如“阴阳”和“五行”,这些概念被用来阐释人类身体结构、生理和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医理论中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术语,赋予了中医语言独特的文本特点,这使中医语言更具表现力,但是其缺点就是读者很难理解这些术语在哲学和中医中的不同意思。
大多经典中医学著作都是用中国古代文言文写作完成的,所以语言具有明显的文学性,大量引用了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成语或采用诗歌等文学形式。例如,形容治疗效果时会使用 “百试百中” “手到病除, 妙手回春” 等这样的成语。另外, “六腑”之一的 “三焦”是中医学中一个独特的抽象概念,往往用“上焦如雾”此类的比喻手法对其进行解释,这种修辞手法使得表达更形象生动且易懂,增加了文本的文学价值。
作为中医理论的经典之作,《黄帝内经·素问》的语言特点可以总结为简洁、抽象、优雅。
特点一为简洁。《黄帝内经·素问》由古汉语而著,古汉语的主要特点之一即言简意赅。同时,《黄帝内经·素问》虽然为实用性文本,但也兼具科技文体的特点。
例1: 原文:岐伯曰:“变至则病,所胜则微,所不胜则甚,因而重感于邪,则死矣。故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也。”
现代汉语译文: 岐伯回答说:“如在某一时令出现的反常气候令人发病,为当旺之气之所胜者,则其病轻微,若为当旺之气之所不胜者,则其病深重,如同时感受其他邪气就会死亡。所以反常气候的出现,不在其所克制的某气当旺之时令,病就轻微,若恰在其所克制的某气当旺之时令,病就深重。”(Li & Liu I, 2005:122)
在例1中,仅有38字的原文被译成现代汉语后使用了111个字。显然,古汉语的表达更加简洁。翻译原则取决于译文的文本类型。译文应尽量保持原文的句型结构和表达方式,不要随意增加词汇。然而,有时在翻译时,如果不增加词汇严格按照原文翻译,则很难将句意表达完整,这也是由于原文简洁性的文本特征所导致。
特点二为抽象。中医学引用了大量哲学术语,存在大量文化负载词,因此具有抽象性的特点。
例2: 原文: 丙寅 丙申岁 上少阳相火,中太羽水运,下厥阴木。火化二,寒化六,风化三,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咸寒,中咸温、下辛温,所谓药食宜也。
例2介绍了根据阴阳和五行的思想,药食和饮食习惯随季节变换而有所不同。“少阳相火”“太羽水运”“厥阴木”“火化二”“寒化六”“风化三”等中医术语抽象且难以理解。像引用自中国古代哲学概念的术语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出现频率很高。即使是现代汉语译文对于中国读者来说都不容易理解。专家学者对有些原文的准确含义仍存在争议,想让外国读者准确理解更是难上加难。所以,译者要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来表达准确的原文含义就增加了难度。此外,有大量英文中不存在的文化负载词,也给译者带来了翻译障碍。
例3:原文: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阴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像“天癸”“肾气”“任脉”“太冲脉”“阴明脉”这样的术语是中医学中的专用术语,在英语中是文化空白,很难让目的语读者理解和接受。
特征三是优雅,体现了美学价值。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可以看到应用了很多在文学作品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排比、对比等。例如以下文本:
例4: 原文: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例4中使用了明喻的修辞手法,把“阳气”比作了天与日。
总之,《黄帝内经·素问》中经常使用修辞手法来表达抽象概念,从而使语言风格更加生动优雅,赋予其美学价值。
《黄帝内经·素问》与一般学术著作的不同之处在于兼具信息功能和美学功能。因此,如何准确传递医学知识和美学价值,是译者面临的难题。克服困难的关键在于译者的素质和适当的翻译方法。
首先,译者应该具备中医理论知识、外语知识和古汉语知识三方面的素质。如果译者不具备中医理论知识,只是从语言学和文学的视角进行翻译,译文就会失去其医学价值。相反,如果译者精通中医专业知识,但是不擅长外语和古代汉语,译文虽然可以传达必要信息,但可能失去了美学价值,译文也会变得枯燥。
第二,选择适当翻译方法也是影响翻译的关键因素。翻译方法不当会造成译文的冗余或不足。如果把信息传播作为翻译的唯一原则,为传达准备信息,翻译过程中就需要增加更多文化背景来进行解释,从而导致译文冗余。原文简洁性特点和美学价值都会丧失。相反,如果译者为了追求形式上的对等只关注简洁性,则会忽略一些必要的医学背景,使读者难以理解。导致翻译方法不当的原因,一是在于译者是否兼具外语知识和专业知识,二是没有合适的专业理论来指导,没有翻译标准来遵循。
基于文本特点分析, 《黄帝内经·素问》的翻译可以遵循以下翻译原则。
一是信息沟通原则。作为一部经典的医学著作,翻译的首要目的是传达医学信息。为了实现两种语言的信息对等,可以使用对等词进行翻译。
二是美学传播原则。文学作品中可以运用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段。作为一部医学作品,《黄帝内经·素问》也具有文学作品的语言特征,即美学特征。因此译者需要在译文中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
三是文化传播原则。《黄帝内经·素问》中的许多概念和术语都是从中国古代哲学中借用而来的,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特点,这在其他文化中是没有可比性的,语言也是如此。
遵循以上原则,在《黄帝内经·素问》翻译过程中应根据不同语境选择不同翻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