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婷婷
(泉州市丰泽区东美幼儿园,福建泉州,362000)
幼儿园的跨班区域面向的是全部幼儿,幼儿园要依据不同班级主题、幼儿个性及能力发展差异投放材料、调整策略,提高跨班区域游戏指导的有效性,促进幼儿自主发展。在跨班区域活动中,教师要进行有效的观察、分析、指导,摸索出跨班区域活动的教研机制,提升教师在跨班区域活动中的指导能力。
东美幼儿园(以下简称我园)依托课题研究,每学期初,课题组长可以组织课题组成员探讨本学期的教研活动安排表、通过会议回顾课题开展的实效,布置课题阶段预设的目标,让每一位课题组成员对课题实施进程与要求心中有数,并逐步形成“六个一”跨班区域教研机制。“六个一”具体是指:每天一次跨班区域活动、中大班每天一次预约交流、每天记一则观察记录;每周一次年段跨班区域交流推进、学园教研专题研讨;每月一次跨班区域案例分析,撰写文稿,交流研讨;每学期一次跨班区域环创、材料投放观摩、评比;每学期一次跨班区域园内观摩、评议;每学期一次跨班区域家长开放日观摩展示活动。
此外,我园每学期举行三次跨班区域阶段性交流:学期初,交流本区域目标、投放材料及指导要点预设;学期中,交流本区域上阶段活动推进亮点及下阶段预设;学期末,进行本区域材料及活动推进亮点分享。我园还不定期组织家长助教活动、家长开放日活动和教学片区观摩活动。
1.中大班实行区域预约制,三个年段跨班区域错时开展
跨班区域预约制:大班幼儿每天下午4∶20—4∶40自选区域手环到区域场地进行登记、预约,预设第二天活动的主题、材料等,为有目的地入区操作做准备;中班幼儿入园自选区域手环,早操结束后凭区域手环到区域场地与指导教师进行本日活动内容预约。建构区、音乐表演区以周为时长采取阶段性预约制。跨班区域预约制让区域指导教师和当天参与跨班区域活动的幼儿的活动目的性更明确,并且保障幼儿有更充分的交流互动时间。
跨班区域错时开展:大班幼儿入园依据前日预约进入区域,活动时间为7∶50—8∶45,区域活动结束后参加早操;中小班区域时间为10∶00—10∶45。跨班区域错时开展的好处:一方面结合本园场地实际情况保障幼儿的户外活动时间,另一方面避免同一层楼的跨班区域相互干扰影响,在有限空间中使公共区域满足了不同年龄段幼儿对跨班区域活动的需求。
2.着眼整体规划、拓展利用,做基于幼儿活动的空间设置
拓展空间利用,保障跨班区域需求:依据各班、廊道及公共区域空间结构,结合年龄段幼儿的特点,研讨架构适合各年龄段幼儿的跨班区域的应用,关注空间的流动性、合理性和有限空间的最大化,形成小班六大跨班区域、中大班七大跨班区域。
优化空间创设:商讨空间划分框架,课题组调研调整,教师“精装修、巧留白”。设计者要使各跨班区域在区域标志清晰、图文规则适宜明确的前提下,凸显区域特色和氛围,还要留有师幼共建、幼儿展示互动、创意发挥的空间。
墙面、柜面、台面的设计要面面俱到,设计者要合理利用三维空间,凸显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设计者要让环境活起来,教师要善于利用墙面、柜面,呈现“互动操作游戏墙”“问题墙”“展示墙”等的效果,既丰富幼儿操作活动的内容,又体现区域活动推进的过程和亮点。同时,投放桌面立牌,展示不同材料的操作步骤和要点,让幼儿通过自主观察、探究学习进行自主活动。
3.关注材料投放与支持,指向幼儿的发展经验与需要
在跨班区域,投放材料除了要考虑安全性和美观、多样外,教师还要深入研探材料的目标性、探究性、层次性、动态性、趣味性、开放性,关注幼儿使用材料的主动性,注重幼儿和材料充分互动的机会。教师一方面要关注材料的细化、变通与延伸,一方面要关注幼儿与材料互动的过程,调整材料,让幼儿按自己的节奏探究与学习。
支架式园本教研中的支架包括以下内容:专家引领,深入跨班区域活动现场提升教师学习力;白描记录法实践研究,积累观察,记录经验;问题式切入,寻找跨班区域活动中有价值的观察点;分层推进跨班区域案例分析研讨,提升教师专业反思能力;常态化开展跨班区域现场研讨,关注指导行为、促进有效互动;年段教研现场展示,以点带面,抓实年段教研、推动课题实施;多模式教研路径夯实教师理论基础;自主阅读成长提升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课题专题讲座,利用碎片化时间形成聚焦式网络教研;扎实年段专题研讨,解析幼儿年龄特点与发展需要;新老搭档、传承创新,推进教师合作型协同共进。
通过课题研究,我园从观念认同、提升观察技能、寻找有价值的观察点三方面促进教师观察能力的提升,确保教师会观察、会记录、会说会听、会解读。
1.树立儿童意识,对儿童行为观察形成新认知
课题实施离不开知识储备和理论指导,我园为教师阶段性投放教育教学类期刊、书籍,依据教师的教龄、能力将教师自主阅读成长提升情况列入月绩效考核,引导、促进教师在广泛阅读与交流研讨中将专业知识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我园通过“儿童意识”专题讲座引领教师树立儿童意识,领会儿童行为观察的意义,提升教师观察、捕捉幼儿个体和群体信息的能力。
2.提升观察技能,累积观察方法与记录经验
(1)技能1:整体观察
整体观察能帮助教师了解区域中幼儿的学习兴趣,比较幼儿发展水平的差异,分析幼儿表现出的不同学习方式以及操作习惯等,使教师对区域活动的整体进程与情况心中有数,进而合理控制与调整活动时间与内容。
(2)技能2:定项观察、定人观察
定项(定人)观察中,教师可以注意到幼儿个别化的能力差异,或者关注到问题情境中幼儿的思考、探索和创造行为等。教师要把关注点放在幼儿与材料互动、幼儿与幼儿互动等个体行为观察中。
(3)技能3:旁观式观察
旁观式观察比较容易捕捉到幼儿真实的行为模式和创意,了解到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在旁观式观察中教师可以及时收集、记录相关信息,并且通过拍摄照片、短视频等方式收集现场资料。活动后,教师可分析现场细节,遇到无法确定的问题时可通过年段研讨会交流研讨。在跨班区域,一种新材料投放后,教师可以通过观察了解材料的适宜性、幼儿对材料的兴趣、幼儿操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等。
(4)技能4:参与式观察
参与式观察可以比较深入地了解幼儿的活动动机和意图。教师通过直接的沟通、交流,把握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点,帮助幼儿克服困难,培养幼儿的意志品质,增进师幼情感。
教师观察记录的方式如下:第一,白描叙事法。白描叙事是指根据事先计划好的区域观察目标进行结构化记录,记录下详细的幼儿行为、语言、操作过程。白描叙事可以客观呈现活动现场与幼儿的行为,在记录时,教师要注意使用一些正确的词汇,避免使用主观描述性语言。例如,在白描叙事记录时,教师尽量不要使用以下括号内的词,“他选择的是……”(他喜欢……)、“他用多少分钟做了……”(认真完成了……)、“他反复了三次”(他用了很长时间在……)、“我看到……”(我感到……)、“他说……”(他看起来好像……)。第二,表格法。表格通常用于记录幼儿的发展性进步,使用起来快捷、方便。表格可以记录一名幼儿的发展,也可以对群体幼儿的发展进行比较记录。使用表格法时,教师要事先做好准备工作,明确观察的目的。观察表格可包含以下信息:观察时间、观察对象、观察的起止时间、观察目的和目标、观察的环境或背景、采用的工具、结论、评价或者建议等。
在记录形式方面,在文字、表格呈现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拍摄照片、短视频,通过照片、视频等更完整地再现活动过程。观察是即时行为,善用观察记录呈现,可以帮助教师及时有效地收集有益的信息。
3.立足幼儿年龄特点、发展需要,寻找有价值的观察点
观察点1:观察幼儿对投放新材料的反应,根据幼儿兴趣及操作情况调整目标及指导策略。
观察点2:观察幼儿是否能将旧材料玩出新意,及时肯定幼儿的创造并提供创意支持。
观察点3:观察材料的可操作性,把握幼儿在区域活动学习中的学习方式和状态。
观察点4:观察幼儿与材料互动是否积极、富有兴趣,分析原因并适时介入指导。
观察点5:挖掘幼儿在跨班区域活动中出现的兴趣点和闪光点,把握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
策略1:有目的引领,挖掘跨班区域预约交流环节的价值
首先,解决已发现的共性问题。教师可结合课件、展板等与幼儿一起讨论跨班区域活动中的问题,视听结合,方便幼儿了解、感受、记忆,讨论主题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其次,教师应鼓励幼儿进行多途径的合作与多样化的表达,鼓励幼儿自由选择,并大胆向教师提出材料方面的需求。由于大班幼儿的跨班区域活动预约时间是离园前,为了解决幼儿活动完不成的问题,教师可以借助“小纸条”延伸活动,弥补活动时间的不足。
策略2:关注经验衔接,善用图示资源,为幼儿的自主学习提供支架
图示可以帮助幼儿主动观察,是幼儿探索学习的重要支架。教师可以通过互动墙面、桌面立牌、区域主题式屏风和深度学习展板等,图示化展现跨班区域活动内容、材料操作步骤,还可以提供相关图片资料或书籍,让幼儿欣赏、参考、模仿,自主阅读学习操作步骤和流程等。教师还可以通过图示呈现同伴的学习过程与经验,支持幼儿自主学习。音乐表演区、语言区等区域可以利用一体机,用数字化方式演示活动内容,让幼儿通过看、听、做、想等进行自主学习。
策略3:旁观与判断,在观察的基础上适时介入与支持
第一,教师要适当等待,耐心观察,给幼儿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尝试的时间和探索的机会。教师通过旁观可以准确了解幼儿的活动情况,通过幼儿活动中的表情、语言和行为,了解幼儿的心理活动,探寻幼儿活动中反映出的问题,避免介入指导的盲目性。第二,教师要适当帮助,能用语言提示的,不轻易动手包办,能让幼儿自己解决的,绝不插手。第三,指导方式要温和、亲切、适宜,多用正面的鼓励性语言,避免使用过多“不”字当头的负面语言,避免生硬呵斥。
策略4:多元融合,进行科学评价
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充分发挥评价环节中幼儿的主动性,如组织幼儿讲述自己在游戏中的发现、体验,鼓励幼儿分享成功经验。教师应重视游戏过程,关注活动中的问题,利用图片或者视频回顾、发现共性的或者有代表性的问题,引领幼儿交流、讨论、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除了具体的操作问题,教师还要充分挖掘幼儿在活动中的闪光点、交往情况,引导幼儿进行情感体验的互动性评价,以推动区域活动中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评价结束后,一些作品、操作记录表等可让幼儿带回班级,让幼儿进行二次分享交流。
策略5:构建环境、经验、教师支持的良性循环,激发幼儿探索性游戏行为
幼儿在教师创设的环境中构建经验,教师通过活动观察了解幼儿的经验水平与需求,从而再次调整环境与材料,以支持幼儿进一步的探究活动。这一过程既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幼儿在跨班区域活动中的问题,也需要教师善于提炼总结幼儿的发展特点与需要。这样,教师才能结合阶段目标与幼儿最近发展区调整材料,为幼儿下一步的探究提供支持。
经过扎实的课题研究实践,我园教师逐步树立了研究材料、研究儿童的意识,开发丰富、适宜的跨班区域材料,通过环创、材料投放等促进幼儿自主进行跨班区域活动。通过实践,我园教师有以下变化:能主动思考并给予幼儿个性化的指导与支持;能主动通过教研抛出问题,寻求团队帮助;有强烈的观察意向和科学的观察态度,形成了开放性的、研究求知的精神。实践表明,幼儿在跨班区域活动中收获了良好的情绪体验,获得了更多交往的机会,提高了交往能力,更加大方自信,也更加愿意分享,能够接纳和欣赏他人以及同伴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