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启东市长江小学 黄 鹂
在小学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共有的认知和教育作用下,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和审美意识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是与德育融合的主要途径。小学教学中,德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教师应将德育渗透到音乐教学课堂中,对音乐教材充分挖掘,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下,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德育水平,感悟音乐中的人文魅力和艺术魅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本文将以小学音乐教学与德育的有机融合为主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教育的目的在于全面性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专业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正确的观念,小学教育作为学生思想观念的启蒙阶段,德育尤为重要,可见德育渗透的必要性。所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根据音乐课程的特点,深层次地认识到音乐课程对德育的推动作用,为设计音乐课堂与德育融合的有效性策略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小学生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上的发展都具有不成熟的特点,其思想观念的形成依赖于教师的引导和周围环境的影响,音乐学科与其他课程相比较,是更强有力的教育工具,能够在音乐节奏与和声的帮助下,渗入学生的灵魂深处,以特殊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美,净化学生的心灵,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对世界的认知,借助美妙的音乐引发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推动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和道德素养。第二,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新课改的推行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逐渐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突显出学生在音乐课堂的主体地位,从多个角度为学生构建自我展示的舞台,形成了积极活跃的音乐课堂学习氛围,能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创新思维,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推动德育工作的开展。第三,利于达到教育的目标。全面性人才的培养,专业技能并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等方面是否达标也很重要,在丰富多样的音乐旋律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的内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品格、道德素养的发展,达到理想的教育目标。
在小学音乐教学课堂上,教材内容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和中心,教师应充分挖掘音乐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引导学生富有情感地歌唱,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思想,促进学生思想观念的发展。同时,教师要根据音乐教材的主题,在课前教学计划中对其进行拓展和延伸,增加德育内容,引导学生在理解音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相关的德育知识进行学习,推动音乐课堂与德育的融合。
在小学音乐教材中,歌曲内容的选择大多是以祖国、母亲、学习等积极向上的因素为中心,教师合理利用其特点,发掘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素,能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客观、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比如,在《爱我中华》《可爱的家》《阳光牵着我的手》等音乐曲目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歌词方面入手,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每句歌词的含义,从音乐中感受到对国家的热爱、亲人的可贵、乐观的态度,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教师引领学生在演唱过程中融入自身的情感,想象着歌词描写的画面,促进学生德育素质水平的提高。另外,教师应针对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提前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计划,围绕教学中心增加德育内容,实现德育观念的渗透。比如,在围绕祖国的音乐教学中,增加音乐曲目《彩桥架到台湾岛》的学习,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台湾是祖国一部分的事实,激发学生对祖国统一的期盼,引领学生富含情感地完成音乐曲目的演唱,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形成高效的音乐课堂与德育融合。
在小学音乐教学课堂上,学生理解能力的缺乏,使得学生往往无法体会到音乐曲目真实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进而抑制了音乐教学课程与德育的有机结合。所以,教师应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最大限度地还原音乐中所描述的场景,创设生动形象的音乐教学情境,让学生从视觉、听觉方面直观地感受到音乐的内涵,展开德育环节,打造高效的小学音乐教学课堂。
在“国歌”的教学环节中,学生理解认知能力不足,无法深刻体会每句歌词的含义,教师应从其创作背景的角度展开分析,认识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比如,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歌词的讲解中,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直观地展示“九一八”事变后我国面临的内忧外患,在帝国主义侵略下,祖国随时面临沦陷的危险,面对如此险境,中华人民爱国热情空前高涨,不惜牺牲、奉献自我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到如今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促进学生珍惜眼前生活,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另外,教师以视频的形式让学生看到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前、奥运会比赛场上冉冉升起的场景,配上高昂的国歌,充分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并认识到民族责任感,整体性地提升音乐课堂上德育的质量。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应结合音乐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美德和文化,设计合理的音乐赏析环节,在引导学生提升自身音乐专业技能的同时,实现德育的渗透,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进行感知,达到事半功倍的音乐课堂教学效果。
民族音乐中蕴含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民俗气息,彰显出地区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特色,教师应设计民族音乐赏析环节,为学生开启中华民族文化学习的大门,培养学生了解劳动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知足常乐的乐观心态,实现德育与音乐课堂的有机结合。比如,在民族歌曲《杨柳青》的赏析教学中,教师首先为学生播放歌曲,引导学生对其展开自主思考和分析,运用自身所掌握的音乐知识探究其特色,为学生提供自主鉴赏的空间。其次,教师从歌词的赏析入手,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其所描绘的内容,同时引入当地的民俗习惯和传说故事,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再次,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让学生领略江南背景的同时,感受到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形象,促进学生积极乐观态度的培养。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由其联想到自己的家乡,对家乡的民族文化进行整理和总结,借助民族音乐赏析环节,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积极情感,推动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实际行动的落实,提升小学音乐课堂德育的价值。
小学音乐课程与德育的融合并不仅局限于有限的音乐课堂上,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音乐实践活动,以多样化的音乐活动体会歌曲的思想情感,同时以生活化的音乐活动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热爱,懂得珍惜眼前生活、学会感恩。
在《买菜》音乐曲目教学后,教师可运用自身专业的音乐素养,将其改编为音乐剧的形式,引导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演绎歌词所描绘的场景,让学生在音乐剧的表演中,借助“萝卜白菜西红柿”等台词,加深学生对蔬菜的认知,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劳动者朴实、真诚的优秀品质,同时教师编排音乐剧中帮助奶奶买菜、提篮子的动作,能让学生联想到现实生活中自己主动分担家务时父母欣慰的表情,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性格,学会从劳动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推动学生做一个勤劳懂事的好孩子。除此之外,教师可组建音乐兴趣小组、开展校内合唱比赛等。利用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学会尊重他人,体会团队意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高效地实现德育融合的教学目标。
总而言之,在小学音乐教学课堂上,教师应清晰地了解音乐教学对德育的推动作用,加强对德育渗透的重视程度,结合自身具体的教学情况,设计有效的音乐课堂与德育融合的策略。教师可借助民族音乐的讲解,让学生回想家乡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民族气息,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情感,同时结合音乐创作背景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深刻认识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以及通过音乐赏析、实践活动的形式进一步推动音乐课堂与德育的融合,逐渐形成完善的音乐课堂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