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 健
巴西国土广袤,气候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葡萄牙殖民者为了更好地在巴西种植经济作物、开采矿产资源以获得巨额财富,自1570 年后开始将大批非洲黑人贩卖至巴西为奴,此后直至1888 年巴西帝国正式颁布法律废除奴隶制前,黑人奴隶制在巴西共存续了三个多世纪,保守估计横跨大西洋到达巴西的幸存奴隶人数约为350 万人。①E. Bradford Burns,A History of Brazil,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p.43.他们虽为种植园、矿井和城市奴隶,平日从事诸多苦力,但其本身的宗教、歌舞、风俗习惯和生产技艺并未断绝,反而经过数世纪之传承与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巴西黑人文化,并对巴西音乐、舞蹈和宗教节庆活动影响深远。在目前为世人所熟知的狂欢节、桑巴舞等巴西艺术形式中,黑人文化元素得到了集中体现,而卡波耶拉又是巴西黑人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
卡波耶拉(Capoeira),又译巴西战舞,是巴西介于舞蹈与格斗术之间的独特艺术形式,它融合了音乐、舞蹈、杂技、格斗术等元素,是一种极富艺术表现力的综合性艺术形式。通常在表演卡波耶拉时,人们会围成一圈,两名表演者在圈中伴以专门的配乐和节奏一攻一守,攻者以扫腿、滚翻、倒立、空翻等动作迫近对手,而守者则以灵活的杂技技巧和规避动作闪躲,并迅速寻找机会还击,攻守转换频繁迅捷,常给人以眼花缭乱之感。这一运动与格斗术最大的不同在于,卡波耶拉不鼓励双方有明显的身体接触,攻守双方通过闪转腾挪不断地寻找对方破绽,最终只要迫使对手失去平衡即为获胜。②Matthias R觟hrig Assun觭觔o,Capoeira: The History of an Afro-Brazilian Martial Art,London and New York: Taylor &Francis Group,2005,p.108.这使得卡波耶拉与具有较强伤害性的格斗术相区别,更像是练习者之间切磋和交流技艺的一场游戏,因此,严格意义上卡波耶拉应当属于战舞的一种。
20 世纪后期,随着人文交流的日益频繁和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卡波耶拉逐渐在北美和西欧地区传播,欧美学者开始对卡波耶拉加以关注。他们从人类学、语言学、艺术学理论视角和民族志研究入手,对卡波耶拉的格斗技巧、商业化运作模式以及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总体上缺乏对卡波耶拉发展演变的历史进行系统分析和探讨。①Cristina Rosa,“Playing,Fighting,and Dancing: Unpacking the Significance of Ginga within the Practice of Capoeira Angola”,The Drama Review,Vol. 56,No. 3(Fall 2012),pp.141—166; John Charles Chasteen,“The Prehistory of Samba: Carnival Dancing in Rio de Janeiro,1840—1917”,Journal of Latin American Studies,Vol. 28,No.1(Feb.,1996),pp.29—47; Christine Dettmann,“History in the Making: An Ethnography into the Roots of‘Capoeira Angola’”,The World of Music,new series,Vol. 2,No. 2,Transatlantic Musical Flows in the Lusophone World (2013),pp.73—98; Sergio González Varela,“Mandinga: Power and Deception in Afro-Brazilian Capoeira”,Social Analysi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and Cultural Practice,Vol. 57,No. 2(Summer,2013),pp.1—20.随着2014 年巴西世界杯和2016 年里约奥运会的举办,卡波耶拉这一艺术形式也逐渐通过电视、互联网等现代传媒方式为国人所了解。目前我国学界尚无对此所进行的专门研究,仅有为数不多的译著和相关论文中提及卡波耶拉,且部分内容尚存值得商榷之处。②沃克·波佐:《巴西》,刘春芳译,旅游教育出版社,2009 年,第158—159 页;郑凯怡:《黑人音乐舞蹈文化对桑巴舞的影响》,《中国市场》2016 年第45 期,第212—214 页;大灵·徳内·罗德里格:《从ENGOLO 到卡波耶拉战舞:人类学视野下“非洲武技”的变迁》,《体育科研》2016 年第4 期,第49—54 页。鉴于此,本文尝试从分析卡波耶拉的起源入手,梳理和分析卡波耶拉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过程,深化对卡波耶拉这一巴西重要民族文化符号的理解。
由于缺少文字记载,关于卡波耶拉的起源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在殖民地晚期及19 世纪的文献资料中,葡萄牙人将来自于安哥拉地区黑人群体中流行的歌舞形式统称为巴突克舞(Batuque),具体指黑人围成一圈,舞者在圈中伴随歌声和人群拍手的节奏以旋转和扭动髋部为主要舞蹈动作,并多以打击鼓、铃鼓、贝林波琴(Berimbau,一种用葫芦做成的弓形单弦乐器)或其他乐器进行伴奏,具有性暗示和低俗性的狂放型黑人舞蹈。③Matthias R觟hrig Assun觭觔o,Capoeira: The History of an Afro-Brazilian Martial Art,London and New York: Taylor &Francis Group,2005,p.39.葡萄牙人最初认为卡波耶拉是巴突克舞中的一种表现形式,④Luís da Camara Cascudo,Dicionário do Folclore Brasileiro,S觔o Paulo: Global Editora,2000,p.59.这显然忽视了黑人舞蹈的差异性,巴突克舞所指代的内涵过于宽泛,与舞蹈中大量使用倒立、踢腿动作和杂技技巧的卡波耶拉来相比,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对卡波耶拉真正起源问题,学者们大多从卡波耶拉特殊的格斗技法和其具体功用角度入手进行解释。有学者提出在奴隶制的剥削和压迫下,黑人奴隶饱受奴役和虐待,手无寸铁,只能以各种非暴力形式进行反抗,例如故意曲解主人的命令、消极怠工等。当然,黑人奴隶们最直接的反抗形式就是选择逃跑,逃离奴隶主的约束,摆脱无止境的强迫劳动。而成功逃跑的黑人奴隶们在葡萄牙人尚未建立殖民统治的广大印第安人聚居区建立了许多逃奴堡(quilombo),在逃奴堡里的黑人逃奴和印第安土著为了反抗殖民者的入侵和掠杀,逐渐创立了用于自卫的卡波耶拉。⑤J. Lowell Lewis,Ring of Liberation: Deceptive Discourse in Brazilian Capoeira,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p.96.这一说法不无道理,但无法解释为何卡波耶拉练习者多使用倒立和反向踢腿等怪异的技法和动作。于是有学者进一步提出了新的观点,认为黑人奴隶为了反抗压迫或逃跑,通常会在夜间苦练格斗技巧,而往往他们在回到奴隶营房前会被监工以镣铐束缚双手,因此他们只能以倒立的姿势练习各种腿法。通过不断摸索和练习,奴隶们逐渐发展出了卡波耶拉这一主要以腿法见长,用于蒙蔽奴隶主和监工的寓武于舞的特殊格斗术。⑥Nestor Capoeira,Capoeira: Roots of the Dance-Fight-Game,California: Blue Snake Books,2002,p.105.这一观点合理解释了卡波耶拉特殊动作和技法产生的原因,但尚无明确的历史典籍或文字材料进行佐证。当然,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卡波耶拉在黑人奴隶反抗压迫、争取自由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点从流传至今的卡波耶拉歌曲中保留了大量奴隶苦练卡波耶拉用以反抗奴隶主的唱词中得到佐证。⑦这些歌曲中较为著名的有:《Capoeira da S觔o Salvador》《Zum,zum,zum,Capoeira mata um》《Negro no cativeiro》,参见http://www.capoeira-music.net/,2019-12-29.
20 世纪50 年代,葡萄牙民族志专家阿尔巴诺·德内维斯-索萨(Albano de Neves e Sousa)在安哥拉旅行期间,意外地发现一种名为“斑马舞”(N'golo)的舞蹈与卡波耶拉在倒立、空翻等格斗技巧和舞蹈动作上存在着惊人的相似性。这种舞蹈是安哥拉穆科佩和穆隆多地区部族少女成年礼上所跳的舞蹈。该舞在形式上更像一种求偶竞技,青年男子为了赢得少女的芳心,捉对进行比拼,以脚踢中对方面部者即为获胜,胜者可以优先挑选自己的新娘,并且无需支付彩礼。舞者以人们击掌所打出的节奏,在规定的区域内通过闪转腾挪寻找机会一击制胜,而被逼退至规定区域之外的人则视为落败。这种舞蹈的灵感来自于求偶期雄性斑马间的厮斗,男子脚踢对方面部的竞技模式模仿了斑马的攻击方式。①Matthias R觟hrig Assun觭觔o,Capoeira: The History of an Afro-Brazilian Martial Art,London and New York: Taylor &Francis Group,2005,pp.47—49.
学者们通过近年来的实地考察和深入研究,论证了二者确实存在一定关联。首先,历史上巴西黑人奴隶最主要的来源地即为安哥拉地区。其次,斑马舞和卡波耶拉从格斗技法上基本属于同一流派,均是以倒立状态下的腿部击打动作作为主要的攻击手段,而以翻转腾挪等类似杂技的方式进行躲闪和防御。②T. J. Desch Obi,“Combat and the Crossing of the Kalunga”,In Linda M. Heywood(ed.),Central Africans 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s in the American Diaspora,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p.361.第三,依据民族音乐学理论,不同地区的舞蹈在音律节奏上有着明显的区别,非洲不同族群的舞蹈可以通过切分音变化和节奏转换等特征加以区分。③Matthias R觟hrig Assun觭觔o,Capoeira: The History of an Afro-Brazilian Martial Art,London and New York: Taylor &Francis Group,2005,p.41.而卡波耶拉伴奏中对打击乐的使用和大量切分音节奏的变换,凸显了其非洲安哥拉班图族音乐的艺术风格。目前卡波耶拉起源于斑马舞这一说法逐渐为学界所普遍认同。④Valdemar de Oliveira,Frevo,Capoeira e “Passo”,Recife:Companhia Editora de Pernambuco,1971,pp.68—69;Nestor Capoeira,The Little Capoeira Book,trans.,Alex Ladd,Berkeley: North Atlantic Books,1995,p.9.
总体上看,卡波耶拉是在奴隶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黑人奴隶在巴西创造性发展出的独特艺术形式,体现了对非洲传统文化的传承。无论从伴奏乐器贝林波琴的使用上,还是独特的反向踢腿动作以及快节奏的打击乐步点,均体现了其非洲文化渊源。
19 世纪以来,黑人奴隶练习卡波耶拉的记载常见于巴西各地的档案资料中,练习这项运动的黑人奴隶广泛分布在帕拉(Pará)、马拉尼昂(Maranh觔o)、伯南布哥(Pernambuco)、巴伊亚(Bahia)、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等沿海各州。⑤Matthias R觟hrig Assun觭觔o,Capoeira:The History of an Afro-Brazilian Martial Art,London and New York:Taylor & Francis Group,2005,pp.65—66.起初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白人对黑人奴隶的这一文化形式往往是嗤之以鼻,认为这是黑人奴隶在受奴役和压迫的状况下获得些许解脱和满足的方式罢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层社会的白人们开始担心卡波耶拉可能会成为黑人奴隶扰乱治安的手段,于是开始逐步加大对卡波耶拉的限制和打压。一封1816 年里约热内卢警察署长的信件记录下了官方这一政策上的转变。“政府监管部门现已查明,于街头练习卡波耶拉者多有扰乱社会治安之嫌。现责成你署确保社会治安稳定,凡于节日期间练习卡波耶拉及危及社会治安者,特准许你署全部缉拿归案”。⑥Maya Talmon-Chvaicer,The Hidden History of Capoeira: A Collision of Cultures in the Brazilian Battle Dance,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2008,p.10.显然令当局最为担心的并非卡波耶拉这项运动本身,而是它所聚拢的人群会成为威胁奴隶制社会稳定的不确定因素。从更深层次上,它反映了白人统治阶级对黑人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以及对黑人文化的排斥心理。
学者们通过对1810—1821 年里约热内卢警察局档案资料进行研究后发现,1810 年9 月10 日一名来自安哥拉的黑人奴隶费利佩是首名因练习卡波耶拉而被拘捕的人,此后十多年间共有438 人因练习卡波耶拉而获罪,其中91%的人是黑人奴隶。⑦Carlos Eugênio Líbano Soares,A Capoeira Escrava no Rio de Janeiro 1808—1850,PhD diss.,Universidade Estadual de Campinas,1998,p.66.起初笞刑是对卡波耶拉练习者的主要惩戒方式,在获释前卡波耶拉练习者往往要面临100—300 鞭的刑罚。1824 年政府规定凡练习卡波耶拉者须在海军造船厂进行为期3 个月的劳役。鉴于海军造船厂的工作环境和劳动强度,这一刑罚可谓相当严苛。①Matthias R觟hrig Assun觭觔o,Capoeira: The History of an Afro-Brazilian Martial Art,London and New York: Taylor &Francis Group,2005,p.77.然而,19 世纪前期政府对卡波耶拉的管制收效甚微,黑人奴隶仍聚集在一起练习卡波耶拉,这一点在警方的通信资料中得到证实。②Mary C. Karasch,Slave Life in Rio de Janeiro 1808—1850,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7,p.243.
随着1888 年巴西奴隶制的废除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批重获自由的黑人奴隶到里约热内卢等大城市谋求生计。由于几个世纪以来的阶级固化,黑人奴隶虽然在法律上获得了自由,但仍因其种族和肤色而饱受歧视。加之第一共和国时期政府的相关政策,全社会进一步加剧了对黑人的歧视。
当时巴西的社会精英普遍受法国实证主义学家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的思想影响,崇尚“秩序与进步”,而“进步”的表现形式在于通过鼓励欧洲人和亚洲人向巴西移民以及不同种族间的大规模通婚,以达到稀释巴西国民肤色,逐步“漂白”占人口多数的“劣等种族”,进而消除代表“野蛮和卑下”的黑人和非洲文化对国民的不利影响。该思想对黑人充满了种族歧视,体现了巴西白人基因至上的论调。③Edward E.Telles,Race in Another America: The Significance of Skin Color in Brazil,Princeton and Oxfor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4,pp.28—29.在此背景下,涌入城市的黑人很难获得平等的工作机会以维持生计,于是他们会使用卡波耶拉的格斗技巧实施犯罪,一时间里约热内卢等大城市中街头斗殴、抢劫等暴力事件频发。政府以此为由,颁布禁令对卡波耶拉练习者进行严加管制。
在1890 年通过的巴西第一共和国《刑法》中,第402 条和404 条规定任何练习卡波耶拉者将面临2—6 个月的监禁。由于当时基本上没有白人练习卡波耶拉,而对卡波耶拉这种专属于黑人的文化形式颁布限令,表面上看是对卡波耶拉可能会危害社会治安所进行的约束,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精英对非裔巴西人群体的种族歧视,意味着国家从政策上对黑人进行隔离和区别对待。④Martha Knisely Huggins,From slavery to Vagrancy in Brazil: Crime and Social Control in the Third World,New Jersey: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85,p.125.此后,卡波耶拉练习者不断因参与城市“暴力活动”而被拘捕和监禁,这进一步加深了民众对非裔巴西人的种族偏见,当权者也借此持续加大对卡波耶拉这一黑人文化形式的打压和管制。到20 世纪初,卡波耶拉这一曾经广泛流行于巴西黑人群体中的艺术形式逐渐转入地下,只会偶尔在里约热内卢和萨尔瓦多街头帮派间的打架斗殴中才能得见。
当然,在19 世纪末不利的社会与政治环境下,卡波耶拉这项运动之所以没有彻底消亡,一定程度上得益于1865—1870 年爆发的巴拉圭战争。为了解决战争中兵员不足问题,巴西政府以卫国参军即可获得自由为许诺,招募了8500 名黑人奴隶扩充到军队中去。⑤Matthias R觟hrig Assun觭觔o,Capoeira:The History of an Afro-Brazilian Martial Art,London and New York:Taylor & Francis Group,2005,p.84.这其中有许多是卡波耶拉的练习者,由于他们出色的身体素质和单兵格斗能力,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屡立战功。⑥Maya Talmon-Chvaicer,The Hidden History of Capoeira: A Collision of Cultures in the Brazilian Battle Dance,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2008,p.70.而卡波耶拉因其高超的格斗技巧和攻防兼备的优点在军中快速普及,不同种族和社会阶层的青壮年男子纷纷开始练习。战后随着大批军人退伍归乡,卡波耶拉也得以在巴西各地得到快速传播。进入20 世纪后,人们对这项运动的认可与日俱增,学者们纷纷刊文为这项运动正名,并积极地推动这项运动的普及。在1907 年出版的《卡波耶拉指南》一书中就曾经有如下描述:“本书由巴西军队高官、武器专家、作战指挥员及格斗防卫术权威联合编写。我们共同确信,卡波耶拉是一门真正的格斗艺术。……我们旨在通过努力,将卡波耶拉提升至巴西国术的高度,如同足球之于英国,摔跤之于德国一般。”⑦Maya Talmon-Chvaicer,The Hidden History of Capoeira: A Collision of Cultures in the Brazilian Battle Dance,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2008,p.112.但是由于种族歧视根深蒂固和不利的政治环境,卡波耶拉仍然没有在巴西得到广泛的普及。
而真正令卡波耶拉得以在巴西发扬光大的是宾巴大师(Mestre Bimba)。宾巴于1900 年11 月生于萨尔瓦多一个贫苦黑人家庭,早年曾于码头做搬运工,12 岁开始练习卡波耶拉。恰逢当时欧洲的体育运动项目和武术、空手道、柔道等东方格斗类运动纷纷传入巴西,由于这些运动项目制定了系统的规则和动作规范,因此在巴西很快得到普及。宾巴认为巴西的卡波耶拉完全可与东方格斗类运动相媲美,他通过借鉴西方现代体育的相关理念和具体做法,对卡波耶拉进行了创新,规范了卡波耶拉的教学方法,规定了卡波耶拉的规则和技术套路。
首先,他在卡波耶拉的招式中加入了新的攻击性动作,大大提高了卡波耶拉的对抗性,运用了杂技的动作技巧,兼具攻击性和观赏性。例如,最有代表性的“前空翻背摔技”(cintura desprezada)就是在迅速逼近对手的同时用双手抓住对方下盘,以对方身体为支点,快速前空翻腾跃至对方身后,使用绊腿将对方摔倒的综合格斗技法。诸如此类招式的加入,使得面对拳击、柔道等格斗术时,卡波耶拉可以丝毫不落下风;其次,创新了卡波耶拉的教学体制。宾巴将卡波耶拉的教学从街头转移到了他所创办的学校内,学员必须提交工作或在学的相关证明材料,通过入学体能测试才可入校学习。这两点确保了卡波耶拉学习者并非流浪汉和无业游民,并具备合格的身体素质。他将西方分段教学的理念引入到他的学校,按学员的实际情况开设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学员统一着白色训练服,通过不同颜色的腰带区分段位高低。这些措施使得卡波耶拉的教学逐步实现了正规化、现代化;第三,创新了卡波耶拉的教学方法。宾巴将卡波耶拉的招式总结为八种固定的套路,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员按顺序练习每套套路中攻击和规避的相应分解动作。通过情境教学法并结合实战中卡波耶拉攻防动作的演练,学员们可以快速领会不同招式的精髓,提高了对招式的敏感度和运用能力;第四,严格的学习纪律。他禁止学员在学习卡波耶拉的过程中交头接耳,禁止学员抽烟、喝酒。在学习过程中讲求效率,他经常激励学员“利用课上时间向别人讨教,你会学到更多!”第五,创新了卡波耶拉的伴奏形式。在伴奏乐器的选择上,他通常使用一把贝林波琴伴以两个手鼓,这既使卡波耶拉表演具有更强的节奏感,又让曲调和步法有了更快的律动性。①Matthias R觟hrig Assun觭觔o,Capoeira: The History of an Afro-Brazilian Martial Art,London and New York: Taylor &Francis Group,2005,pp.131—134.
宾巴的上述创新,推动了卡波耶拉向黑人群体以外其他社会阶层的快速传播,白人中产阶级和社会上层也逐渐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来。宾巴的学员中有州长、法官、科学家、医生和学者等各行各业的人。②Matthias R觟hrig Assun觭觔o,Capoeira: The History of an Afro-Brazilian Martial Art,London and New York: Taylor &Francis Group,2005,p.136.
几乎与宾巴对卡波耶拉进行创新的同时,卡波耶拉亦迎来其发展之新契机。两次世界大战的相继爆发,促使西方世界开始普遍反思文明与野蛮的辩证关系,客观地评价黑人艺术的重要性,改变以往因肤色和阶级而产生的错误认知。余波所及,巴西社会也开始反思和审视黑人及黑人文化在巴西民族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在此背景下,20 世纪30 年代巴西的种族隔离状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时任巴西总统的热图利奥·瓦加斯(Getulio Vargas)为了联合农民、工人、土著、少数种族、妇女等社会力量,建立一个广泛的、多阶级、多种族的民众主义“新国家”,对“种族民主”这一理论倍加推崇。该理论最早由吉尔贝托·弗雷雷(Gilberto Freyre)提出,该理论的核心在于承认黑人在建构巴西的民族特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欧洲白人、土著印第安人与非洲黑人的融合丰富了巴西的文化。巴西必将形成一个统一的、混血的民族,其中的每一个人不论种族、肤色皆有向上流动的机会。③罗伟林:《赤道之南:巴西的新兴与光芒》,郭存海译,中信出版社,2011 年,第41 页。这一理论深刻影响了现代巴西的种族观念,迅速成为巴西官方的理念。它使得民众相信,巴西与美国等其他实行过奴隶制的国家不同,不存在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
基于此,政府逐渐意识到,应给予卡波耶拉这一曾经受官方管制的黑人艺术形式以尊重和合法地位。1953 年7 月23 日,宾巴受邀为瓦加斯总统进行了一次著名的卡波耶拉表演,其精湛的技艺和高超的武艺给总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瓦加斯盛赞道:“卡波耶拉乃我巴西之真正国术。”④Matthias R觟hrig Assun觭觔o,Capoeira: The History of an Afro-Brazilian Martial Art,London and New York: Taylor &Francis Group,2005,p.137;Maya Talmon-Chvaicer,The Hidden History of Capoeira: A Collision of Cultures in the Brazilian Battle Dance,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2008,p.115.此后,在瓦加斯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积极推动下,卡波耶拉逐步实现了合法化。政府通过推动卡波耶拉的合法化,以及承认其在巴西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等举措,极大地提升了广大巴西非裔族群的社会地位和存在感,缓和了精英阶层与底层民众之间的矛盾。①Maya Talmon-Chvaicer,The Hidden History of Capoeira: A Collision of Cultures in the Brazilian Battle Dance,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2008,p.114.长期被边缘化的广大底层黑人民众再也不必担心练习卡波耶拉会被警察拘捕,而这让他们感到拥有了真正的公民权利和国民身份。②Maya Talmon-Chvaicer,The Hidden History of Capoeira: A Collision of Cultures in the Brazilian Battle Dance,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2008,p.115.
经宾巴创新后的卡波耶拉逐渐构成了现代卡波耶拉的基础。这种讲求对抗性、规则明确的卡波耶拉,逐渐演变成具有一定表演性和艺术表现力的运动形式。与传统卡波耶拉练习者相比,人人都可以在专门的卡波耶拉学校中按规则和招数套路去学习实践它,并通过勤加练习不断精进。同时,这也使现代卡波耶拉具有规范性和可推广的特点。得益于此,20 世纪后期这项运动不再是巴西底层黑人民众的专属活动,白人和亚裔移民也纷纷参与其中,卡波耶拉逐渐实现了在巴西各地的普及。
随着卡波耶拉在民众中影响力的扩大,巴西政府开始意识到卡波耶拉所具有的重要文化价值和可挖掘的品牌效应。官方通过运用多种宣传手段和现代营销机制,不断将卡波耶拉提升至国家文化象征的高度。1974 年政府在文件中正式将卡波耶拉定义为巴西国术。2008 年7 月15 日,巴西国家艺术与历史遗产委员会宣布卡波耶拉为巴西文化遗产。③Laurence Robitaille,“Promoting Capoeira,Branding Brazil: A Focus on the Semantic Body”,Black Music Research Journal,Vol. 34,No. 2(Fall 2014),p.245.在国际文化交往方面,巴西政府积极将卡波耶拉作为巴西黑人文化乃至整个巴西民族文化的名片,向全世界进行推广。1966 年在塞内加尔举办的第一届国际黑人艺术节上,卡波耶拉就作为巴西的艺术形式的代表登上舞台,④Christopher Dunn,Brutality Garden: Tropicália and the Emergence of a Brazilian Counterculture,Chapel Hill &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p.167.2012 年伦敦奥运会闭幕式上的里约8 分钟表演,2014 年巴西世界杯、2016 年里约奥运会的开闭幕式表演中,卡波耶拉更是以其眼花缭乱的舞步和极具观赏性的动作技巧惊艳了全世界,令各国观众为之折服。
近年来,在巴西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卡波耶拉已不再局限于巴西一国范畴,其影响正逐步扩展至全球。继西欧、北美地区之后,东欧、东南亚、非洲和拉美其他地区纷纷引入了该项运动,在以色列、南非和加拿大等国练习卡波耶拉的人数逐年增多。有影响力的国际卡波耶拉团体也纷纷建立起来,国际卡波耶拉安哥拉基金会(FICA)在欧美11 个国家建立了分支机构,总部位于萨尔瓦多的托帕齐奥(Topazio)协会海外注册会员1999 年就超过了1 万人,而全球最大的卡波耶拉团体阿巴达(Capoeira' Abadá)协会,其成员更是遍布巴西25 个州和世界五大洲16个国家,1998 年注册会员突破2.5 万人。⑤Matthias R觟hrig Assun觭觔o,Capoeira:The History of an Afro-Brazilian Martial Art,London and New York:Taylor & Francis Group,2005,pp.189—190.当前卡波耶拉日益成为一项风靡世界的运动,不同肤色、语言和习俗的人们彼此消除了文化隔阂和文化偏见,在练习卡波耶拉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同样的快乐。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卡波耶拉是一种集音乐、格斗、舞蹈、游戏于一体的综合性运动,这就为练习者提供了发展自身对这一运动不同理解的可能性。世界各地的卡波耶拉爱好者在掌握基本的动作和相关技巧后,不断加入他们对这项运动的理解,创新格斗技法和动作招式,让卡波耶拉愈发具有博采众长和兼容并蓄的特征,从而进一步推动了这项运动与时俱进持续向前发展。鉴于卡波耶拉这一文化形式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创造性,以及其所体现的文化多样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4 年正式通过决议,将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关于这一决议的公告《Eighteen new elements inscribed on the Representative List》,https://ich.unesco.org/en/news/eighteen-new-elements-inscribed-on-the-representative-list-00108,2014-11-26.
卡波耶拉是葡萄牙殖民统治时期在巴西黑人奴隶中形成的集音乐、舞蹈、杂技、格斗于一体的独特艺术形式,体现了黑人奴隶在不利的社会条件下,为了摆脱奴役、争取自由而不懈斗争的反抗精神。这种寓武于舞的舞蹈体现了黑人奴隶对非洲文化的传承,其与非洲安哥拉地区斑马舞在舞蹈动作和格斗技巧方面的相似性表明了其非洲渊源。
卡波耶拉在巴西的发展传播经历了曲折的历程。起初殖民当局由于对黑人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及对其文化的蔑视,并未对黑人奴隶练习卡波耶拉予以重视。随着19 世纪初对黑人奴隶聚众活动的担忧,政府逐渐开始对黑人奴隶练习卡波耶拉加以限制。19 世纪末由于受社会精英的种族隔离思想影响,加之民众对卡波耶拉的错误认知,政府明令禁止练习卡波耶拉。在严刑峻法的管制下,卡波耶拉这项运动一度几乎在街头绝迹。20 世纪初,由于宾巴大师借鉴西方现代运动的相关理念对卡波耶拉进行了革新,加之“种族民主”理论的影响,瓦加斯政府认同并肯定了卡波耶拉对构建巴西民族文化的重要价值,逐步推动实现了卡波耶拉的合法化。20 世纪后期,在巴西政府的大力提倡和推动下,卡波耶拉在巴西各地得到了推广和普及,不同种族、不同阶层的民众打破以往的种族歧视和文化偏见,纷纷参与到卡波耶拉活动中。纵观卡波耶拉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政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政府对其从明令禁止到大力推广的态度转变,正是巴西复杂的种族关系和阶级矛盾的体现,反映了国家对非裔巴西人群体在政策上的变化。
如今,卡波耶拉作为非裔巴西人种族文化的象征,不再是巴西底层黑人群体的专属艺术形式,业已成为巴西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在巴西的普及充分反映了巴西民众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而其在世界各大洲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传播,则体现了其所具有的文化适应性和文化包容性。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肤色各异的人们在练习卡波耶拉时,使用非裔巴西人独有的民族乐器进行伴奏,以葡萄牙语伴唱,并以巴西黑人的运动美学诠释该项运动,不仅反映了巴西民族文化在全球影响力的日益扩大,更体现了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总体趋势。卡波耶拉已不单是一项运动、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巴西重要的民族文化符号,它是非裔巴西人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是全人类共享的重要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