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基于贫富差别的城邦政体构想

2020-03-03 13:25:18
历史教学问题 2020年3期
关键词:寡头政体中产阶层

解 光 云

关于雅典民主政治,中学历史教学时常需要结合财产等级、贫富差别等,解读公民政治权利的不平等。近年高考试题时常考查学生对城邦贫富差别问题的历史理解力。①参见2018 高考文综全国卷Ⅰ第32 题。在普通高中新版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单元第1 课的“史料阅读”中,摘录了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关于“平民政体”和“寡头政体”的论述:平民政体是自由而贫穷的人们所控制的政体,寡头政体是富有而出身较高的人们所控制的政体。

诚然,古希腊人创造了表达政治统治方式的各类术语,诸如王政、君主制、贵族政治、寡头政治和僭主等,其中的主要术语大体上都出现于公元前5 世纪后期。②晏绍祥:《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商务印书馆,2019 年,导言。有关政体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的政治学家亚里士多德。政体(πολιτεια)是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探究什么是最好的城邦政体,可谓是西方政治学的元问题。③参见董波:《亚里士多德论民主》,《世界哲学》2019 年第6 期。早在公元前5 世纪,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等古典哲学家已有关于政体的论述。至公元前4 世纪,雅典城邦的政治实践尤其是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引发思想家们对城邦政体的更多思考。对不同政体孰优孰劣的激烈争论持续达半个世纪以上,进而推动了西方政治学的发展。亚里士多德堪称是“城邦制度的全面观察者与系统阐释者”,鲜明地提出了不同于柏拉图的政体研究方法,尤其是不把理想政体作为研究的重点,而侧重于如何将现有的政体改造为适合于该城邦的“最好”政体。④王乐理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第1 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283 页。近代以来,学界的希腊史研究领域相当广泛,包括早期希腊史、雅典民主政治、奴隶制、城市史、法律史和战争史等,但鲜见从贫富差别的视域对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学说进行专门研究。⑤详见马永康、谭杰:《“亚里士多德学说在中国”国际学术会议综述》,见《现代哲学》2013 年第4 期(总第129 期)7 月号;仝彬:《国内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研究综述与展望》,见《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学术论坛)2010 年第8 卷第4 期;关于国外学界近30 年的相关研究,详见晏绍祥:《古典历史研究史》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年,第285—341 页。因此,有必要对中学历史教学所涉及的财产等级、贫富差别与雅典民主政治乃至城邦政体的相关问题予以适当的历史解读。

亚里士多德一生著述颇丰,所留存下来的作品400 余卷,①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1 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年,序,第6 页。其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政治学》《雅典政制》《家政学》《修辞学》《尼各马科伦理学》等著作之中。②王乐理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第1 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256—257 页。亚里士多德搜集了当时希腊158 个城邦的政治和法律制度方面的资料,将政体分为王制、贵族和共和正宗政体以及偏离于正宗政体的僭主、寡头和平民政体等变态类型的政体,力图在比较分析中阐述各类城邦兴衰成败的原因。基于对贫富差别的认识,亚里士多德认为,最公正的政体应该不偏于少数富室,不偏于多数平民。最优良的城邦应该以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为依归。

一、城邦的富人与穷人品性有别

富人和穷人是社会分化的产物。在私有制社会,二者并存是历史的必然。③Aristotle,Politics,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Ⅶ.Ⅷ.1328b10—22.文中引用古典文献未注明出处者,皆据劳易伯古典丛书(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希腊文和英文对照本。下同。“在希腊城邦中,相互敌对的至少有两种,一种是穷人的城邦,一种是富人的城邦,各自还可以分成许多部分。”④Plato,The Republic,Book Ⅳ,423A.但由于缺乏相关的人口、财产等详细的统计文献,对古希腊社会穷人与富人的划分并不精确,其标准也不尽一致。例如,关于有产阶层的划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师徒二人的观点就不一样。前者主张卫国之士的军人和军官不应有财产,而农民则可各有其田亩。农民必须按时缴纳收获物的赋课,以供养卫国之士。后者则认为土地应该属于公民,军政人员都是“有产阶层”。⑤Plato,The Republic,Ⅳ. 419-421; Ⅲ. 464C; Aristotle,Politics,Ⅱ.Ⅴ.1264a32.当然,有产阶层不一定就是富裕阶层。古希腊乡村的穷人可有一头耕牛作为其财产,但非富裕阶层。⑥Aristotle,Politics,Ⅰ.Ⅱ.1252b12.

早在迈锡尼时代,古希腊已经出现了社会分层。线性文字B 中记录了不同的职员,以及祭司、劳作者和奴隶。更有学者认为,少数的富有者统治阶层和多数相对贫穷的人的产生,以及富人和穷人的互动关系是迈锡尼文明衰亡的内在因素。迈锡尼文明之后,富有者的代表瓦纳克斯和巴塞琉斯等随之成为“黑暗时代”(约公元前12 世纪—前9 世纪)新的地方实权人物。⑦参见:Peter W. Rose,Class in Archaic Greec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2. pp.56—60.

界定“富人”和“穷人”的标准也非一成不变,影响“富人”和“穷人”社会地位的因素较为复杂。古希腊社会的主要财产是土地,而土地的耕作者和产品的生产者是一些固着于土地之上的被剥削的非自由民或动产奴隶(Chattel slaves),其债务负担极其严重。因此,富人的财富状况主要体现为对土地和动产奴隶的占有,富人可谓是占有土地较多并控制较多动产奴隶的人。⑧G.E.M.De.Ste. Croix,The Class Struggle in the Ancient Greek World from the Archaic Age to the Arab Conquests,London: Duchworth,1981,p.33.穷人则是指没有或有很少有这些财产的人。偶见乡村穷人可能有一头耕牛,但总体而言,穷人的财产十分有限。没有任何财产的人属于极度贫穷的人或赤贫的人。⑨Aristotle,Politics,1291b9,1295b25—30.

无论是穷人或富人皆是维系城邦的重要力量。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真正的财富就是家庭所必须的各种物品,就供应一家人的良好生活而言,不应该是无限度的。⑩Aristotle,Politics,1256b32.城邦必需考虑赖以存在的职能条件,诸如粮食供应、日常生活必需的工艺,用以镇压叛乱、维持境内秩序和抵御外侵的武器装备,相当丰富的库存财产以及祭祀、议事和司法职能。因此,“邦内应当有若干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工匠、武装部队、有产阶级、祭司、一个裁决有利于公众的要务并听断私事的团体。”⑪Aristotle,Politics,1328b10—15.

就职业而言,城邦的农民勤于耕作,无暇他顾,“这类人的财产都不大,终年忙于耕耘,就没有出席公民大会的闲暇。一家衣食并无余裕,所以终岁辛勤,早晚不舍耒耜;他们习于知足,不贪图他人的财物,不作非分之想;总之,他们乐于田亩之间的作息,参政和服务公共事务既没有实际的收获,他们就不想染指。群众爱好实利而不重名位或荣誉”。①Aristotle,Politics,1318b10—15.古希腊农民希望过上富裕而体面的生活,“一个人看到别人因勤劳而致富,因勤于耕耘、栽种而把家事安排得顺顺当当,他会因羡慕而变得热爱工作”。②赫西俄德:《工作与时日 神谱》,商务印书馆,1997 年,第1 页;Paul Millet,“Hesiod and His World”,Proceedings of the Cambridge Philological Society,No.210,new series,No.30(1984)pp.84—90。“让他们安于耕耘,他们不久就能自脱于穷乏,或者竟然仓廪充盈,达到小康。这些群众即使有时感到政治地位和权力的需要,如果给予他们以选举行政人员和听取并审查这些行政人员的政绩和财务报告的权利就会感到满足了。”③Aristotle,Politics,1318b25.因此,普通劳动者或一般群众的政治期望不高,对于更小的权利也可能感到满足,例如议事的权利。相对于农民而言,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工匠、商贩和佣工这些市廛群众,各操贱业以糊口,他们的种种劳作都无可称尚。这些人相对散居于各村落,鸡犬相闻,很少互相往来,但工匠、商贩和佣工等这类人聚集而徘徊于市区和商场之间,乐于并便于参加公民大会。④Aristotle,Politics,1319a25—30.

从城邦人口的数量和比例来看,城邦到处有穷人。穷人多,富人少。⑤由于缺乏可靠的城邦人口统计资料,学者们基本上是根据各个城邦出动的军队数字来估算城邦人口。公元前500 年时,雅典城邦的总人口约90000—120000 人,其中公民人数约3 万人。详见晏绍祥:《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商务印书馆,2019 年,第178—180 页。在一切城邦中,所有公民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极富、极贫和两者之间的中产阶层。极富阶层时常代表寡头势力,中产阶层则为民主势力。作为自由民中产阶层的代言人。亚里士多德认为,富有阶层“狂暴”“暴戾”。贫穷阶层“下贱”“狡诈”。富有阶层和贫穷阶层对于国家都是有害的。富人可以免于饥寒,不会因饥寒而犯罪,但也顾虑因参加公务而妨碍治产。富室较穷人更为放肆,并往往因为自幼失教而流于奢侈,易于覆亡。此外,富人自幼在奢纵的环境中成长,“不知道纪律为何物,他们在讲堂内和操场上也从没有养成循规蹈矩的品性”,常常逞强放肆,致犯重罪。极贫的人们缺乏物资财富,太自卑而自甘暴弃,往往懒散无赖,易犯小罪。大多数的祸患就起源于放肆和无赖。因此,极富的人们只愿意发号施令,不肯接受任何权威的统治,所有人犹如主人。⑥Aristotle,Politics,1295b1—20.极贫的人们仅知道服从而不堪为政,犹如一群奴隶。这样的城邦是主人和奴隶所合成的城邦而非自由人的城邦。惟有中产阶层“最不会逃避治国工作,也最不会有过分的野心。”在军事和文治机构中,有野心的人对于城邦常会酿成大害。⑦Aristotle,Politics,1295b10—15.“中产阶层比任何其它阶级都较为稳定。他们既不像穷人那样希图他人的财物,他们的资产也不像富人那么多得足以引起穷人的觊觎。既不对别人抱有任何阴谋,也不会自相残害,他们过着无所忧惧的平安生活。”⑧Aristotle,Politics,1295b25—30.

由此可见,贫富差别是阶级社会不可避免的历史现象。就品性而言,富人和穷人阶层永远是彼此互不信任的。贫富双方时常相仇,中产阶层可以是富人和穷人的“仲裁者”,“只有在中产阶层较其他阶层之一或较两者都占上风的地方,政府才能够稳定”,所以,“最好的立法者都是中产阶层的人”。⑨Aristotle,Politics,1295b25;1296a21,1296b34.出身于中产家庭的梭伦以立法抑制最富有的阶层,扶持最贫困的阶层,强化中产阶层,以最优良的立法,拯救了雅典城邦。⑩解光云:《古典时期雅典城邦对贫富差距的制度调适》,见《安徽史学》2006 年第4 期。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似乎暗示,公民等级并不是由梭伦新划分的,他只是因袭德拉古的制度。普鲁塔克则非常明确地认为梭伦首次对公民进行分等。现代学者大多接受普鲁塔克的意见,参见晏绍祥:《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第323 页。正是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梭伦的目标不是民主政治,而是国家的稳定和双方的平衡,“这样,人民就会好好追随领袖,自由不可太多,强迫也不应过分;富厚如属于没有教养的人,餍足就要滋生不逊。”⑪Aristotle,Athenian Constitution,Ⅻ,2.

二、贫富差别影响城邦政体的变革

政体,意为城邦最高统治权力的执行者所组成的公务团体。①G.N.Stavropoulos,Oxford Greek-English Learner’s Dictionary,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p.721.换句话说,政体就是对城邦中的各种官职,尤其是拥有最高权力的官职的某种安排。基于如此安排的团体,既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少数人,又可以是多数人。“这一人或少数人或多数人的统治,如果旨在照顾全邦共同的利益,则由他或他们所执掌的公务团体就是正宗政体。反之,如果他或他们所执掌的公务团体只照顾自己一人或少数人或平民群众的私利,那就必然是变态政体。”②Aristotle,Politics,1279b5—10.政体以一人为统治者,凡能照顾全邦人民利益的,通常就称为“王制”或君主政体,凡政体以少数人为统治者则为“贵族政体”,政体以群众为统治者而能够照顾到全邦人民利益的,则为“共和政体”。王制、贵族和共和政体为正宗政体,相应于上述各类型政体,僭主政体为王制政体的变态,寡头政体为贵族政体的变态,平民政体为共和政体的变态。无论是何种政体,皆与贫富差别相关,“僭主政体以一人为治,凡所设施也以他个人的利益为依归;寡头政体以富户的利益为依归;平民政体则以穷人的利益为依归。三种变态政体都不以城邦全体公民的利益为依归。”③Aristotle,Politics,1279a25—40; 1279b5—10.据统计,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提及的城邦已达158个之多。他不仅收集诸多城邦政治与法律制度资料,而且着力理清各个城邦政治法律制度的历史,并将这些历史资源作为研究现实各城邦政体和政治问题的重要依据,《雅典政制》便是其重要研究成果之一。

据亚里士多德的研究,诸如城邦各阶层的比例不平衡,各阶层的利益不平等,从事航海经商为主的岛居民众与经营田园和工艺为主的陆上民众,不同的政治倾向等等,皆可导致城邦内讧,引起城邦政体的变革。④Aristotle,Politics,1301a—1303a.“各种政体也可因为邦内诸职司之一或其它部分的荣誉或权力的增涨而倾向于寡头、或平民、或共和制度。”⑤Aristotle,Politics,1303b.因此,贫富差别是影响城邦政体变革的重要因素之一。僭主政体依据专制的原则,即以主人对待奴隶的方式处理其城邦的公务,寡头政体是有产者们执掌最高统治权,平民政体则是由无产的贫民群众执掌最高统治权。“任何政体,其统治者无论人数多少,如以财富为凭,则一定是寡头政体;同样地,如果以穷人为主体,则一定是平民政体。”⑥Aristotle,Politics,1280a35—40.最为正宗的政体就是最为公正的政体,应该不偏于少数富室,不偏于多数平民,而以全邦公民利益为依归。梭伦自述为雅典创制的本意,务使少数多数各得其平。⑦Maria Noussia Fantuzzi,Solon the Athenian,the Poetic Fragments (Mnemosyne Supplements),Fragment 5. Leiden:Brill,2010.在梭伦之后的较长一段时间内,雅典城邦除了将军和财务保管员等极少数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官员直接选举外,绝大多数官员皆由抽签选举产生,抽签选举也被视为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本标志之一。⑧Aristotle,Politics,1274b5—10.这一选举方式无疑带有这样的目的,即避免某些有财有势的富室垄断官职,造成不良影响,引发雅典城邦政局动荡。

值得注意的是,穷人与富人的人数对比状况时常会引起政体变革。倘使富户人数增加或财产增多,平民政体就会转变为寡头政体或门阀统治。⑨Aristotle,Politics,1303a10.“一般公认为敌对势力的富户和平民两部分,倘使在一个城邦中势力均衡而完全没有或仅有为数很少的中产阶层处于其间,为之缓冲,革命也是可以爆发的;如果两方都明知各自的力量不足抗衡,较弱的一方就必然敛手而不敢贸然与较强的一方争胜。”⑩Aristotle,Politics,1304b5.“凡帮内中产阶层强大,足以抗衡其它两个部分而有余,或至少要比任何其它单独一个部分为强大——那么中产阶层在帮内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它两个相对立的部分就谁都不能主治政权——这就可能组成优良的政体。”⑪Aristotle,Politics,1295b35—40.因此,亚里士多德明确赞誉中产阶层,“最好的政治社会是由中产阶层的公民组成的”。①Aristotle,Politics,1295a25—1297b13.惟有以中产阶层为基础才能组成最好的政体,最好的政体必须是由中产阶层执掌政权。形成稳定的中产阶层,关键在于财产和人数的比例。通常,城邦中产阶层的人数比较多,是“占有一份适当而充足的财产”的人。惟其财产适当,所以不致为富不仁;惟其财产充足,所以不会觊觎他人;更重要的是,惟其人数较多,所以这个阶层就能衡平富有阶层和贫穷阶层的势力,而使国家“少受党争之祸”。②Aristotle,Politics,1296a10.

当然,在贫富差别的影响下,城邦政体的变革不尽一致。就平民政体而言,政变大多起因于群众领袖(δημαγωγб觭)的放肆。他们有时指责或诬控富户,导致富人们联合起来,有时则鼓动攻击整个富有阶层。③Aristotle,Politics,1304a20.“平民领袖们为了讨好群众,往往不惜加害著名人物,以重课和捐献督责他们,使他们倾家荡产,沦为贫户,或诬告富有之家于法庭,俾可没收他们的资财;这样,最后终至逼迫富贵阶层结合成为反抗力量。”④Aristotle,Politics,1305a5.在寡头政体中,穷人憎恨并妒羡富室的财物。穷人有时候可以成为城邦的麻烦。例如,在一国遭逢战争的期间,穷人要是无法生活而城邦又不予供给,他们就不愿为国效劳。但如果予以供给,他们也是乐于出战的。平民人数增加也是引致变革的原因,例如在雅典,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陆军屡屡失败,贵要阶层悉数出征,大批阵亡;平民相对成为绝对的多数,民主势力便顿时扩张了。⑤Aristotle,Politics,1303a10.

三、稳定城邦政体应调适穷人与富人的利益

继迈锡尼时代之后产生的古希腊早期政体中,公民团体实际上完全由自备武装的战士组成。军事实力的重心基本上寄托在富有阶层的骑兵身上。所以,富人很早就因其军事地位和作用无与伦比而在城邦政治生活中地位显赫。当城邦渐渐扩大,步兵(甲士)的力量才逐渐增强。⑥Aristotle,Politics,1297b20.远古时期的君主政体结束后,自然形成了富人执掌政权的寡头政体。古希腊历史语境下的贵族制意为“最优秀的统治”,而寡头制则是“少数人的统治”,因此,二者的关键之别在于如何认定统治的“优秀”。“在古风和古典时代,尤其是古典时代,所谓的优秀,除了出身,更多地用财富来表示。于是,贵族制和寡头制都变成了少数富人的统治。”⑦晏绍祥:《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第107 页。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看来,寡头制是贵族制恶劣的变种和堕落政体。根据堕落程度的不同,亚里士多德将寡头政体分为不同类型,最温和的一种,财产资格较低,骑士等级以上的人大多享有公民权。最为极端的一种是,享有公民权的人仅是极少数掌控城邦权力的贵族。他们罔顾法律,施政仅仅考虑家族私利。⑧Aristotle,Politics,129b14—30;1292a39—1292b10.

因此,亚里士多德主张,“稳定寡头政体应具备一高一低两种标准的资产册籍。在低级册籍中的公民可以充任低级职司;较重要的官员则限于由高级册籍中的公民选任。另一方面,任何人只要有某一定额的财产就让他入籍而取得政治权利;使大多数群众参加到政府方面,其势力就可以超过没有政治权利的的人们。凡册籍上添入新公民时须注意到他们应该是群众中较好的部分或阶级。”“对必须由公民充任的最重要的职官或显官,应使其负担某些公益义务或捐献。这样,平民就自然不抱高官显职的奢望,他们看到显赫一时的重任原来要支付这么多的代价,也就认为无可妒羡了。这些显官在莅任那一天,还该作丰盛的献祭,在职期间应当奠立一些公共建筑。人民既于此能同享快乐,又见到他们的城市中满布着酬神的点缀和堂皇的坊塔或建筑,自会安心容忍寡头政体的长久统治,而这些贵要人物把自己的钱财作成世代的纪念也应志得意满了。”⑨Aristotle,Politics,1321a35—40.

富人的负担远不止这些公益义务或捐献。在寡头政体的城邦,对缺席公民大会的罚款只行使于富户,或对富户缺席所罚特重;凡具备了财产资格的人就不许他们凭誓言谢绝任命行政职司,但穷人则可以辞不就任;富户缺席法庭的陪审职务照例必须受罚,但是,穷人缺席者不罚,或采取另一种方法,富户的处罚从重,穷人从轻。关于武器装备和体育训练,也有类似的措施。许可穷人不置备任何武器,但富户不参加则受罚。于是,富人因害怕受罚,全部都受过体育或军事教练,穷人则因无所强制而失去这种教练。①Aristotle,Politics,1297a15—30.因此,寡头政体始终存在对穷人和富人利益平衡和处置不当的问题。城邦可以要求富室济贫和重于公益,但城邦也应保全富室,不使富室负担不必要的捐输。②Aristotle,Politics,1309a13—18;1320a6;1320b4.寡头政体应适度注意穷人的利益。凡可以由此取得小小功赏的职司应尽量由穷人担任;如有富户侵凌穷人,处罚就应该比富户侵凌富户所受的惩诫还要加重。③Aristotle,Politics,1309a25.产业的分配尽可能均衡,使较多的穷人子孙也可以获得中等收入。有必要规定,遗产必须依照亲属承继的约定付给应该嗣受的后人,不得应用赠予的办法任意递传,而且每一个人都不要让他嗣受第二份遗产。④Aristotle,Politics,1266a39—b27;1266b18;1309a23.

共和政体或平民政体也注意平衡穷人与富人的利益。例如,穷人出席公民大会和法庭可以领取公款津贴;富户如果缺席则不受处罚。按照平民政体的理想,最好是一切机构——公民大会、法庭、行政机构——全都给予津贴。如果实在不可能,则凡出席法庭审判大会、议事会和公民大会的公民,在开会期间必须给予津贴,执政各机构也必须给予津贴,至少是那些规定要参加公共食堂会餐的执政人员非给予不可,会餐费用由公款支给。执政人员的收入就是这种“伙食津贴”。⑤Aristotle,Politics,1317b35—40.鉴于此,亚里士多德认为,平衡是必须的,应该兼取两种措施进行平衡:对于穷人的出席者给予津贴,对于富户的缺席者则课以罚款。以此平衡贫富两方利益,使其都参加政治集会。

诚然,共和政体公民团体的确应该限于可以自备武装的人们,也就是说,执掌政权者必须有财产资格。但是,共和政体如果要长治久安,更应采取温和的中庸之道,“不需以没收财产和加重捐课的政策驱除富室;开会津贴亦宜有适当限度。与此同时,应当注意贫困的人民由富室和公众共同给予济助,使之各逐生计”。⑥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6 年,附录一,第453 页。在良好的共和政体或平民政体中,贫民和富户地位相等。⑦Aristotle,Politics,1318a6.亚里士多德坚信,在共和政体中,富人联合贫民反对中产阶层的事情不会发生。贫富阶层向来互不相容,谁也不肯做对方的臣属。对他们而言,要是想在共和政体以外,另外建立一类更能顾全贫富两方利益的政体,必然是徒劳的。在共和政体中,贫民和富户两方总是互不信任对方,也不会愿意作出轮番为政的安排。

不过,在古希腊历史上,有志于建立贵族政体的人往往忽视了平衡穷人与富人利益的重要性,不仅给与有产阶级以过多的实权,而且还用虚假的利益欺蒙平民或穷人,“富人以这类诡计施行侵凌的企图,其为患于国政远远超过平民的争吵”。⑧Aristotle,Politics,1297a5.要取得双方最大的信任,必须有一个居于中间地位的仲裁者。中产者介于贫富之间,可以协调两阶级的争端,中产阶层具有平衡贫富势力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其为主的共和政体也是较为稳定而适宜于一般城邦的政体。⑨希腊贵族何时形成,有哪些具体标志,至今仍有争议。按照雅典城邦贵族的标准,有两个必备要素:出身高贵;富有资产。参见:Chester G.Starr,The Aristocratic Temper of Greek Civilization,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pp.9—12.

平衡穷人与富人的利益实属不易。在古希腊,尽管有嘉尔基顿的法勒亚(Chalcedonian Phaleas)和科林斯的菲洛劳斯(Philolaus of Corinth)等立法家制订过公民“均产法”(the measure for equalizing properties),调适贫富差距,以求减少犯罪,消弭内乱,但是,完全平均财产是一件非常难以实践的事情。⑩Aristotle,Politics,1266a39—1266b27;1274b4.亚里士多德也意识到,要想制订一个适用于一切城邦的财产数额是不可能的。可以考查各邦的实际情况,然后分别订定一个最高数额,这个数额应该不多不少而符合于这样的原则:一邦大多数的人户都能合乎这一资格而可以取得政治权利,被这项资格所限制而抛弃于公民团体以外者则仅属少数。如果对待穷人不橫施暴虐,或剥夺其生计,则穷人虽不得享有政治权利,他们也可以安分守己,不致起而和统治者为难。但统治者未必全属温和,遇事都能自制,执掌权力的人对于下层人民不会常行仁政。①Aristotle,Politics,1297b5—10.

据记载,雅典在财务方面有凭人数和财产综合分配税课的制度。公元前377 年,雅典举办了一次普遍的家产调查,后来将公民及其财产划分成一百个“等产区分”,每年城邦所需款项便平均分配于各个等产区分,按时摊缴。②详见:D.M.Lewis,John Boardman,Simon Hornblower,M.Ostwald,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second edition.Vol.VI. Northants,Great Britai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p.74.事实上,绝对平等也是难以实现的。在一般共和政体或平民政体中,所谓平等的真实意义是穷人不占富室的便宜,最高治权不完全操控于穷人部分(阶级),而在数量上均衡地分配于全体公民。③Aristotle,Politics,1318a.极端平民政体往往以府库供养贫民。亚里士多德认为,要是府库充足,足够支付津贴,就不要让平民英雄们以公费取悦于群众。一个真正的民主主义者自当注意到勿使一邦的群众陷入赤贫的困境。贫困会导致平民政体产生多种弊端。应该有一些措施保证人民维持某种程度的兴旺。正当的办法是,把羡余积储成大宗的款项,然后以趸数济助贫民。“理想的趸数必须是足够让每一个穷人购置一块耕地;如果积储还不充分,也该使所济助的款项可能用以从事商贩或开始务农。如果这样的济助不能对全邦贫民同时发放,可以依部族或其它区分挨次地分批发放。与此同时,富室仍该贡献其资财于城邦,以供贫民参加某些必不可缺席的公民大会的津贴。为酬答富室的这种贡献,同时就豁免富室各种无补于实际的公益捐款。”④Aristotle,Politics,1230a25.平民政体应该保护富室。不仅富室的产业不应被瓜分,还应保障富室从产业所获得的收益。有些政体暗中削减富室产业的方法也是不该容许的。应当阻止富室被强迫的捐献,包括出于自愿的无益于公众而十分豪奢的捐献,不必要的剧团(合唱团)、火炬竞走以及类似的义务。诸如此类的阻止措施,也可以说是一项良好的政策。⑤Aristotle,Politics,1309a15—20.如果不兼容富户和穷人,寡头和平民这两种政体都不能存在或不能存续,因此,要是实施平均财产的制度,这两个政体都会消失或另成为一个不同的新政体,“过激的法律往往企图消灭富户或排除平民群众,然而以贫富共存为基础的旧政体从此也必然与之一起消失了”。平衡穷人与富人的利益直接影响政体的存续。⑥Aristotle,Politics,1309b35—40.

结 语

调适贫富差距,构建优良政体,堪称古典时代古希腊城邦政治家、改革家和立法家们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和政治实践。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研究,倘使穷人占据最高治权,就会凭其“多数”来瓜分富户的财物,而这种多数显然是在破坏城邦。倘使少数富人执政也像别人那样,掠夺并没收平民的财物,他们的这些行为也是卑鄙而不义的。公元前四世纪以降,古希腊文明逐渐衰微的历史说明,如何调适贫富差距,建立理想城邦,只是亚里士多德对城邦政体理想化的探究和构想而已。古典哲学家的理想化政体并未成为古希腊政治实践的现实。

猜你喜欢
寡头政体中产阶层
“使重臣治其事”——元至清初云南边政体制嬗变与边疆治理研究
短视频四寡头
一个新的政体模式:半总统制政府
科学的政体和启蒙的进阶
哲学评论(2017年1期)2017-07-31 18:04:00
中国中产阶层成长中的烦恼与压力
人民论坛(2016年27期)2016-10-14 13:13:16
全新皇冠:为中国中产阶层而造
中国汽车界(2016年1期)2016-07-18 11:13:36
► 乾羽:房产依赖背后是中产阶层的“被中产”
中国储运(2016年1期)2016-02-12 19:29:38
从“仇敌”到同盟互联网同业寡头的并购潮
确定和不确定策略框架下的古诺双寡头模型
寡头婚车
环球时报(2014-10-22)2014-10-22 10:1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