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蔡邕传

2020-03-03 13:17南朝
领导月读 2020年11期
关键词:蔡邕太公董卓

[南朝]范 晔

中平六年,灵帝崩,董卓为司空,闻邕名高,辟之。称疾不就。卓大怒,詈①曰:“我力能族人,蔡邕遂偃蹇②者,不旋踵矣。”又切勑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甚见敬重。举高第,补侍御史,又转持书御史,迁尚书。三日之间,周历三台。迁巴郡太守,复留为侍中。

初平元年,拜左中郎将,从献帝迁都长安,封高阳乡侯。董卓宾客部曲议欲尊卓比太公,称尚父。卓谋之于邕,邕曰:“太公辅周,受命剪商,故特为其号。今明公威德,诚为巍巍,然比之尚父,愚意以为未可。宜须关东平定,车驾还反旧京,然后议之。”卓从其言。

二年六月,地震,卓以问邕。邕对曰:“地动者,阴盛侵阳,臣下逾制之所致也。前春郊天,公奉引车驾,乘金华青盖,爪画两轓,远近以为非宜。”卓于是改乘皁盖车。

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允勃然叱之曰:“董卓国之大贼,几倾汉室。君为王臣,所宜同忿,而怀其私遇,以忘大节!今天诛有罪,而反相伤痛,岂不共为逆哉?”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陈辞谢,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太尉马日磾驰往谓允曰:“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无名,诛之无乃失人望乎?”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议。”日磾退而告人曰:“王公其不长世乎?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其能久乎!”邕遂死狱中。允悔,欲止而不及。时年六十一。搢绅③诸儒莫不流涕。北海郑玄闻而叹曰:“汉世之事,谁与正之!”兖州、陈留间皆画像而颂焉。

(原文据中华书局1965年版《后汉书》)

【注释】

①詈(lì):骂。

②偃蹇:傲慢无礼。

③搢绅:同“缙绅”,古代仕宦者和儒者围于腰际的红色丝织大带,代指有官职的或做过官的人。

【译文】

中平六年(189年),灵帝去世,董卓为司空,听说蔡邕名气大,便征召他。蔡邕推说有病不能去。董卓大怒,大骂说:“我有杀人之权,蔡邕纵然现在骄傲,也是不过转足之间的事而已。”又急令州郡征召蔡邕到府,蔡邕不得已,就去了,代理祭酒,很受敬重。举高第,补侍御史,又转持书御史,升尚书。三天之内,连升三级。升巴郡太守,又留为侍中。

初平元年(190年),拜左中郎将,从献帝迁都长安,封高阳乡侯。董卓的门客部属想尊董卓为太公,称尚父。董卓问蔡邕,蔡邕说:“姜太公辅佐周天子,奉命灭商,故尊称为太公。现在您的威德虽高,然而比起尚父,我以为不可。等到平定关东,皇上返还旧京,然后再议此事。”董卓听了他的话。

初平二年(191年)六月,发生地震,董卓问蔡邕。蔡邕回答说:“地震是阴盛侵阳、臣下不遵守国家制度引起的。前年春天,你去郊外祭祀,乘坐无比华丽的马车,携带两轓爪画,远近的人们都认为不合适。”董卓于是改乘皂盖车。

董卓看重蔡邕的才学,对他非常客气,一旦举行宴会,往往令蔡邕鼓琴助兴,蔡邕也有心出力。然董卓常刚愎自用,蔡邕恨自己的话很少为董卓采纳,对从弟蔡谷说:“董公性情刚烈冲动容易做错事,终究不能成事。我想东奔兖州,但是道路太远,不易达到,暂时逃到山东看看,怎么样?”蔡谷说:“你的容貌与普通人不同,走在路上,围观的人多。即使想躲起来,很难啊!”蔡邕于是打消了这个主意。

董卓被诛,蔡邕坐在司徒王允家,不知不觉说起董卓来,并叹了口气,脸色都变了。王允勃然大怒,骂蔡邕说:“董卓是国家大贼,几乎把汉朝都覆灭了。你为臣子的,应与大家一样愤恨他,只因为他对你好,你竟然把大节也丢了。现在诛杀有罪之人,你反而悲伤哀痛,岂不是跟他一起共同谋逆吗?”然后就逮捕了他,交廷尉审讯。蔡邕承认自己有罪,请求黥首断脚,饶一条命,使他能继续修成汉史。不少士大夫怜悯他,为他求情以开脱罪名,都没有结果。太尉马日磾跑去对王允说:“伯喈有举世无双的才华,汉朝的事知道得多,可以使他继续写成后汉史这部重要的典籍。他为人忠孝,现在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而杀了他,恐怕会失去人心啊!”王允说:“从前汉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他写谤书,流传后世。现在国家的命运中衰,皇位不稳固,不能让谄媚的人执笔再左右幼主。这对未来的皇上没有好处,我们这帮人也会受到他的攻击。”马日磾出来告诉其他人说:“王公的眼光太过于短浅了!贤能的人是国家的楷模,历史著作是国家的盛典。消灭楷模废除盛典,能够长久吗?”蔡邕最终死在狱中。后来王允后悔,不想杀掉他,但已经来不及了。蔡邕死时61岁。士大夫和儒生们没有不流泪的。北海大儒郑玄听说蔡邕死了,叹息说:“汉朝的事,谁来考定啊!”兖州、陈留一带的人们都通过画蔡邕的像来纪念他。

【简析】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明清至今,董卓的凶狠残暴,可谓家喻户晓,司徒王允设计挑拨吕布杀死董卓的故事常为人们拍手称快,另外,蔡邕作为书法家和音乐家的精彩故事也在士林之中广泛流传,但是蔡邕和董卓、王允的这段令人唏嘘不已的史事却少有人知。《蔡邕传》是《后汉书》中比较精彩的人物传记。

蔡邕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却仅仅因董卓被诛杀后在王允座上不合时宜的叹息而被治罪下狱,他不久死于狱中,此事常被当时与后世的文人惋惜不已。

本选段从史书写作章法上来看,作者最先明确交代蔡邕本来面对征召是“称疾不就”的不合作态度,接着用董卓的一句话来粗线条勾勒出他的残暴性情,同时再次清楚点出蔡邕是“不得已”而应召,说明蔡邕后来虽然很受董卓敬重,但这并不表示蔡邕就是董卓一党。然后作者用三件事情来证明:一是蔡邕明言反对尊董卓为“太公、尚父”;二是蔡邕借地震正言劝止董卓僭越逾制;三是考虑到自己并不能对董卓有所匡益而想要遁逃自匿。凡是读到这里的人,都能看出来蔡邕绝非董卓一党。

然后写蔡邕因为意外伤叹而为王允以莫须有的罪名下狱即将治死,接着又通过三件事来说明王允此举大大不妥:一是蔡邕自己本来无罪却自认有罪,并请求刺字断足保留性命续写汉史,这一点足见蔡邕其人之高风亮节、大公无私;二是通过太尉马日磾的论断正面斥责王允的错误,昭显王允的猥琐自私与蔡邕的大才大用;三是士大夫都很同情蔡邕,营救不成后,蔡邕死于狱中,士大夫莫不流涕,一代大儒郑玄大为伤叹,蔡邕并被兖州、陈留一带读书人画像而颂,可见蔡邕在士林的尊望很高。

从本选段全用直笔来看,可以想象作者范晔对蔡邕的冤死也是义愤填膺,《蔡邕传》之作,自然也是希望读者了解事情真相之后都为蔡邕而抱不平。蔡邕的冤死留给后人最大的经验教训:提醒为官者和读书人在大是大非面前尽量要谨言慎行,否则一失足成千古恨,蔡邕之死堪为后世文人士大夫为人处世之箴鉴。

小智慧

节省语言

周国平

古希腊哲人大多讨厌饶舌之徒。泰勒斯说:“多言不代表有才智。”喀隆说:“不要让你的舌头超出你的思想。”斯多亚学派的芝诺说:“我们之所以有两只耳朵而只有一张嘴,是为了让我们多听少说。”一个青年向他滔滔不绝地发表议论,他打断说:“你的耳朵掉下来变成舌头了。”

每当遇到夸夸其谈的人,我就不禁想起芝诺的讽刺,所以我们要多听少言。

多听当然不是什么都听,还须善听。对思想者来说,听只是思的一种方式。他听书中的先哲之言,听自己的灵魂,听天籁,听无忌的童言。

少言是思想者的道德,唯有少言才能多思。舌头超出思想,那超出的部分只能是废话。如果你珍惜自己的思想,在表达的时候也必定会慎用语言,以求准确有力,让最少的话包含最多的内容。

猜你喜欢
蔡邕太公董卓
背影
三国鼎立之王允计除董卓
蔡邕听琴
外太公
王允计除董卓
倒屣欣逢迎
我的太公
蔡文姬辨琴
张良得《太公兵法》
蔡邕:“艺不压身”忽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