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赢赢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长沙,410128)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建设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学团队显得格外重要,“双师型”教学团队是高职院校必需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双师型”教学团队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基础,也是学校建设的首要任务。一部分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创新创业等方式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培育路径。然而,有研究表明,由于众多系统和教师个体等多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学团队仍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应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更新发展理念,明确指导思想,强调专业发展,突出能力培养。本文主要从“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含义及现状、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双师型”教学团队、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学团队培育的困境、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路径四个方面论述。
“双师型”教学团队成员源于双素质型和双职称型教师队伍。从形式上讲,“双师型”教师有“双证书”说,即教师有教师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从实质上讲,“双师型”教师团队也是双素质、双能力的教师团队。一般来说,实质性的“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选择师资力量的理想状态。
研究发现,只有少部分高职院校的一部分教师能够达到上述标准。为解决这一问题,“双师型”的概念必须有所完善,从职业教育队伍的整体结构、素质和能力等方面进行完善。2006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表示,加强专业教师教学团队建设,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更加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使“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成为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部大力提倡创新创业教育,高职院校也需要大量的创新科技型人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支撑。高职院校需要结合自身特色和区域经济结构,培养出合适的专门型人才。高职院校对一些新兴产业缺乏专门的新知识、新技术,也缺乏与之对应的师资。针对这一问题,高职院校应利用当地企业和学校分工合作,化解困境。分工合作促进相互联系,增强群体的社会结构力量。因此,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培养的分工合作有利于满足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的需求。高职院校竞争力的核心因素是高职教师团队的素质水平。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数毕业于普通院校,缺乏企业岗位的体验经验,对高职教育的要求和特点了解得较少。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提高整体教师素质水平,开展不同科目、不同技能、不同类型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和学术探讨,有利于教师间相互学习,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教育教学能力和学科研究能力,促进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
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在不断壮大,结构也相对完善。近年来,高职院校师资结构正在逐渐完善,各高职院校通过教师培训、教师参加生产培训等形式,鼓励教师不断提升自身教育教学水平。随着国家对高职院校的投资不断增加,高职院校的硬件设施和软件建设不断加强,教师对教育体制、社会地位、自我实现等方面的满意度逐步提高,师资满意度及稳定性也都得到提升。对此,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稳定性较以前也有一定的提升。
高职院校改革的关键是学生符合企业的用人要求,企业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目的地,加强校企一体化有利于人才的直接培养。在人才培养和考核过程中,企业没有参与进来,导致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所要求的不相符合。学校培养出的人才怎样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是现在学校和企业要思考的问题。近些年来,高职院校采取相应措施,主动与企业沟通合作,缩小学生与岗位间的差距,企业从原来的直接招聘逐渐变成人才培养的实施者。
校企合作育人是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可以与企业深度合作,将企业优秀员工包括技术人员、高层管理人员建设成为院校“双师型”教学团队的成员,负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指导,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创新创业的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和高职院校合作共赢,达到充分利用企业与高职院校资源共同培育学生的目的,为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
为促进高职院校和企业间的教学团队发展,高职院校与企业可以共同建立团队管理机构,负责对“双师型”教师团队进行管理。高职院校可以根据企业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合作,完善相应的管理模式。一般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负责培养学生,由企业员工任兼职教师;另一种是以合作项目为目的的双向兼职教师。
企业人员任高职院校兼职教师,所聘请的包括工程师、一线技术人员将参与高职院校教学计划实施中。高职院校聘请企业中的员工任兼职教师,负责学生实际操作技术的教学内容,参与教学教研和课程设计。高职院校制订专门的兼职教师规则,以课时费的形式对兼职教师进行补贴,由教务部门对兼职教师的教学进行评定,加强兼职教师对工作的积极性和对学生培养的责任心。同时,企业也可以对在高职院校兼职的员工进行加分补助,提升企业有能力的员工带新员工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以项目合作为方式的双向兼职教师,以项目为牵引,以新产品研发、课题申报、对外培训、技能比赛等项目成立项目工作小组,负责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管理项目小组等工作,促使项目小组人员参与项目、促进个人技能提升。教师除了在项目建设经费中获取一部分劳动报酬外,学校和企业也设置项目专项奖励,纳入个人年终考核与教师评定中,提高学校与企业之间项目人员的积极性。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教师可以将自身实战经验和技能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未达到教育部的数量要求,且来源比较单一;大部分的高职教育教师缺乏在企业工作的经历,教师在企业的培训方式过于流程化,素质提升较慢;而兼职教师流动性大,达不到培养人才的要求,教师团队学历参差不齐,队伍构成不合理,缺乏高素质教师团队负责人和骨干教师,影响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在年龄结构方面,当前许多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出现年龄比例不协调等问题,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年轻教师占比较多;另一部分是教师年纪大、老龄化严重,缺乏40—55岁年龄段的骨干教师。在职称结构方面,职称结构难以达到高职院校的发展要求。我国普通本科院校教师中高级职称的比例为42%,而高职院校中高级职称的比例却只有30%,初级职称与无职称的占比50%。在这种状况下,高级职称和初级职称比例严重失调,使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无法得到保证。
当前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的合作未涉及深层次的职业教育规划,只停留在企业为高职院校提供实训场地、企业员工作为教师进行实训指导等浅层次的合作方面。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合作项目规模较小,合作数量少,对促进行业发展几乎无实质性的作用。虽然校企合作一直倡导学研产一体化,但是校企间难以开发出创新型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和课程,使“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脱离初衷,也难以建成高水平、高层次的高职院校。
制约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可持续发展的原因之一是缺少制度的管理,高职院校教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缺乏规范管理。一方面,专业教师培训管理过于形式化,缺少有效的制约;另一方面,兼职教师的招聘考核缺少实操性,不能从根本上有效解决问题。此外,高职院校和企业在合作与人才培养方面缺乏激励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支持,企业没有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意愿。
优化团队人员结构、提升教师队伍专业性是打造一支优秀教学团队的基础。根据当前行业前景,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聘请优秀的有能力的企业高素质人才参与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和课程研发、优化院校中的教师团队结构是逐步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形成素质过硬和能力过强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的有效途径。其中,骨干教师要起到引领的作用,逐步建设成有高水平且具有影响力的教师队伍带头人、一般教师负责辅助骨干教师的梯次分明的高职院校教学队伍。骨干教师作为队伍领头人,必须具有突出的业务能力,能科学设计教学课程,与学校、企业和政府有效沟通,推动教师队伍迈向新的台阶,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
文化是一支队伍目标一致、相互合作、共同学习的凝聚力,是教师队伍的精神家园,是推动教师队伍专业发展的竞争力。树立和谐的团队精神是每个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任务的驱使下,高职院校教师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对其他教师进行指导,教师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使整个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得到充分体现。以教师队伍为本,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有助于教师个体的发展,也有助于教师自觉把个人工作目标和教师队伍目标联系在一起,使之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凝聚力和推动力。
“社会职业中有一条铁一样的定律,即只有拥有专业化的技术,才能获得社会地位,受到社会的尊重。如果一种职业是所有人都可以担任的,那么在社会上便是没有地位的。”如果教师也失去应有的社会地位,不被社会所尊重,那么整座教育大厦就会倒塌,这个社会也不会进步。因此,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地位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只有社会地位得到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和质量才能提升。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改变重知识轻才能的思想,消除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歧视,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地位。同时,政府部门也要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各种渠道宣传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发挥优秀人才典范作用,树立能力大于学历的观念,为高等职业院校营造较好的舆论氛围。此外,政府应该从经济发展需要方面出发,将高等职业教育纳入经济发展规划中,建立健全各项制度,逐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师收入,尽快打破社会对高职院校的陈腐观念,引领高等职业教育进入良性发展。
学研产一体化是我国高职院校改革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和优秀的企业开展有效的合作是学研产一体化的基础。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研究与讨论是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桥梁,有利于学校对产业发展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进行人才培养,使人才培养更符合企业发展需要。建设实训基地,使生产性实训基地具有和企业一样的真实性场景,让优秀的企业员工、一线技术人员对实训基地进行设计和布局,并辅助高职院校开发更多新型项目,对学生进行人才培养。
“双师型”教学团队还有一个任务是开展教研与科研服务,研究新兴行业的特点与需求,提升职业技能培训资质。高职院校与企业学研产的合作,有助于企业解决人才不足的问题,有助于学校解决教师队伍力量不足、教学内容落后、学生就业难等关键问题,从而形成企业与高职院校人才共同培育、过程共同参与、结果共享的合作办学教育机制,也有利于优秀教师的培养和发展。
总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必须建设高素质、高能力的教师队伍,优化教师团队结构,借助和优质企业进行合作,实现学研产一体化,共同打造和建立有地方特色、有创新能力的“双师型”队伍,促进高职院校与企业建设进入良性循环、共同发展、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