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虹桥校区 耿建峰
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宗旨在于育人,而育人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是育德。这样的教育观念和当前所提倡的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有着极高的契合度,更是新教育理念贯彻落实的保障。尤其是在如今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人的思想道德观念呈多元化发展态势的背景下,要让学生免受不良文化与不良风气影响,就必须做好德育。德育的实施不能停留在专门的德育课程上,还应该和各个学科相结合,在学科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和德育思想的培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进行道德教育,加大学生德育思想的培养力度,促进德育和地理学科的深度整合,让德育之花开遍地理课堂。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加强学生德育思想培养,从本质上看就是将德育和地理教学联系起来,不再单一借助专门德育课程对学生进行道德培养,而是积极利用其他学科的渗透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就目前的高中地理教学而言,其中就包含着诸多的德育素材,能为德育和学生德育思想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主要体现在:第一,高中地理内容包含着德育素材。高中地理教学的主线是人际关系,讲述的是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间的关联,涵盖了自然与人文地理。不管是地理环境中的气候变化、水循环,还是人文地理中的农业发展、人口变化等都是开展德育的生动素材。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挖掘和利用,将会极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德育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第二,高中地理多样化教育方式可以给学生提供德育体验。高中地理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人地关系,涉及内容复杂,包含了诸多图形资料,运用传统的讲述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教学要求,所以如今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引入了多种不同的教育策略,比如野外观察法、实验法、演示法、模拟法等。这些方法除了转变学生的整体学习状态外,还让地理课堂突破了时空局限,使得学生能够切实投入到自然与社会生活当中,让他们在其中获得了很多德育体验,这将极大程度上拓展德育素材,让德育更具感染力与渗透力。
高中地理教学给学生德育思想培养提供了诸多宝贵条件和机会,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想要收获更理想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配合度和参与度,教师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原则:第一,紧扣教材,将知识教学和德育结合。教材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基础,也是地理德育的根基,所以教师必须用好教材,挖掘其中的德育内容,培养学生的德育思想,让地理知识学习过程和学生道德情操培养同步发展且保持一致,以免出现和地理教材与地理知识相偏离的情况。第二,坚持实事求是,保证正确引导。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德育思想,需要运用到辩证性的教育方法,既要运用自然条件优势和获得的突出成就,挖掘国情优势,增强学生爱国热情,又要指出如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出现的困难与失误,让学生看到如今日益恶化的环境与地理条件等情况,让学生学会实事求是,客观看待问题,激起学生改造自然与保护环境的热情,培养学生忧国忧民的情怀,并引导学生树立报效国家的理想。最后,注意运用多元形式对学生进行地理德育思想培养。单一化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背离了课程改革目标和学生的成长规律,不能满足学生德育思想发展的要求,所以教师需要积极变革教育方法,对地理教育形式进行改进,推动地理和德育的交融。
教材是高中地理教学的根本,也是教师安排各项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用好教材对于地理课程质量的提高和德育的实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自然也能加强学生德育思想的培养。教师早在备课环节就要做好对地理教材内容的研究,不能只是关注地理学科中的考点,还需要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德育素材,运用和德育相关的案例材料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把学习地理知识和关心关注道德事件联系起来。所以培养学生德育思想,不能在地理教学中对德育内容轻描淡写,而是要突出教材中的这些教育内容,增进学生对地理知识和应用价值的理解。例如,在教学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时,教材中提到了中国为了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农业发展上推行生态农业。针对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进行拓展,引入生态农业的一些实际案例对学生进行德育指导,使得学生认识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让学生将可持续发展观念扎根于内心深处。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地理教学是如今地理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有效工具。伴随着现代科技的繁荣发展,教师可以用多种不同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地理教学,也为德育的实施提供了全新方法。比如应用投影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面貌有更加全面的把握;引入视频动画等资料能辅助学生理解抽象复杂的地理知识点,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在运用这些现代化手段的过程中,可以和德育进行融合,在播放视频的过程中,体现山川河流,展现历史人文,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国家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例如,在教学地理信息技术时,课程涉及到遥感技术的学习。为了增进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了解,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1998年长江流域出现特大洪水,洞庭湖等区域受灾严重的案例,然后给学生展示洪灾前和洪灾后的遥感图像,让学生利用卫星图像判断相关情况,使学生认识到地理信息技术在监测洪涝灾害和处理相关问题时有着极高的价值,认识到现代科技的重要性,也让学生为祖国的科技发展感到骄傲和自豪。
小组互动讨论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互动意识和团结合作精神,这正是培养学生德育思想当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地理教学改革要求教师把课堂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那么教师需要把学习和探究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互动和探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和合作探究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完善学生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教师在设计讨论问题时要让学生挖掘其中涉及的德育思想,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地理知识的探究,认清自己的应用价值。例如,在教学中国西北干旱与半干旱地区防治荒漠化措施时,教师可以根据本课的核心内容,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探讨:怎样对农业、林业、牧业这几个方面的关系进行协调?怎样做好退耕还林还牧工作?这些是非常敏感的事,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生活不便是不可避免的。学生在交流沟通中可以形成共识,退耕还林和退耕还牧有着深远的生态价值和更高层次的社会意义,可以在实施过程中给予农民一定的补贴,在保障他们权益的情况下注重环境保护。
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始终让学生置身在枯燥沉闷的课堂氛围中,那么学生就会产生很强的压抑感,逐步丧失地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不仅不能顺利完成地理知识的学习,还不能让德育在地理学科中得到落实。所以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宽松愉悦和有助于学生发挥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快速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在特定的情境中学习必要的知识,培养学生积极的道德情感,让学生的德育思想和学习能力得到综合提升。例如,在教学交通运输时,教师可以联系目前的生活,给学生营造问题情境:当前我们所在城市的交通问题是什么?解决交通问题有哪些可选择的方法?如今的道路利用率是怎样的?怎样更好地发展城市交通?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学生不仅能开阔视野,培养爱国爱家和主动为家乡发展做贡献的情感,还能延伸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为了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高中阶段的教学体系必须持续改革和优化,与社会发展相契合。如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除了要具备良好的知识技能积累外,还必须具备完善的道德品格,所以培养学生德育思想应该成为课程教学的重点。这就需要将德育和学科教学进行融合,突出学科教育中的优势,挖掘不同学科中的德育要素。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来说,教师要善于从地理知识中挖掘德育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思想的培养,突出地理课程在落实德育中的巨大优势。
吉林教育(中小学党建与思政)2020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