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构建

2020-03-03 11:55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第六中学
吉林教育(中小学党建与思政) 2020年2期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第六中学 张 斌

道德与法治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贯穿于整个初中学习阶段,在规范学生个人行为、增强学生法治观念、提高学生道德修养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紧紧围绕学生这一课堂核心,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创新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亲身体验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使其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一、借用工具,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也为学好其他学科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体验视域下,为了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道法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将事先准备的视频教学课件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学生的关注焦点,进而将学生带入到真实的视频内容中。

比如在学到“社会生活讲道德”的单元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诚实守信模范——刘平贵的真实故事》播放出来。刘平贵夫妇在2010年时,经营的面粉厂被洪水冲毁,村民寄存的100多万斤小麦损失殆尽,但是,夫妻俩却从积水中捞出账本,一边打工赚钱,一边重新张罗面粉厂的开张事宜,最后把粮食一粒不少地赔偿给了乡亲。当时,有人出主意说干脆破产,把“烂摊子”留给政府处理,但是夫妻二人婉言拒绝,先后筹借了35万元,全部换成小麦。截止到2015年5月,夫妻二人已累计赔偿小麦69万斤,当年10月,被评为全国诚实守信模范。

当视频播放完毕,学生立刻对画面中的刘平贵夫妇肃然起敬,敬佩他们诚实守信的精神。此时,教师可以选择学生代表,谈一谈在观看视频过程中的内心真实感受,以此加深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点的印象。这种借助于教学工具的方法,使充满正能量的道德事件给学生心理带来了巨大冲击,让学生走进了视频中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进而达到了陶冶道德情操、净化学生心灵的目的。

二、合作学习,集思广益

合作学习是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较为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是将学生分成4~6个合作学习小组,通过提问的方式展开讨论,进行分组学习。该方法能加强生生间的沟通、交流,拉近同学间关系的同时,还可达到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在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对待事物的见解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能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使小组成员均能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想法。讨论后,教师应及时总结、归纳,纠正学生错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点形成正确的认知。

比如在学到“法律在我们身边”的知识点时,教师首先遵循“能力均衡”的原则划分合作学习小组,然后设置一个合作学习问题,让每一个合作小组通过讨论的方式,得到最终答案。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身边,都涉及哪些法律知识?”合作小组接收到这个问题后,随即进入讨论状态,讨论结束后,教师在每个小组当中选择1~2名学生代表回答该问题。学生甲:“当我们在购买商品时,发现属于假冒伪劣商品,这时我们可以利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维护自身的利益。”学生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每天都要食用各种各样的食物,如果发现食物存在安全问题,我们可以通过《食品安全法》维护我们的切身利益。”学生丙:“我们在平时上学、放学回家的路上,都要走人行横道,如果我们不走斑马线,就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当每一个小组中的学生代表回答完问题后,教师应及时做出点评,在肯定学生答案的同时,还可以列举更多的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常识。这样一来,能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知识点,使学生对“法律在我们身边”这一单元产生深刻的印象。这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真实体验到合作学习的魅力。

三、角色扮演,情感体验

初中生处于叛逆期,为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摒弃叛逆的想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角色扮演、演绎真实情境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设置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鼓励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这样一来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同时,还可实行角色互换扮演,促使学生感知不同角色的情感,然后再提出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并处理问题,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比如在学到“美好集体有我在”的单元知识时,教师首先向学生讲授本单元的重点内容,该单元主要讲述的是班级是一个大集体,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学生之间应当形成一个共同体,进而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的力量,共同破解难题,同学之间应当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共同进步。然后教师选择5~8名学生代表来到讲台前,并赋予每个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某一角色,告知学生创设一个真实情境让学生通过舞台表演的方式将真实情境演绎出来。比如教师可以设置一个“火灾事故演练”的情境,学生分别扮演救生员、救火人员、疏散人员、联络人员的角色,当火灾突起时,每一个角色应该承担哪些工作。当学生开始进行表演时,其他学生和教师认真观看,并查找出表演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当学生表演完毕后,及时予以纠正。通过这个真实情境的演绎,教师可以向参与角色扮演的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在刚才的表演中,如果缺少疏散组成员,将会产生哪些严重后果?如果缺少联络组成员,将会产生哪些严重后果?”此时,学生甲回答:“如果缺少疏散组成员,火灾现场没有受伤的人员就无法得到及时疏散,或者在疏散过程中,发生踩踏等安全事故。”学生乙回答:“如果缺少联络组成员,在发生火灾时,火场外的组织人员就无法得到第一手信息,不能详细了解到火场内部的情况,这就给灭火以及伤员抢救工作带来了不利影响,甚至有可能增加伤亡人员的数量。”

当学生代表回答完毕后,教师立刻进入主题,向学生讲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结合同学们的真实演绎可以看出,缺少任何一个小组成员,都有可能扩大火灾事故的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增加更多的伤亡人数。因此,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应当相互给予帮助,将自己的正能量传递给更多的同学,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和谐向上的班集体。”这种演绎真实情境的教学方法,既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也使学生亲身体验到了作为一个生活中的主角,该如何增强道德与法治意识,进而为感悟道德与法治课程精髓埋下了伏笔,做好了铺垫。

四、社会实践,真实体验

为了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生活中道德与法治的真实事件,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将学生引领到社会的某一公共场合,通过亲眼观察、亲身体验,寻找出某一特定公共场合的与道德及法治息息相关的事件或者个人行为。比如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大声打电话、随地吐痰、随地乱扔垃圾、购物不排队等现象,学生都可以将这些不良行为记录下来,然后将这些不良行为与自身进行比对,并联想自己在平时的生活中是否也存在这些行为。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快速融入真实的社会生活中,进而帮助学生改掉一些坏习惯,规范个人行为,明确是非对错。

比如在学到“遵守规则”的知识点时,教师首先向学生讲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然后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规则逐一进行讲述。当学生的脑海中对本单元知识产生深刻印象后,教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带领学生来到马路上、公园里、火车站,让学生仔细观察每一个路人、每一个游客、每一个旅客,观察并判断这些人的行为是否遵守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规则,如果发现违反了道德规则,学生应当及时记录下来,回到课堂以后,将亲身经历分享给同学和教师。比如学生甲发现:“在大街上,一名男子骑着自行车横冲直撞,直到撞到了路旁的一棵树才停了下来,而经过交警现场询问,该男子刚刚喝了很多酒,虽然骑着自行车,但是他的行为已经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学生乙发现:“在公园里的两个雕塑旁,有两个中学生用石头在雕塑上面乱写乱涂,两个雕塑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这种行为已经违反了道德准则,应该受到舆论的谴责。”学生丙发现:“在火车站里,居然有一名中年男子不顾车站民警的阻拦,越过火车道的围栏,跳到了火车道的铁轨上面,幸好警务人员及时将其拉了回来,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该男子的行为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公共秩序,社会危险性较大。”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和体验,能收集很多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这样一来,为学好道德与法治课程提供了大量参考素材。

体验视域下,为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理念,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情况,合理设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利用创设教学情境与角色扮演的方法丰富学生的角色体验、情感体验、生活体验,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素养以及法律法治观念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