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兴市鼓楼小学 姚恒章
以德育素养培养为核心推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开展是现代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突破传统课堂教育模式、彰显学生主体地位、顺应学生成长规律、全方位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措施。对学生进行德育素养的培养是核心素养教育落实的根本需要,也是当前教师需要把握的教育目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立足点放在了社会生活层面,着眼于学生的社会性能力发展和优良道德品格的形成,那么教师要在教学中贯彻培养学生德育素养的要求,就要重视小学生的发展特点和规律,用科学化的教学指导给学生提供成长成才方面的保障。
在小学这一基础阶段,鉴于学生特殊性的年龄以及心理特点,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尊重学生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小学生对新事物存在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但是在面对很多事物时,却缺乏必要的认知能力和是非判别能力,同时也不具备稳定的价值观。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只有抓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并抓住这一教学时机对学生进行德育素养培养,才能真正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而在目前的教学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经验上比较缺乏,还没有构建一套带有自身风格和教育特色的实践方法,教学观念比较落后,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导致课堂教学和实际生活偏离严重,不能满足学生的内在需要,也给教学效果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如果不能转变这一局面,长此以往会违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初衷,影响学生德育素养的培养,给学生的整体素养发展带来巨大的阻碍。面对当前的这一问题,教师要做的是总结经验,找到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以培养学生德育素养为目标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改革。当然,教师本身也要关注自身德育素养和德育能力的发展,保证教育指导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教材为教师开展各项教学活动提供了根本保障,也让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拥有了重要依据。但是目前很多教师并未意识到教材在教学中体现出来的价值功能,而是依靠主观经验进行德育内容的补充,导致整个教学秩序出现了混乱和盲目的情况,也影响到了学生德育素养的培养。改变这一情况的重要做法就是将教材作为知识传播的有效媒介,并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分挖掘,把握教材的本质内涵,并结合教材确定教育目标,融入强烈而又浓厚的德育情感,促进学生德育素养的综合发展。在挖掘教材内容时,为了让学生产生更加强烈的内在情感,对课程知识的感受更加深刻,教师要注意设计具有启发性和引领性的思考题,并引导学生在问题探究和讨论过程中受到道德教育。例如,在教学“不忘长辈养育恩”时,教师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感受父母的艰辛,并主动帮父母减轻一些负担,可以引导学生结成学习小组,并在组内探讨以下问题:父母不辞劳苦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为家庭付出什么?我们要感恩感谢长辈,应该怎么做?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探讨中会深刻感知父母的辛勤付出,产生感恩父母的积极情感,并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做力所能及的事,帮助父母减轻压力与负担。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和小学阶段的其他学科相比有着一定的特殊性,把侧重点放在了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观念、塑造学生完善化的德育素养方面,要求在课程教学中重视学生三观的建立,让学生在实际学习中获得更加深刻的道德体验。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科教育目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提高对体验式教学的重视程度,通过一系列体验性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道德认识,让学生在体验中消化吸收必要的知识,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体验式教学符合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因此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我们在一起”时,为了让学生认识集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教师可以组织一场游戏体验活动,利用合作类游戏指导学生通过小组成员彼此协作共同完成游戏任务的方式,感受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在游戏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让不同小组的成员站上讲台,分享各自参与游戏的感想感受和心得体会,从而促进学生德育素养的发展。教师要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多为学生创造体验性的学习环境,满足学生的道德体验需求,避免学生出现死记硬背的不良学习情况,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增长知识和能力。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和生活关联密切的学科,而这样的学科特征也决定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想要达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德育素养,就要坚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关联。实际生活和课程教学相结合,不仅可以拉近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距离,还可以把抽象化的内容具体化,让学生积极吸收生活中的营养,在生活中践行在教材中学习的内容。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生活中的案例和教材讲述的知识内容关联起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并顺利完成德育的渗透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育素养。例如,“邻里之间怎样相处”这一内容教学的重要目的是增强学生对邻里关系处理情况的认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与关爱邻里的良好品质。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将教学内容和生活关联起来,引导学生回想自己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在知识理解和应用的过程中获得更加深刻的感受。教师可先让学生谈一谈自己是如何和邻居相处的,并让学生讨论应该怎样帮助邻居、处理好邻里之间的关系。用生活中的内容解释教材中的知识,让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主观能动性得到全面提高,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教学活动,所以要保证课程教学效果、培养学生道德素养并发挥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就要关注实践活动的组织开展,尤其是要着眼于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更加广阔的生活以及社会平台上体验这门课程的现实价值,增强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培养学生崇高的道德素质。教师在组织课外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实际需求,了解学生在当前知识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保证实践活动的组织开展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例如,在母亲节到来之际,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制作礼物送给母亲,让他们在这样的活动中学会感恩父母。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教育,远远比教师直接灌输给学生要孝敬父母来得更加有效。为了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增强学生对法律常识的理解和掌握水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学校的普法宣传活动,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学校的知识竞赛活动,让学生在积累必要法律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法治素养,知道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来说,为学生补充必要的基础知识是不可缺少的,但却不是最为主要的,因为该课程开设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德育素养,引导学生建立正确三观。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坚持与时俱进,摒弃传统教学存在的不足,注意学科整合教学,给学生的思维提供更大的空间,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德育素养。面对教材中学生较为熟悉的内容,教师可以鼓励他们自主学习和探索,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对于陌生和理解难度大的知识,教师可以把这部分内容和其他学科整合起来,让学生感知这门课程的综合性与开放性。例如,在教学“校园生活真快乐”时,教师就可以打破教学限制,把学生带出课堂对校园进行参观,增加学生对校园环境的熟悉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回到教室之后,教师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用笔画出自己眼中的校园,让道德与法治课程和美术课程进行巧妙结合,给学生提供一个愉悦宽松的学习环境,并体现出其他学科对培养学生德育素养培养的辅助作用。
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对小学生进行德育素养的有效保障,但是目前仍旧有不少教师缺少对道德与法治教学本质内涵和内在要求的把握,通常会借助照本宣科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教学,从而给学生的德育素养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小学时期正是帮助学生打好多方面素质、能力基础的阶段,在这一关键而又重要的阶段,教师必须改变传统落后的教育模式,利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熏陶,施加积极影响,改变学生错误的思想态度和不当的言谈举止习惯,发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在塑造学生德育素养方面的积极作用。
吉林教育(中小学党建与思政)2020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