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020-03-03 11:55江苏省如东县如东高级中学
吉林教育(中小学党建与思政) 2020年2期

■江苏省如东县如东高级中学 周 健

中华民族不仅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还拥有宝贵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要素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综合素养方面拥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具备传承和弘扬价值。在当代大力倡导传统文化教育和继承的背景下,在教育实践中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得到了教师的高度关注,也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考虑到高中地理课程的具体特征,教师在培养学生地理素质的同时,有意识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践行立德树人要求,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促进高中地理课程教育境界的升华。

一、高中地理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新课程改革给高中阶段的课程教育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指出高中教育要凸显育人导向,特别是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高中地理这门学科的学习,如果只是停留在知识技能的教学上,一味运用灌输性的教育方法,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高中地理教育不可缺失的土壤,也给地理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广阔天地,只有坚持立足优秀传统文化,才不会让地理教育成为无源之水以及无本之木。只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吸收和融合,才能有更大的底气以及能力来适应多元文化冲击的背景,创造真正属于我们中国和伟大民族的社会文明。高中时期是学生的价值理念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抓住地理课堂教学契机,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不单单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还能让学生有效应对外来文化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冲击,让学生成为合格的文化传承者。从这一视角进行分析,加强地理课程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整合是非常必要的。高中地理教师要抓住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有利契机,不断净化学生心灵,促进地理学科教育和文化教育的同步发展,切实提升素质教育实施效果。

二、高中地理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

(一)合理利用地理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爱国情感

和初中阶段的教学内容相比,高中地理学科内容更加丰富多样,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拓展知识和开阔视野的机会,也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提供了宝贵机会。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当中,爱国教育一直都是核心内容,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作为教育目标。通过对高中地理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地理学科具备极强的思想性以及人文性,在对地理知识和方法进行介绍与呈现的同时,还渗透了对国家的热爱情感。通过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和恰当应用,能让高中学生迸发出强烈的爱国情感,主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熏陶,成为合格的文化继承者和弘扬者。例如,众所周知,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孕育了华夏文明,在无私奉献中养育了整个民族。但是目前黄河上游植被破坏严重,下游泥沙大量堆积,影响到了黄河原有功能的发挥。保护黄河刻不容缓,保护黄河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和保护人民的安全。这既是地理教材内容的要点,也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契机。教师可以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教学时,用多媒体展现文明历史起源,了解黄河在孕育华夏文明当中发挥的作用,促使学生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充分点燃学生爱国情怀。

(二)引入传统文化优化教学,彰显民族文化魅力

我们在提及优秀传统文化时,不能忽视古诗词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各个时代的文人骚客都注重对古诗词的创作,有效充实了古诗词传统文化,也在该领域留下了大量优秀的文化瑰宝,当然也诞生了大量极具代表性的诗人,如李白、杜甫、苏轼等。这些诗人在创作古诗词时除了将其作为抒发自身情感的载体,还会有意识利用天气、自然景观等进行铺垫。这些涉及的自然景观要素,事实上就包括了地理教学中的诸多知识内容,因此能成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丰富地理课程内容。教师可以在地理教学当中抓住恰当时机引入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古诗词,引导学生在对照分析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顺利突破地理学习中的难点。例如,在教学气象知识点季风气候时,教师就可以根据主题引入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此处的春风可理解成夏季风。来自东南沿海的夏季风中间会遇到大量阻隔,而且路途遥远,最终是无法到达西北内陆的,这句诗非常形象地进行了季风气候特征的描绘,能有效提高地理教学的趣味性和丰富性,帮助学生轻松理解地理知识点,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古诗词这一优秀民族文化的魅力。

(三)基于实际融入乡土题材,激发热爱家乡情怀

基于地理学科的实际特征,考虑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要注意从地理学科出发,指导学生自觉关注家乡,产生热爱家乡的强烈情感,并主动投入家乡建设,成为一个拥有家乡情怀的合格人才。这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也是丰富和改革地理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学生真正发现并且体验到在地理课堂上习得的知识与方法能有效应用到社会生活中,充分感知学科应用价值,就会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地理学习活动中,产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升华地理课堂教学。为了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要注意将大量的乡土材料引入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例如,在教学《高中地理必修Ⅱ》(湘教版)当中的农业板块内容之前,教师先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对家乡进行一些走访和调查,让学生对自己调查获取的资料进行总结,以便在后期的课程学习中提供必要材料,在指导学生对家乡农业发展给出意见与建议时也能有所根据。这些宝贵的乡土材料是补充地理教学内容的有力素材,也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将所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保证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质量。

(四)合理引入时政热点材料,引导学生尊重自然

尊重自然,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每个公民必须有的思想意识。这样的思想可以说源远流长,是中华优秀传统思想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在推动传统文化教育和地理教学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入与尊重自然主题相契合的时政热点材料,唤起学生的地理探究兴趣,增强学生对自然规律以及人力关系的认知,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让学生将尊重自然内化到实际行动当中。例如,在教学可持续发展这部分重点内容时,如果只是依靠教材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熏陶,显得过于单调和勉强,不利于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培养,因此教师可以引入学生感兴趣的时政热点材料,链接新闻热点,补充教学内容。比如,美国青年志愿者主动参与长城垃圾清理活动;外国大量青年学者来到中国西北参与植树种草活动;热带雨林保护等。教师在为学生呈现以上案例时,可以搭配上相应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在分析这些热点新闻的同时,深刻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原则等,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地理素养和文化素质的综合提高。

(五)渗透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增强学生责任感

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是充实高中地理教学的措施,又是培养学生公民责任意识的重要途径。心怀天下对高中生来说主要体现在了解目前国家的发展现状与发展方向,感受维护国土安全和建设强大国家的意义。只有引导高中生形成良好的国民责任意识,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促进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实际行动中,让学生认识到国家与个人的命运休戚相关。为了保证以上教育目标的达成,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明确自身作为公民要承担的责任。例如,在教学农业知识时,可以联系保证粮食安全的必要性、提升粮食供应质量等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农业在促进国家稳定发展方面的重要性;在教学能源开发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思考拓展能源来源渠道以及有效节约能源的方法,让学生减少资源浪费,维护能源安全;在教学国家安全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入领土冲突等事例,说明我国的原则与立场,让学生深刻认知保护国土安全的重要价值。

高中生作为新时代青年,承担着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及义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文化素养水平的提高,还可以培养其责任感以及使命感,建立起强烈的文化自信。高中地理学科是一门培养学生地理素质的学科,具备人文以及工具性特征,尤其是从人文性角度进行分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切实可行而且非常必要的。高中地理教师需要突破固有的教育思维,打破传统教育理念的约束,重视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地理课程教学结合起来,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创新要求。